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绍岭  董硕  赵从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748-8751,8758
河北省乡村旅游正处于建设试点阶段。河北省农垦区面积较大,并有一定数量和特色的集体所有制乡村。这两种类型的区域资源条件好、特色较突出、交通较便利、人口素质较高,是建设乡村旅游试点的良好选择,可开发观光休闲游、教育游、体验游、怀旧游等多种旅游模式,尤其是难得的爱党、爱国、爱集体的思想教育基地。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市场、准确定位、保持特色、爱护资源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分析河北省永清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以解决评价过程中定量分析不足的问题,为实践决策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分析了溧阳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和成功经验,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探讨了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冯红英  赵金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74-6677
[目的]调查“京津走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等。提出“京津走廊”乡村旅游开发对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健康发展。[方法]以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建立居民旅游感知,包括旅游经济感知10项,旅游社会文化感知11项,旅游环境感知7项,旅游总体感知5项,共4类33项指标。采用5分制来定量测定,分别用1代表极力反对,2代表反对,3代表不知道,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结果]①村民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②村民对经济影响的关注强于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③村民对旅游业整体发展持支持态度。[结论]根据此分析结果和村民对本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提出如下开发对策:①关注村民利益,参与旅游规划;②重视村民教育,提高参与力度;③加强接待管理,规范行业标准;④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旅游规模。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扭转农业生产低效率的现状提出了要求,提供了契机。测度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加快河北省农业现代化步伐,保障京津冀都市群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在识别与控制环境因素与随机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2016年河北省山前平原区县域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山前平原区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偏低,区域间差异较大,城镇化、工业化、农村居民收入、财政支出与粮食种植相对面积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影响。对此,各地应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有侧重地推进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规模、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与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河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提出了河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种模式,指出了河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限制性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丹巴县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样、分布广泛、品位高、特色突出及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等特点,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研究发现,丹巴县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些亮点,但旅游经济总量小,对财政贡献率小;乡村旅游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县域内乡村旅游发展差异显著。研究提出发展藏家乐、建设型藏寨旅游社区、生态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园开发模式,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注重乡村旅游生态重构、加强大区域旅游合作等开发路径,以实现丹巴县乡村旅游全域开发。  相似文献   

8.
西沟村名气可谓不小,但其知名度和旅游收益呈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缺乏统一规划、主题定位不明和缺乏体验项目是西沟村乡村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乡村旅游主题定位的TRM分析模式为解决西沟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思路。按照该模式,西沟村首先要通过项目任务分析、旅游资源分析和客源市场分析来确定旅游开发主题,然后以主题统领下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旅游功能定位和旅游形象定位为框架进行乡村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9.
吴爱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0-5381,5462
介绍了满城县旅游资源的概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管理条件3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对满城县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满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草药+旅游”模式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旅游非常重要的一种特色发展模式。本文以承德市中草药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国内外经验,以及对承德市特有资源分析,研究承德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融合中草药及旅游资源,创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草药+旅游”模式,并给出了综合性的建议,以期促进承德市乡村振兴特色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镇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87-6989
乡村旅游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乡村风貌、农村生活与农俗风情为主要载体,以农业和乡村为旅游资源而开发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镇江市客源市场充裕,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美的田园风光,为镇江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推动农业旅游的开发,不仅能推动镇江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改善镇江的旅游产品结构,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镇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简析了镇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镇江市的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同时资金投入不足,旅游项目缺乏,宣传促销不到位。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了镇江市开发乡村旅游的一系列对策,即,做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品味,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突出当地旅游品牌特色,打造精品线路,规范管理,加强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湖南舜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因外部条件的限制,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湖南舜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开发湖南舜文化旅游资源,将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兴起,我国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梳理旅游供应链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基于供应链视角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逻辑架构,解析了以乡村旅游资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基本发展模式、旨在促进乡村居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以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定制发展模式,从而揭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与演进态势。  相似文献   

14.
孙馨  陈士惠  路雪梅  徐鹏飞  李海芯  何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58-4458,4515
以江苏省生祠镇为例,首先对其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进而提出了生祠镇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思路,制订了生祠镇乡村旅游开发的功能布局方案,将生祠镇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为六大区域。最后,对生祠镇内的旅游建筑进行控制并对生祠镇的旅游市场进行了规划。以期对今后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生态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GIS技术对各类景观进行生态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条件分析研究区的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景观生态综合指数(Ei)的范围为2.10~4.48,四级生态分区和五级生态分区比重占到一半以上,三级生态分区约为整个区域的1/5,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质量总体上较好;热带荒草地景观、热带灌丛景观、热带聚落景观和热带水体景观生态质量相对较差,滨海红树林景观和热带农田景观生态质量一般,热带田园景观和热带疏林景观生态质量较好甚至优异;在景观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背景提出4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观光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康乐型乡村旅游和人文型乡村旅游,并建议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遗址区域有着十分丰富的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遗址遗存处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农村腹地,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均有一定的障碍.笔者以陕西淳化汉甘泉宫遗址区为例,对其历史文化、遗址遗存现状和景观资源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要充分利用大遗址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才能较好地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开发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北京山区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同时,带动整个山区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但目前山区旅游过分偏重自然生态观光和农业旅游,乡村工业尚未受足够的重视,其与旅游的结合还有待于学界、政府和企业等多方的研究与关注。以乡村工业旅游为切入点,以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山区乡村工业旅游开发的意义与策略。强调乡村工业旅游区别于一般工业旅游的特点,并提出乡村工业旅游亦属于乡村旅游范畴,将其纳入乡村旅游系统进行整体开发与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