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桦褐孔菌菌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及其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6个不同地区的桦褐孔菌菌核分离得到的纯菌丝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菌株酶带数目在2~8条,在Rf=0.75、Rf=0.98处所有菌株的酶带都较宽且着色较深,此为桦褐孔菌菌株的特征酶带。进一步采用Fuzzy聚类法进行数量分析表明,菌株间隶属度在[0.250,1.000],当隶属度为0.330时将8个菌株分类。结果显示,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同工酶酶谱存在一定的种内及地理分布差异,部分菌株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及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抗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桦褐孔菌中桦褐孔菌多糖的工艺条件及桦褐孔菌多糖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设计正变实验.时桦褐孔菌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用MTT比色法研究桦褐孔菌多糖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桦褐孔菌多糖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5℃、15倍水、20kHz、超声60min,桦褐孔菌多糖在1.0-16.0wg/mL范围内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表现出浓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对桦褐孔菌菌株JL01及经JL01诱变后的3个菌株(JLZ1、JLZ2、JLC1)的菌丝体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LZ1、JLZ2、JLC1比JL01多4条酶带且酶带颜色深浅不同,4个菌株间的相似系数在0.60~1.00,说明诱变菌株较出发菌株遗传基因有所改变,3个诱变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4.
禚同友  周丽洁  陈艳秋 《食用菌》2007,29(4):59-59,61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桦褐孔菌菌丝体粗多糖提取的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乙醇沉淀浓度等因素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80℃浸提温度,2.5h浸提时间,85%乙醇沉淀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菌质不同溶剂提取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物,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分别用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进行比较。结果:桦褐孔菌菌质和菌核各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其质量浓度的递增而增强(其中石油醚提取组分的抑制率为0);菌质和菌核粗多糖组分对这两种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各自的其它组分(P0.01);菌质粗多糖对这两种酶的抑制率比菌核粗多糖低(P0.05)。结论:运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获得的桦褐孔菌菌质粗多糖有较好的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探讨不同碳、氮源对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碳源利用比较广泛,单糖、双糖、多糖、醇类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有所不同。通过对菌球生长性状的观察,pH、菌球干重、发酵液多糖含量等的测定及方差分析,明确葡萄糖和甘薯淀粉是桦褐孔菌F1菌株液体培养较适宜的碳源。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氮源利用也比较广泛,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以蛋白胨为好。  相似文献   

7.
总结桦褐孔菌的多种生物活性,分析从桦褐孔菌中分离的代谢物在药物评价方面的最新进展,并针对桦褐孔菌的实际应用和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工业化生产现状进行总结分析,重点阐述桦褐孔菌在抗癌及抗病毒,尤其是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方面的潜力,凸显桦褐孔菌巨大的药理价值和保健作用,为桦褐孔菌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得到纯度较高的桦褐孔菌三萜类物质,采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桦褐孔菌三萜粗提物,并研究其最佳工艺。先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确定AB-8型大孔树脂对桦褐孔菌三萜具有最佳吸附效果,吸附量为18.81 mg/g,吸附率为89.02%,解吸率达到82.51%。再通过AB-8型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得到桦褐孔菌三萜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为上样样品浓度1.5 mg/m L,上样体积1.5 BV,上样流速1.5 m L/min,上样p H为溶液本身p H值,洗脱液为95%乙醇、体积5 BV,在此条件下,桦褐孔菌三萜纯度可达69.96%。  相似文献   

9.
陈艳秋  周丽洁  李玉 《食用菌》2006,28(3):52-54
目的是探讨桦褐孔苗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四氧嘧啶(200mg/kg体重)腹腔注射复制小鼠高血糖模型。分别给予小鼠应用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提取物按不同剂量灌胃,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各组的血糖水平。结果: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物不同剂量组对四氧嘧啶型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均有抑制作用,对正常小鼠无明显降血糖作用。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三者的降血糖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提取物对四氧嘧啶型高血糖模型小鼠均有降血糖作用。对正常小鼠无明显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显微鉴定和理化检识的方法对栽培桦褐孔菌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进行生药学的比较。结果显示显微鉴定中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差别在于前者菌丝松散,分枝较少;后者相反。理化检识方面,薄层层析比较得到二者均含有白桦酯醇;GC-MS联用分析鉴定出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0.31%;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16.04%,并且二者没有共同的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出栽培桦褐孔菌的粗水提取物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粗水提物在相同条件下,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取物明显的峰有2个,保留时间分别为85.026 min和107.920 min;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物明显的峰有4个,保留时间分别为76.310 min、77.130 min、87.546 min和97.423 min。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二者比较,并未发现相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桦褐孔菌醇是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笔者综述了桦褐孔菌醇的提取分离、药理作用、生物合成以及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与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21株不同来源的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ISSR引物对桦褐孔菌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DNA谱带183条,其中多态性谱带169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3%,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05~0.88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3时,可将21个桦褐孔菌菌株划为6大类群,菌株聚类结果与菌株的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3.
试验不同的碳源、氮源和不同的pH、光照等处理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玉米粉;最适pH值为5~7;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对菌丝生长不利;适宜的CO2浓度可刺激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探讨Bcl-xl、p53基因在桦褐孔菌多糖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不同浓度桦褐孔菌多糖作用于人卵巢癌SKOV3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作用,RT-PCR法检测Bcl-xl、p53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桦褐孔菌多糖能诱导人卵巢癌细胞凋亡,并且上调p53和降低Bcl-xl表达。桦褐孔菌多糖促进SKOV3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抑制Bcl-x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对桦褐孔菌菌丝体与子实体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分别比菌丝体和鸡蛋模式高45.9%和49.1%,其菌丝体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分别为75.0,44.5,92.2,88.8,24.7和52.0,营养价值比子实体高。  相似文献   

16.
周丽洁  陈艳秋 《食用菌》2007,29(4):15-16
试验采用不同时间、不同次数对桦褐孔菌菌丝进行紫外线照射处理。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3次、照射时间20min处理的桦褐孔菌菌丝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出发菌株;并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菌丝多糖含量达5.17%。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产地桦褐孔菌为试材,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方法,对桦褐孔菌中无机元素进行测定,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以期为桦褐孔菌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检测的桦褐孔菌药材中21种元素,元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Fe、Mg、Ca的含量亦较高,多数样本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含量符合要求;主成分分析选出4个主因子,得出Fe、Al、Ca、Mg、Co、Mn、Ti、Sb和Be是桦褐孔菌的特征无机元素。  相似文献   

18.
冀宏  陈文杰  马允莉  霍红 《食用菌》2008,30(3):20-21
由采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野生桦褐孔菌分离获得品质稳定的纯菌株JS-1.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对其营养生理条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利于桦褐孔菌生长的微量元素最适添加量分别:MgSO<,4>.·7H<,2>O为0.15%;KH<,2>PO<,4>为0.3%;VB<,1>为20 mg/L;金属离子Mn<'2 >和Cu<'2 >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Fe<'2 >和Zn<'2 >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试验表明,桦褐孔菌最适生长酸碱度为pH6~7;在"微氧"环境中,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常态,具有限氧生长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药用多孔菌新记录种——桦癌褐孔菌培养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分布于中国东北林区桦树活立木干上,一种药用多孔菌新记录种———桦癌褐孔菌(Fuscoporiaobliqua)形态特征及培养特性。  相似文献   

20.
超声提取桦褐孔菌子实体多糖及多糖对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桦褐孔菌子实体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并对提取多糖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70min,温度80℃,频率20kHz,加水量12倍水,其多糖在体外对肝癌HEPG2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体内实验发现多糖可显著抑制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并具有增强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