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贵定县云雾湖水库小流域是贵定云雾茶的产地之一,在该小流域治理中,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建设,设计组装出多种不同目标的生态茶业建设模式,发展无公害茶生产基地,建设独具特色的绿色企业,以点带面,推广"企业+基地+茶农"模式,使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控制,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860元提高到2880元。  相似文献   

2.
赤水市生态竹林基地建设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子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木本植物,结合赤水市优越的地理资源和人力条件,介绍了抓优势、机遇、规划、规模、投入、管理、开发和营销等的成功经验,基于所产生的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建议加以探索推广,并为类似地区提出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进行模式化设计,在该模式中,主要分为坡面、沟道、河流水源的修复工程及相关配套生态工程四部分,并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林草护坡等生物措施为主,谷坊、梯田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辅分别提出了详细的配置方案,同时结合地区优势配置了四位一体的农村能源和舍饲圈养、林蛙养殖等生态工程措施。可行性分析表明,该模式以封山育林为导向,以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为主要内容,以建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为根本的设计原则是非常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茶园建设模式设计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安实际出发,研究和总结出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生态茶园工程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设计依据、模式结构和建设内容,分析了该模式集约经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生态茶园建设及其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茶园面临关眵方面的生态问题,该文运用生态学原理,提出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初步设想,即采用不同作物的间套混等种植方式,利用生物生育过程的时空差异,生物链,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是新世纪人类理想的人居模式,文章总结了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政治型生态城市、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资源型生态城市、海滨型生态城市5种主要模式,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步骤和重点内容,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用地和养地脱节,桔园环境保护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差,水土流失严重;桔农滥用化学农药,果实农药残留超标;长期偏施氮素化肥,土壤酸化板结,肥力下降;经济效益低下。此外,良种与良法不配套,产生了一系列桔园生态失衡问题,严重阻碍了南丰蜜桔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建设南丰蜜桔生态桔园,能够较好地体现桔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1生态桔园建设模式南丰县位于东经116°09',北纬26°51'~29°21',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7…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其中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燕沟流域在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的合理性,同时也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9.
10.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模式与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模式的应用背景和内容,详细阐述了该技术模式所采用的技术体系,具体分析了该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表明其具有改良土壤、营造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及增加收益等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型茶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氮肥盲目超量不科学施用,农药频繁高成本不合理施用,茶叶品种结构单一、适期采摘难度大、茶叶资源利用效率低,低产茶园面积大、产投比低、效益差,茶园物种单一、生物链短、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不高。最后提出了以低碳经济为导向促进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减量施用氮肥,研究应用提高茶树氮肥利用率的施肥技术;结合农业措施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利用效率;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加速低产茶园改造步伐;建设复合生态茶园,延长生物链,促进茶园内物质能量循环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改进关联方法的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把握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劣势,确定应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该文借鉴中国学者邓聚龙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对邓氏关联度模型的适用条件进行剖析,提出在研究数据顺序可以调整的行为指标序列关联度问题时,用区间值象代替初值象或均值象,用1和0代替绝对差值最大最小取值的改进思路,以解决因序列始点数据和参照序列变化带来计算结果不唯一以及无量纲化处理可能破坏数据内在关系等问题;从投入产出理论产业关联的本质内涵分析,提出在研究某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大小时,通过构建虚拟最优前向后向效应参照序列,综合分析其与所有部门的关联效应的优化思路,以更客观真实地反映该部门的拉动推动作用。以2012年河北省139部门投入产出表和2013-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来源,采用改进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7类农产品加工业部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皮毛羽丝加工、棉麻纺织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位居全省第1、第2位,加权综合优势评价分别位居全省第1、第2位,关联度综合优势评价分别位居全省第2、第1位;中药加工、乳品加工、粮食加工、植物油加工、果蔬加工业加权综合优势评价分别位居全省第4、第5、第6、第7、第8位,关联度综合优势评价分别位居全省第7、第4、第9、第8、第11位,应作为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予以重点扶持。研究结果对河北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了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并通过与周边6省对比分析指出江西省相对生态优势。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该文运用Cobb-Dauglas生产函数和项目有无比较法,对陕西省1980年以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研究,导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计算公式及灰色序列预测模型,并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探索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证了河南省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选择的必要性,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剖析,结合鹤壁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经验,提出了明确政府和市场责任边界、开发推广有效技术和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循环农业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与生猪产业发展联动的中国沼气工程建设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该文分析了2007-2012年期间全国各地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数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沼气工程建设情况。随着全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和调整,标准化规模猪场发展迅速,2012年中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38.5%,5a中这类规模养殖猪场数量净增加一倍。规模养殖场的增加给沼气工程建设带来了契机,尤其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大中型猪场沼气工程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旧沼气工程报废数量较多。在影响沼气工程使用甚至废弃的诸多原因中,生猪产业调整和市场变化对沼气工程正常运行影响突出。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沼气工程建设格局和发展速度正在转型升级,为了进一步发挥沼气工程治理养殖污染的作用,特建议:1)通过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提升沼气装置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2)政府将建设大型和特大型沼气工程作为今后财政扶持的重点,同时提高参与沼气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企业准入门槛;3)限制采用曝气好氧方式后处理沼液。  相似文献   

17.
安徽大别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安徽大别山区生态环境特点、退耕还林的规模以及可持续经营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大别山区是个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区,适度退耕还林有利于保障7大水库和淠史杭灌区发挥长期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库区可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而在非库区,因人口稠密不应追求退耕还林规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应注重模式选择和农民增收,实现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民勤荒漠绿洲边缘种植苜蓿年灌水 4次 ,年灌水量 30 0 0m3 /hm2 ,水效益 5 .0 87kg/m3 ,耗水系数由 0 .6 2 2m3 /kgDM (春小麦 )降为0 .197m3 /kgDM ,比小麦、玉米节水 330 0~ 6 30 0m3 /hm2 ,水经济效益由 1.0 2元/m3 (玉米 )、1.0 6元/m3 (春小麦 )提高到 8.34元/m3 ,灌水成本比春小麦降低 2 35元/hm2 ,光能利用效率由 0 .873%(春小麦 )和 1.0 4 0 % (玉米 )提高到 1.4 4 % ,比小麦、玉米分别提高 6 4 .95 %和 38.4 6 %。种植 5年、7年苜蓿地 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增加了 2 6 .36 %和 33.17%。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位于"一带一路"关键地带,经济发展将处于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期间农业水资源可利用量势必被进一步压缩,因此对陕西省各地市种植业水足迹进行量化并研究与其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有利于明确各区域种植业生产的用水情况并为陕西省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水足迹理论,将灌溉水在输配水及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损失纳入作物区域生产水足迹核算之中,通过核算2005-2016年陕西省种植业的水足迹值,定量分析了陕西省各作物耗水量的时空差异性,以及绿水足迹利用效率和各市水环境压力状况,并结合脱钩模型研究了种植业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变化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1)各作物耗水量在研究期内差异较大,蔬菜和水果水足迹较低,分别为0.42 m3·kg-1和0.51 m3·kg-1,茶叶则高达30.29 m3·kg-1,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各地市种植业耗水量构成呈现较大差异性,关中地区粮食类作物占比为69.59%,陕北地区玉米和水果占75.16%,陕南地区则相对均衡,耗水量组成基本与水资源禀赋和作物水足迹大小相一致;3)全省绿水足迹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水环境压力指数呈现南部低,中部、北部高的特点,其中咸阳市水环境压力指数12年间平均高达4.75,是水环境压力最为严重地区;4)陕西省种植业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压力强脱钩状态分别占比45.45%和27.27%。研究结果说明,陕西省各市种植结构相对合理,但绿水足迹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压力上仍需改良,种植业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逐渐完成了由弱脱钩的初级协调到强脱钩的优质协调的转变,但仍面临着种植业经济增长与水环境压力增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自身农业发展特点,建立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安徽省发展循环农业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和分析了安徽省典型循环农业模式:淮南毛集实验区循环农业模式、砀山梨生产循环利用模式、临泉县"林-草-牧-沼-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安徽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立体农业模式、生态链转换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和观光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