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我国的红茶加工长期依赖手工,效率低下。本文介绍了自上世纪初以来我国红茶加工机械的发展历程,并对当前生产中常用的红茶加工机械和生产线及其发展趋势,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悠久,茶园辽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由于茶叶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演变,创制了众多的茶类,如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等。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类茶叶的品质,要求各种茶类要有相应的茶树品种,即不同品种适制不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茶文化大国,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茶饮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众喜爱。而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和一般的绿茶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以及方法,能够更好的区分不同工夫红茶的品质,为生产加工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对于我国的工夫红茶产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以期为工夫红茶加工工艺改善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栋  卓敏 《中国茶叶》2009,31(1):4-6
红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最具影响力的茶类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饮用红茶的国家。旱在明代初期(1368—1375)中国就有生产红茶的记载。纵观中国红茶6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5个阶段:1840年以前的创始与发展阶段,1840~1886年的兴盛与辉煌阶段,1886~1949年的衰落阶段,1850~1988年的振兴发展阶段和1989年至今的产品结构优化阶段。本文概述了我国红茶的分布区域、种类、品质特点、生产规模,以及科研机构对红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分析了中国红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红茶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依靠科技、优化红茶产品结构、加快建立中国国际茶叶拍卖中心和打造茶叶著名品牌的中国红茶产业发展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红茶是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素以香高、色艳、味浓驰名世界。本文以崂山鲜茶叶为原料,对崂山工夫红茶各关键工序进行了研究,确定其最佳工艺,并将新研制的崂山工夫红茶与祁门红茶1级进行比较,其各项因子均达到了祁门红茶1级水平。该崂山工夫红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艳明亮,甜香持久,滋味鲜爽甜醇,叶底红匀明亮,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发酵是红茶加工的特征工艺,是红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之一。发酵前萎凋方式及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pH值、通氧量、发酵时间和程度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红茶发酵品质的重要因素。采用不同干燥方式和干燥设备,控制干燥的温度、时间、速度和初烘的程度等,可更好的发展红茶的品质。本文就红茶发酵和干燥技术等方面对红茶品质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能为红茶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创新工艺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新 《中国茶叶》1994,16(6):32-33
当今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占据了主导地位,其贸易量约占茶叶总贸易量的80%,而红茶中绝大部分又为红碎茶。我国于60年代初开始试制红碎茶(当时称分级红茶),使用的初制揉切机具是传统的盘式揉切机,到了70年代初,江苏、广东、四川、贵州、湖南等先后研制出不同型式的转于揉切机,用于加工红碎茶,之后随着转子揉切机性能的不断改进和机种的完善与配套,红碎茶产品质量和效率等较盘式揉切机的大有提高,从而转子揉切机在全国茶区迅速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红碎茶加工新工艺——转子机生产工艺,大大促进子我国红碎茶生产的发展,使红碎茶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茶类,在70年代和80年代为我国的茶叶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前些年由于绿茶走俏,红碎茶生产效益不及绿茶,致使一些红碎茶主产区也纷纷改制绿茶,造成红碎茶生产的严重滑坡。然而,近年绿茶又出现市场疲软,滞销积压严重,而当前国际红茶市场需求量却仍平稳,无大的波动,这无疑给红碎茶生产的复兴带来一线生机。为使广大红碎茶加工新手对红碎茶的重要加工机具——转子揉切机有一了解,特将转子揉  相似文献   

8.
发酵是红茶初制的关键工序,本文综合介绍了发酵原理及发酵过程中发酵温度、湿度、时间和通氧量与红茶品质的关系,旨在为今后红茶加工工艺的创新及品质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茶类花色品种繁多,但就其加工方法及质量特征可概分为绿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白茶、红茶及黑茶等六大茶类。这六大茶类的加工技术皆起源于中国。其中,绿茶产制及品饮方法于唐、宋时期藉由禅宗佛僧传入韩国、日本,韩、日两大民族受到中华饮  相似文献   

10.
黄伟红  杨鸿春 《茶叶》2022,48(1):39-41
文章通过对红茶发酵温度和发酵程度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红茶样品加工的适宜加工条件为: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120min到150min之间.在该条件下加工的红茶样品,品质好.  相似文献   

11.
富含γ-氨基丁酸(gabaron)的茶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日本。通过研究,日本将GABARON茶的最低含量标准定为1.5mg/g,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加工利用课题组自1997年开始立足我国茶树品种资源及多茶类生产的实情,对该茶的红茶、绿茶、乌龙茶多茶类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茶世界》2011,(5)
红茶制法的发明源于中国,后传至世界各产茶国。目前,红茶是世界上消费区域最广、生产量最多、国际贸易量最大的茶类。国际上红茶的主要消费区域是欧洲、美洲和亚洲,其次是非洲、大洋  相似文献   

13.
丁勇 《广东茶业》1999,(3):39-41
工夫红茶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产品,数百年来为中国茶业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在世界茶叶市场尤其是西欧市场一直颇受消费者的亲睐,也是中国红茶中足以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红碎茶相抗衡的红茶品类。世界驰名祁红、滇红、粤红等工夫红茶享誉海内外,拥有较为稳定市场份额,其中祁门工夫红茶更被誉为“芬中英豪、群芳最”。近年来,随着红碎茶热的兴起,工夫红茶的生产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和冲击。当前,我国茶业已形成了名优茶比重增大、多种茶类并举的产业格局。从而,工夫红茶的原料质量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成品茶品质与以前相比也有所降低。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如  相似文献   

14.
《福建茶叶》2011,(1):59-59
红茶,是世界茶叶的主要消费品。红茶,最早源于中国武夷山,成为中国近代主要茶类之一。为了探讨国际红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研究我国红茶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交流红茶现代产制工艺技术和对外贸易销路。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红茶高峰论坛》拟于2011年6月22—24日于福建福安市举行。现将《2011年中国红茶高峰论坛》的论文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所接触的茶叶市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人类社会进入到 2 1世纪的今天 ,有益于人类生理功能、防癌、防辐射、排毒养颜、天然保健的茶叶更将成为人们不可替代的首选饮品。当前我省的茶叶产业滑坡势头 ,还没有得到完全遏止 ,这不是人们对茶叶产品需求下降的反映 ,而是我们对市场的转向不能适应的结果。1 红茶首当其冲我省主要生产红茶、绿茶、黑茶三大茶类 ,按鲜叶原料的老嫩配置生产相应的茶类 ,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利用和发挥 ,应该是合理的 ,也是科学的。但是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前我省生产的红绿黑三大茶类的比例构成是以红茶为主的 (占一半以上 ) ,…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淳安千岛湖茶区红茶生产现状的分析及红茶生产工作中的实践,提出了下一步调整茶类产品结构,实施“绿+红”战略,利用鸠坑种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名优绿茶、红茶共同发展,实现千岛湖茶区茶产业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17.
红茶变温发酵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B.Cloughley 1977年、1980年先后发表了低温发酵法能获得更多的茶黄素含量、能提高红茶品质和售价的试验报告。我国茶业界于80年代初就红茶发酵温度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结果意见不一,有的同意Cloughley的看法,低温发酵有利于红茶品质和茶黄素积累;有的认为中温发酵为好;也有的认为红茶发酵是高温的品质好。  相似文献   

18.
红茶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在加工中利用酶促氧化作用,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等内含物氧化、聚合、缩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形成红茶"红汤红叶"、香气甜香、滋味甜醇的品质特征。近年国内红茶发展迅速,关于红茶品质的研究引起关注。本文就产地环境、茶树的品种、加工工艺和外源酶等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探讨红  相似文献   

19.
红茶是我省传统的大宗出口创汇茶类。六十年代以后,我省红茶生产以红碎茶为主,最高年产量达2~3万t,出口最多的年份达2万t以上。红碎茶质量除要求红亮的汤色、叶底和浓强鲜爽的滋味以外,香  相似文献   

20.
(三)茶叶加工技术和机具的发展我国产茶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茶类。我国目前生产六大茶类,包括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其花色品种有数百个之多,是世界上生产茶类品种最多的国家。我国出口的绿茶品质优良,数量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60%以上;传统的工夫红茶,如祁红、滇红、闽红、川红等在东欧市场上一直是抢手货,红碎茶虽然是6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茶类,但发展速度很快,年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