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学博 《植物保护》1990,16(Z1):10-12
甘蔗的两种锈病福建均有发生,其中以黑顶柄锈病发生最普遍,此病在福建可以夏孢子在秋植蔗上连续侵染越冬,5—6月和9—10月的气候最适于此病发生,高温干旱的8月份受抑制。品种之间抗锈性差异十分明显,对71个甘蔗种质资源人工接种黑顶柄锈菌鉴定,免疫和高抗品种占74.65%,感病和高感品种占11.27%。甘蔗品种Di—52在福建不同地区对黑顶柄锈菌表现抗感不一致,说明该菌在福建存在着致病性不同的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2.
广西是我国的甘蔗主产区之一,全区甘蔗种植面积达54.2万hm2,主要推广的甘蔗品种有十几种,但品种更换频繁,每年不同部门从不同渠道引进新品种不下10种。由于不断引进国外或区外的品种,当地要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也在区内频繁地引种。甘蔗是一种以蔗茎尤其是带...  相似文献   

3.
在推进现代甘蔗产业过程中,有效防控甘蔗病虫害是"双高"甘蔗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甘蔗病害有120种以上,甘蔗害虫上百种,不同国家、不同蔗区甘蔗病虫害种类不同,病菌生理小种、病毒株系也不相同,而许多重要的甘蔗病虫害都是通过种苗传播的。提高对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认识,有效地阻止危险性病虫随种苗传播蔓延,增强减灾防灾能力,对确保甘蔗品种质量和甘蔗生产安全,促进甘蔗种植业和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接种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的一种新技术—甘蔗生长期切茎接种法。此法和传统苗期手指摩擦接种法相比,接种后发病率极显著地高于手指摩擦接种法,且发病均匀、结果稳定,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甘蔗品种(材料)之间对病害的抗感性。比较11个甘蔗品种材料生长期切茎接种法和田间自然感病法对SrMV-HH1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发病率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极密切,相关系数达0.9997,鉴定所得的抗病性和抗病等级结果完全一致,说明切茎接种法鉴定结果能真实反映甘蔗品种材料的自然抗感性;此外该方法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接种工效高,因此可以对大批量材料进行鉴定和筛选。  相似文献   

5.
甘蔗抗感黑穗病池的构建和抗病基因分子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甘蔗黑穗病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病害。在世界各植蔗区普遍发生,造成感病品种蔗茎产龟和蔗糖分的严重损失,在旱地甘蔗上危害更为严重。公认控制该病经济有效的途径是种植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参考台湾所用的鉴别品种,采用鉴别寄主法对从广西甘蔗主产区采集并分离获得的18个甘蔗黑穗病病菌菌株,分别接种F134,NCo310,NCo376和ROC22 4个甘蔗品种,开展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甘蔗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甘蔗的致病力也不同,广西蔗区甘蔗黑穗病病菌的致病力出现了变异;生理小种2是广西蔗区的优势小种,次要优势小种与生理小种1接近,但有明显区别,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新致病力的菌株。这表明,在今后的甘蔗黑穗病防控工作中,除了继续加强监测该菌的致病力变异动态之外,还需要加强不同蔗区间甘蔗调种的检疫工作,防止蔗种转播病菌。  相似文献   

7.
当前化学农药仍是甘蔗上有害物防治的主要手段,登记农药与甘蔗产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结合甘蔗上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分析甘蔗上已登记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品种特点,探讨甘蔗用药登记及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8.
1984—1985年福建蔗区的调查表明:甘蔗花叶病在大面积的拨地拉及南安果蔗上严重发生。当家品种F134上发病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田块差异,在闽糖70/611、闽选703、仙糖79/83、仙糖73/35、M46/202、Di52、F160和Co1013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1984—1985年福建蔗区的调查表明:甘蔗花叶病在大面积的拨地拉及南安果蔗上严重发生。当家品种F134上发病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田块差异,在闽糖70/611、闽选703、仙糖79/83、仙糖73/35、M46/202、Di52、F160和Co1013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白蚁是为害甘蔗的重要害虫,在广东省海南島已发現有六种。从甘蔗下种到收获皆可为害,以萌芽期受害最烈,幼苗期較輕,伸长期至成熟期又趋严重。白蚁为害蔗种绝大多数是由切口二端食入。蔗节蛀通后,蔗芽就无法萌出,致造成缺株。白蚁的取食活动受阵雨量的影响很大。降雨量大則甘蔗受害率低;反之則高。因此在华南地区,土壤水分不仅是造成白蚁在蔗区分布的决定原因之一,而且还是为害輕重的主要影响因素。据三年的观察:在海南島,为害甘蔗的白蚁的分羣发生于春夏季(3月下旬至6月),共約4—6次。分羣所需的气候条件是;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上、有雷电暴雨且雨量较大、气压在750—760毫米(一般在750—755毫米間)。其中降雨量的大小,是决定有翅成虫出土数量多寡的原因之一。蔗区农民在防治甘蔗上的白蚁中,創造了“五合肥料醮种”的成功經驗。三年試驗証明:在甘蔗下种期施用药剂醮蔗种切口或配成药泥醮蔗种全身,均可得到良好的效果。这些药剂是:艾氏剂(5%粉、0.5%药泥)、氯丹(10%粉、0.35%药泥)、异狄氏剂(1%粉)、DDT(5%粉)、666(0.5%粉)、毒杀芬(0.25—0.35%药泥)和狄氏剂(0.5%药泥)。  相似文献   

11.
正金龟子是甘蔗重要的地下害虫,在我国各甘蔗种植省(区)均有发生。据统计,我国为害甘蔗的金龟子约60种(龚恒亮和安玉兴,2010),广西有39种(龙秀珍等,2015)。近年来,金龟子在广西部分蔗区严重发生,对甘蔗的产量和糖分造成较大损失(商显坤等,2014;2016)。目前我国关于甘蔗金龟子种群发生动态的研究较少,对其预测预报的研究也鲜见报道。本研究利用灯光诱集技术,于2012—2014年在广西北海蔗区调查灯下金龟子的发生种类并监测  相似文献   

12.
甘蔗是我场主要作物之一,历年甘蔗种植面积在二万五千亩左右,甘蔗生育期长,在甘蔗出苗前或刚出苗时,正是各类杂草萌发的盛期。农场地多劳力少,人工除草较困难,也费工费时,往往影响甘蔗的产量,一般可使甘蔗减产20—50%。为此,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杂草种类及其生长规律的调查观察,在此同时并进行了甘蔗地化学除草的试验研究,对我场甘蔗地草害的化学防除作了一些探索。一、甘蔗地主要杂草的种类: 我场甘蔗前作棉花,冬耕休闲。主要杂草种类有14科34种:禾本科有双穗雀稗、马唐、  相似文献   

13.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中国甘蔗产区一种主要病害。为保证甘蔗健康种苗生产,应用实验室建立的甘蔗宿根矮化病菌PCR检测技术对甘蔗品种粤糖00-236、新台糖22宿根蔗和其健康种苗各部位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两品种宿根蔗的老根、新根、老叶、新叶、叶脉、蔗汁都检测到RSD;茎尖和腋芽部位均未检测出RSD。因此,采取腋芽或茎尖部位进行甘蔗组培生产健康种苗,可有效地除去甘蔗RSD病菌。  相似文献   

14.
甘蔗赭色鸟喙象是云南甘蔗上一种新的严重蛀食蔗茎的害虫。经 1997~2000年调查研究表明 ,酿成云南蔗区赭色鸟喙象成灾的主要因素是 :寄主植物、种植制度、甘蔗品种及天敌。根据该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提出以农业防治方法为基础 ;减少虫源 ,统一化防为重点和抓好关键时期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甘蔗梢腐病(Fusarium moniliformis Sheld)是百色市局部性甘蔗病害.虽然发生面积不大,但为害较重.一般病株率在15—35%,严重的达65—90%,不同程度地影响甘蔗的产量和质量.在病区大田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品种发病率差异很大.为了摸清不同品种的抗病性,以便指导生产.我们在重病区的东增屯种植了6个品种,作3个重复,在同一管理条件下,连续两年(1984、1985年)对甘蔗品种抗梢腐病性作了观察.各品种两年的病株率、烂梢株率平均数分别为:粤糖63/237,病株率为0;桂糖1号,病株率为1.6%,烂梢株率为0;桂糖7号,病株率为5.5%,烂梢株率为0;桂糖11号,病株率为41.0%,烂梢株率为7.7%;粤糖7号,病株率为73.6%,烂梢株率为49.3%;台糖134;病株率为84.3%,烂梢株率为68.4%.在两年观察中,各品种的抗、感表现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6.
甘蔗二点螟性息素(顺一11—16碳稀醇)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西甘蔗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的一种人工化学合成的性诱剂,主要使用在甘蔗二点螟的发生预测预报上,我站自1984年开始引进,经84、85、86、87四年来在西山乡新岗5~6队,连片面积30亩以上的甘蔗田进行试验诱测,证明利用性诱测甘蔗二点螟,世代区分明显,特别对为害严重的第一、二代,容易掌握其发生规律,指导面上防治,效果显著,对测报有甚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广东甘蔗黄叶病田间调查及病原病毒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粤北和粤西蔗区多个县市的田间甘蔗上观察到甘蔗黄叶病(Sugarcane yellow leaf disease,SYLD)典型症状,目前该病仅局部分布,但部分田块病株率为5%~80%,发病品种有青皮果蔗、黑皮果蔗、新台糖系列品种、粤糖79/177和粤糖93/159等。采集发病田间显症叶片、无症叶片和在病叶上取食的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样品,抽提总RNA,以基于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 CP基因序列的特异引物进行一步RT-PCR和巢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BLAST比对。结果显示,RT-PCR及巢式PCR产物核苷酸序列与分离自巴西的SCYLV B1株系相应区段同一率为100%;一步RT-PCR可从约70%的显症叶片样品中检测到SCYLV,而病田中的无症叶片样品以及在病叶上取食的单头甘蔗绵蚜样品需经巢式PCR扩增方可检测到SCYLV,阳性率分别为1%~5%和83%。本研究表明,广东省栽培甘蔗已受到SCYLV侵染,甘蔗绵蚜携带SCYLV。  相似文献   

18.
天牛是一种重要的林木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死树。全世界已被描述的约有2万种^[1]。大多数的属都很小,平均每属有4种,并脊天牛属Glenea是最大的属,约有600种,分布于热带非洲、东南亚和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的天牛总的来说,更接近于东南亚种群。嘉理思从新几内亚收集了约1000种天牛,  相似文献   

19.
甘蔗褐条病是沧源县勐甘蔗区甘蔗上近年发展起来的主要病害。5~9月是该病的流行期,发生主要受种苗带菌、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水平等因素影响。针对发病因素,提出和实施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ase,RSD)是甘蔗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常导致感病品种新植蔗减产10%~15%,宿根蔗减产20%~25%,在干旱的情况下感病品种的宿根蔗产量损失可达60%[1]。RSD病原菌为 Leifsonia xyli subsp.xyli(Lxx),寄生于甘蔗木质部导管内,革兰氏阳性[2],体外分离培养非常困难。该病害自从1944 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甘蔗品种Q28 上发现以来,在世界各产区普遍发生,现已广泛分布于各甘蔗种植区。该菌主要通过带菌种茎和砍收工具传播[3],已感病的蔗株又无明显的外部症状,从而导致该病害无意识地传播,造成病害蔓延,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形态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血清学由于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灵敏度好,同时能够处理大量样品而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目前国内所用的RSD血清全部依赖于国外进口,检测成本高,使得血清学方法无法在国内普及。为此我们分离纯化了RSD的病原菌并制备了RSD的多克隆抗体,为甘蔗宿根矮化病敏感、稳定和快捷的检测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