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Bleeker)隶属鳅科、薄鳅属,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是一种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名优经济鱼类,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个体0.20~0.40千克,最大个体达3.0千克。  相似文献   

2.
长薄鳅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然水域获取的长薄鳅进行消化器官的解剖和食性分析。长薄鳅以摄食小鱼虾为主,在其食物组成中,小虾类的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小鱼类、腹足类。长薄鳅是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食谱较广  相似文献   

3.
在水泥池中培育长薄鳅苗,决定成活率的关键是早期投饵技术,鳅苗下池前要肥水,下池后早期要多点、分散、均匀投喂,发现较多长薄鳅在水上层游动或浮头时应及时加注新水,苗种阶段以浮游动物和水蚯蚓为食,培育成活率平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长薄鳅一般在晚上摄食,仔稚鱼期沿池壁四周分布,以后有钻洞行为,苗种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日粮平均为5.08%,铒产系数14.18,不同阶段的体重日增重率分别为9.147%,2.006%,1.337%,苗种培育总成活率30.9%。  相似文献   

5.
野生长薄鳅驯化注意事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长薄鳅生长迅速,味道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人为的破坏,长薄鳅栖息繁殖场所不断丧失,其自然资源急速下降,国家已经将长薄鳅列为急需保护和开发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现将一些长薄鳅驯化注意事项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长薄鳅的生物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薄鳅野生亲鱼的收集、驯养以及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测定、分析了其生物学特性,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长薄鳅生物学特性及目前的研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长薄鳅又称花鳅,是一种淡水观赏经济鱼类,其抗病能力强,养殖过程中病原性疾病很少发生。在这几年的养殖和推广过程中发现,水花阶段危害长薄鳅的最主要病害是气泡病,往往给生产者带来重大损失。本文就笔者遇到的长薄鳅水花培育阶段气泡病的发生情况和防  相似文献   

8.
长薄鳅生物学的某些资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属鳅科、薄鳅属,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生长最快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广东北江上游及广西西江上游,最大个体重3kg,是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名贵鱼类。至今有关此鱼的研究仅限于分类、耗氧率及营养成份。我...  相似文献   

9.
长薄鳅开口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合适的长薄鳅仔鱼开口饵料,分别以卤虫、枝角类、蛋黄、卤虫+蛋黄、枝角类+蛋黄、卤虫+光合细菌、枝角类+光合细菌等7种不同的饵料对刚脱膜4d的仔鱼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长薄鳅仔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枝角类+光合细菌组生长最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4.63±0.075 mg/d和19.02±0.404 %/d;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组合的饵料,仔鱼的成活率最高,为96%;蛋黄组的最终成活率最低,只有34%,且该组仔鱼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水泥池育苗的条件下,对刚脱膜4d的长薄鳅仔鱼,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后期投喂枝角类+光合细菌,以提高仔鱼的成活率和成长率.  相似文献   

10.
长薄鳅是我国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中.长薄鳅的全人工繁殖及人工养殖均未突破.据此,本文分析了长薄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26±0.5℃下,研究以20~100mg/L之间5个浓度梯度的MS-222(tricaine methane sulfonate)对体质量255.87±30.31g野生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在20mg/L的MS-222下,长薄鳅的活动量明显下降,保持镇静,维持身体平衡和正常体位,麻醉3h后,在清水中几分钟内便可恢复正常游动状态,适合于长途运输;40~80mg/L的MS-222对长薄鳅的麻醉作用较强,适合于短时间实验操作,如外科手术、体外标记、形态学测量等;当MS-222的浓度达到100mg/L时,短时间内长薄鳅便进入深度麻醉甚至休克状态,若不及时进行复苏,鱼易死亡。实验证明,用MS-222麻醉长薄鳅较快、复苏时间短、安全性能高,是较理想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12.
在长江上游收集长薄鳅标本,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以鳞片、耳石、脊椎骨和胸鳍鳍条为年龄鉴定材料。透射光下,鳞片的环沟和辐射沟呈现透明的凹沟。长薄鳅的鳞径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为L=0.4326+82.5738R(n=37,r=0.9899);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为W=4.736×10^-3L^3.3045(n=37,R^2=0.9971);生长方程为L=-1.3189+5.2132t(r=0.9892)。  相似文献   

13.
14.
投喂不同饵料对长薄鳅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明 《水产科学》2019,(2):207-212
在水温18.6~21.6℃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3.91±0.22) g的长薄鳅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饲养在圆形玻纤缸(直径1 m、高0.8 m)中,分别投喂刀额新对虾、鳙鱼、配合饲料(粗蛋白≥46.0%)、虾+饲料、鱼+饲料5种饵料,以筛选适宜于长薄鳅幼鱼的适宜饵料投喂模式。75 d的饲养结果表明,不同投喂模式对长薄鳅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长薄鳅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虾组、鱼组、饲料组、鱼+饲料组的长薄鳅最终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虾+饲料组最终体质量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依次为虾+饲料组>饲料组>虾组>鱼组、鱼+饲料组。5个试验组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次为虾+饲料组>虾组>饲料组、鱼+饲料组>鱼组。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鱼的生长离散均有所升高,生长离散变化依次为鱼组>鱼+饲料组>饲料组>虾组>虾+饲料组。各试验组长薄鳅的的摄食率差异显著(P<0.05),摄食率依次为鱼组>虾组>鱼+饲料组>虾+饲料组>饲料组;虾组和鱼组的饵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其他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投喂模式下长薄鳅幼鱼的生长系数b值均小于3,呈负异速生长,但虾+饲料组的长薄鳅幼鱼生长系数b值最大。试验过程中各组鱼的肥满度均下降。研究结果显示,在本试验的不同饵料投喂模式中,投喂虾+饲料更利于长薄鳅的摄食和生长。  相似文献   

15.
按常规生物学方法,对长江铜陵段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的形态特征、体长与体重关系、肥满度、食性、繁殖等个体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取样本体长范围为6.81~12.40cm,体重范围为7.00~36.24g;体长与体重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348L2.7480(r=0.9090);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以体长8.00~10.00cm组的肥满度为高,雄性的Fulton肥满度随体长的逐渐增加而降低。性成熟年龄在1+~2+龄,4~7月份产卵繁殖,卵为半漂浮性。种群  相似文献   

16.
按常规生物学方法,对长江铜陵段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的形态特征、体长与体重关系、肥满度、食性、繁殖等个体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取样本体长范围为6.81~12.40cm,体重范围为7.00~36.24g;体长与体重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348L2.7480(r=0.9090);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以体长8.00~10.00cm组的肥满度为高,雄性的Fulton肥满度随体长的逐渐增加而降低。性成熟年龄在1+~2+龄,4~7月份产卵繁殖,卵为半漂浮性。种群性比为1:1.4,V期绝对怀卵量平均为2602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127粒/g,成熟卵的卵径达(1.47±0.10)mm。年龄分为3个组,其中2+龄个体占63.79%。  相似文献   

17.
长薄鳅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等方法研究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结果表明:长薄鳅卵巢1个,根据形态、色泽、成熟系数等将发育过程分为5个时期,成熟系数最大达20.22%.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位于生殖上皮内,成团分布,核质比大,核膜双层,清晰,核位于细胞中央.第Ⅱ时相,产卵板、卵黄...  相似文献   

18.
高坝泄洪过程中,高速水流造成下游水体的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极易使得水体中的鱼类患上气泡病,进而对下游水体的鱼类生存造成威胁。为了探究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幼鱼对TDG过饱和水体的探知回避能力,本实验以2月龄的长薄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在不同TDG饱和度水体中的反应和趋向。结果表明,在120%TDG过饱和水体中,长薄鳅回避率为-20%,其对该饱和度下的水体表现出了一定的趋向性;TDG饱和度为130%时,长薄鳅回避率为-2%,无明显回避能力;TDG饱和度为140%时,长薄鳅展现出微弱的回避特征,其在清水与过饱和水体之间往复游动,最终回避率为12%;150%TDG过饱和水体中,长薄鳅体现出敏锐的探知能力,1~2 min后开始频繁游动,同时具有一定的回避能力,回避率为34%。长薄鳅的回避率与过饱和水体浓度呈现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水体TDG饱和度越高,实验鱼回避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长薄鳅Cytb基因的序列变异与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线粒体DNA序列对长江上游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长江干流、岷江、赤水河和嘉陵江的8个群体176尾样本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长薄鳅cyt b基因序列分别检出了25个变异位点和2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 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608 52和0.000 89。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N J树均未显示与地理种群相关的信息。分子变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长薄鳅种群内的变异大于种群间的变异,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F st<0.05),种群基因交流十分频繁(N m>1)。中性检验值(Tajima’s D=-2.279 09,P<0.01;Fu and Li’s D*=-4.670 47,P<0.02;Fu and Li’s F*=-4.470 16,P<0.02)和单倍型错配分布结果显示长薄鳅经历了最近的种群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20.
为丰富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早期生活史资料,开展了延迟投喂对长薄鳅仔鱼形态、初次摄食率、不可逆点、生长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饥饿仔鱼鱼体消瘦、头大、尾小、身体显得不匀称,器官发育停止,游动缓慢;日龄2 d 时,初次摄食率达到60%,日龄3 d 时达到了100%,不可逆点出现在15~16 d,可恢复性饥饿时间长达13 d;饥饿仔鱼体长基本维持不变,甚至出现负增长;饥饿仔鱼的死亡率高峰出现在15~16 d,与不可逆点在同一天,当天死亡率达到45.92%,瞬时死亡率为32.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