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栽培木耳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耳农都是在倒木上砍口,借风力传播孢子自然接种,故成功率低。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人们虽开始采用浸泡干木耳的孢子水接种,虽比自然接种效果好些,但遇不良气候条件,孢子成活率还是很低。直到五十年代,科研工作者才成功地分离到木耳的菌丝体菌种,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进入到科学种木耳的新时期。现又研究成功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木耳的形态建成问题,过去很少研究。但近年来有很大进展,这不仅由于研究技术和方法上的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研究木耳形态发生更能加深人们对木耳发育机制和发育本质的认识,有效地指导木耳育种和栽培实践。木耳的形态发生,是指从孢子萌发至子实体形成的整个过程。现按其发生顺序介绍如下: 一、孢子萌发木耳孢子萌发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孢子直接发生萌发管,发生的部位在孢子的侧面或顶端。萌发管长到一定长度时,细胞核第一次分裂,萌发管中出现分隔,长到200~400μm时开始分枝。  相似文献   

3.
采用振荡培养法研究了野生木耳担孢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木耳担孢子在无菌水中培养24 h不能萌发,36h时可萌发产生芽管,60 h后芽管出现分支,各分支顶端产生1个~4个分生孢子。试验发现,木耳担孢子可直接萌发产生初生菌丝或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4.
木耳孢子单核菌株培养性状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38个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多态性与其交配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木耳孢子单核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长势等培养性状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态性。在测定的38个孢子单核菌株中,交配型A有21个菌株,交配型a有17个菌株,A:a=21:17。经X^2检验,两种交配型未出现1:1严重偏离。这表明,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和菌丝生长速度与其交配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木耳生产的发宸,人们希望通过对木耳遗传性状的了解来指导育种工作,培育出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品种。为此,我们就木耳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方面的资料,加以整理报道如下。遗传特性 (一)木耳的生活史:木耳属在真菌分类中归入异隔担子菌,是一类典型的异宗结合型真菌。它的担子横向分三隔,形成四室,孢子梗由隔间层伸出,每担子长出四条,成熟担孢子梗顶端膨大成孢子。这是它不同于其它担子菌的特点。木耳生活史如图所示。图中的单核菌丝在形态和生理上无差别,但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和华北地区,木耳代用料栽培何时接种产量最高?目前尚无公开报道。笔者认为,明确栽培季节对木耳代用料栽培污染和鲜耳产量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阐明这个问题将有利于不失时机地安排适宜的接种期和出耳期,减少杂菌污染,提高木耳子实体的产量。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菌种:大木耳(Auricularia maxima)。 (二)接种期处理:为造成栽培季节的不同,接种期分前后五个处理,即1988年2月份、3月份、4月份、5月份、6月份。在这五个月份内,各接种一批木耳栽培袋。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原种历来均在实验室内分离,一般采用孢子弹射和组织分离两种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将试管孢子分离法加以改进,就地采种分离,效果很好,成功率均达90%以上。将现场采下的种耳用冷开水浸两小时,并冲洗3~4次,放入灭菌培养皿或搪瓷盘内,盖上无菌纱布,收尽耳面余水,再用灭菌剪刀将木耳剪成蚕豆大小的耳片。用灭过菌的接种铲挑取一小块种耳,迅速地移入试管,并贴在事先涂放少许培养基的试管壁上,种耳长孢子的一面,朝向斜面培养基。于18~20℃下培养24小时,当斜面上有孢子印时,用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科学院于1992年3月12日在保定市组织省内外蕈菌专家对该院微生物研究所诱变选育的黑木耳白色变型种(Auricularria auricula Var.nivalis)进行了鉴定,其子实体形态、内部组织结构、柔毛、孢子等与已报导的白色木耳有区别,因子实体颜色白、命名为雪白木耳。雪白木耳  相似文献   

9.
皱木耳多糖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据报道黑木耳、银耳和银耳孢子多糖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而从广泛分布于云南各地的皱木耳中提取的多糖是否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我们利用产自云南的皱木耳提取的多糖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观察了皱木耳多糖对高脂血症鹌鹑的血浆胆固醇(TC)、血浆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甜瓜白粉病苗期接种方法和接种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孢子悬浮液接种浓度设为104、105、106个孢子/mL,分别采用摩擦法、刷叶法和喷雾法对甜瓜白粉病进行接种试验,拟为甜瓜抗白粉病育种工作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当孢子悬浮液接种浓度为106孢子/mL,采用刷叶接种法发病率最高,可达到99%,且操作简单、精确,最适宜进行甜瓜白粉病抗病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南方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judae)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开始人工培育的食用菌。早在公元7世纪的唐朝就有黑木耳古法人工培育的系统描述。较长时期内,我国黑木耳采用原始的伐木后借助黑木耳孢子的自然传播、老耳木菌丝蔓延、浇施洗木耳的水等方法进行栽培,产量低而难以保证。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发的黑木耳纯菌种和段木打穴接种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黑木耳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刘代宽 《食用菌》2002,24(6):31
笔者在教学推广食用菌中 ,按传统常规制作试管母种成功率较低 ,经多次试验用木耳原基制母种成功率达 95 %。黄背木耳、黑木耳代料生产时做套圈出耳 ,耳基一形成就如乒乓球大小的原基。组织分离前选一最好的木耳原基取下放入接种箱内 ,勿用酒精消毒 ,用手术刀片轻轻削去外表层再切成 0 .5 m m左右大的耳基片 ,用接种针接入试管内常规培养黄背木耳及黑木耳组织分离$安徽宽大菌业研究所@刘代宽  相似文献   

13.
在开展黄瓜对疾病的抗病性鉴定和筛选抗病单株的过程中,1981年我们曾提出过菌丝块接种法,1983年我们又研究了游动孢子点滴接种法,此法比较简便、适用。 一、材料和方法 (一)游动孢子培养观察:病菌采自北京郊区芦沟桥公社太平桥大队大棚黄瓜病株,经单孢子分离后保存。供试品种为长春密刺。黄瓜幼苗长至一片真叶时,将病原菌菌丝块接种于2片子叶和一片真叶上,保温发病后剪下病叶,浸入盛有20毫升蒸馏水的烧杯中,置23.5℃定温室内。浸后每隔2小时取菌液检验一次,用血球计数板测定游动孢子、静孢子、萌发孢子和孢子囊数量。 (二)游动孢子接种浓度…  相似文献   

14.
集贤  张平  朱志强  任朝晖 《北方园艺》2015,(19):114-117
以葡萄采后灰霉病菌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悬滴法以及活体接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葡萄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率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并对不同温度下不同方式接种灰霉病菌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葡萄采后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菌丝生长量和孢子萌发率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25±1)℃适宜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4h后孢子萌发率迅速增高;(10±1)℃菌丝生长较慢,孢子萌发率缓慢增长,6h萌发率仅为9.05%;(0±1)℃菌丝生长极慢,孢子萌发率也最低,6h孢子萌发率仅为3.48%。菌丝生长率和2h以后的孢子萌发率在各温度条件下的均为差异极显著(P0.01)。在有伤、无伤、不接种3种接种方式条件下,有伤接种方式下灰霉病菌极易(P0.01)造成对葡萄的损害,病情发展快,并随温度升高病斑直径也随之增大;无伤和不接种较有伤接种病情发展较慢,它们的发病率遵循相同规律,无伤接种较不接种的发病率高,二者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5.
自2003年开始,我们在生产香菇、黄背木耳、杏鲍菇的过程中,对接种技术进行了改进,改“双袋法”接种为接种后用地膜盖垛发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操作方法及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用木屑制香菇木耳原种,菌丝分解木屑很快,保种易老化。1977年,我们改用硬质木块作培养基接种,保存香菇、木耳种、效果较好。此后,又用木麻王树的干果制原种,效果也很好。3月接种,保存到10月移接栽培种,用木块、硬果做原种的,成活率均在99%以上,而木屑原种只成活40%。  相似文献   

17.
豇豆抗疫病的筛选抗原方法以在幼苗对生真叶期用游动孢子液接种最为简便,且容易控制菌量。当浓度在每毫升低于200个游动孢子时,品种间发病率呈明显规律性。接种浓度以每毫升100个游动孢子以下为宜。人工接种后发病第2~3天的病茎浸水能产生大量孢囊及游动孢了。经不同浸水时间处理,认为制备接种用的游动孢子液时,为考虑保持较多具侵染力而未萌发的游动孢子数量,以采用浸水3小时左右最好,此处理游动孢子达86.9%,萌发率为13.3%,此时游动孢子量多且活跃,侵染能力最强。苗龄是影响接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播后5~6天,对生真叶完全展开,第一片复叶露出,此时苗龄最合适。  相似文献   

18.
黄背木耳病虫害防治孔凡海(四川省云阳县江口食用菌研究所634500)病虫及杂菌的为害,是黄背木耳生产的大敌。如不及时防治,对木耳产量和质量都有严重影响,重者造成绝收。目前,影响黄背木耳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以下几种:(一)杂菌类常发生在菌袋接种后,进入菌...  相似文献   

19.
建立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旨在实现快速、准确的黄瓜种质资源抗病性筛选.利用下胚轴注射、菌土、胚根和灌根接种法对病原菌接种浓度、摇菌时间等进行了黄瓜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下胚轴注射接种法优于其他3种接种法,当病原菌孢子最适接种浓度为1×106孢子·mL-1、最佳菌种摇菌时间为7 d时,可以有效区分黄瓜枯萎病抗感性差...  相似文献   

20.
河北大学电教中心摄制的河北大学生物工程所和河北省微生物所的研究成果“木耳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录相片,系统地介绍了木耳孢子收集与萌发,紫外线诱变处理,黑木耳和毛木耳营养缺陷突变体标记株的检出与鉴定,酶解制备原生质体,混合进行电融合和出耳试验和技术全过程,内容丰富,图像清楚,直观感强,该片最近由中央音像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