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武夷茶是茶中之精品.武夷茶生产可远溯唐代,至明代,茶叶生产虽有所停滞,但"(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1].降至清代,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走向鼎盛. 一、福建茶叶生产的兴衰沿革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肃、代年间,陆羽著《茶经》记: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建有武夷茶(建州茶)与福州茶,福州茶主要是方山露牙和正黄茶两种,《三山志》记方山茶:"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之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2].《膳夫经手钞》记正黄茶:"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直至唐末,建茶才开始出名,所谓"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3].五代期间,建州茶生产更加兴盛,南唐统治建州时,还大规模组织人民种茶采茶于北苑,并制造团茶,用特制的龙凤模压印,谓之"龙凤腊面茶",简称"龙凤茶",为贡茶.作为建州茶中突起的名品——武夷岩茶也已普遍种植.福建茶叶除了茶品有名外,其产量也颇为可观.唐代时,福建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五位[4],为全国重要产茶区.  相似文献   

2.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3.
福州鼓山半岩茶在唐朝就负盛名。它的品质之优良如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所指,“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说明福州在唐代鼓山半岩茶与方山露芽一样,属当朝名荼,早已出名。见《李肇·唐国史补》。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地点变迁、史料的欠缺,福州这二处历史名茶早巳绝迹,至今要探寻其准确茶园地点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4.
鼓山半岩茶     
昔日偶览《闽小记》,有福州鼓山产茶记载,云:“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然所记不详不知何出。近见刘湘如先生《鼓山的茶与诗》,引《鼓山志》云:“鼓山灵源洞之后,居民数十家种茶为业,地名茶园,产不甚多,而味清  相似文献   

5.
茶韵与岩韵     
巩志 《中国茶叶》2011,(11):38-39
当代茶圣吴觉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中,对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这样评说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说明福建武夷山这个地方茶叶的品质已达到“日臻完善,渐臻佳品。”其“岩骨花香”形成武夷岩茶的独特的韵味。这是对“岩韵”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毛文锡《茶谱》载:"福州柏岩极佳。"民国出版的《闽侯县志》(1930年)也载:"茶……《茶谱通考》云:建州之北苑先春、龙焙,福州之柏岩。"说明福州柏岩是一种好茶,它产于福州的什么地方?毛文锡,字平珪,五代十国高阳(今河南高阳)人,出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十四岁便得中进士,仕途上更是平步青云,后任后蜀翰林学士,升为内枢密...  相似文献   

7.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茶叶生产大省,著名的铁观音、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还有最近几年兴盛起来的福鼎白茶等等优良茶种,使得八闽大地一片茶香。而作为福建省省会城市的福州,无疑是名茶荟萃的一个城市.  相似文献   

8.
福建贡茶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记载.当时福州方山、宁德天山、闽北武夷山.均有采造“腊面”贡茶;到宋代又有建州(今建瓯)北苑贡茶院制“龙团凤饼”、“小龙团”等贡茶品。名冠天下。明代以后,武夷山、福州、天山茶区等开始采制“芽茶”进贡朝廷,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明末清初.福建除产绿茶外还发明创制了乌龙茶、红茶、白茶和花茶,出现了中国品类最多的名茶。目前,福建茶叶更是推陈出新,培育了19个国优品种、17个省(部)优品种。武夷岩茶名列中国十’大名荼之首,安溪铁观音也荣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还有不少由地方政府、茶叶主管部门、茶叶企业和茶农选送的名优茶叶,在国际和全国性茶事评比活动中屡获金奖,荣列榜首,为闽茶增辉添彩。2004年,福建更是连续多年蝉联茶叶总产、单产、良种数量、良种普及率、特种茶、名茶种类、茶叶发祥地、销售总额、市场占有率等8个单项全国第一。福建茶叶能有今天这样的骄人业绩,应该说名优茶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一信一诗武夷茶出了山。茶史确认,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茶叶为福建名产之一.唐韩偓避乱入闽,福州荔枝已列贡品,而无茶品,他的诗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惟教进荔枝.”(《吴评韩翰林集》)而李肇在《唐国史补》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原属建州,俗称五虎山,今属闽候)有露芽为第一”当时福建名茶之一种.《三山志》载:“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  相似文献   

10.
刘栩 《中国茶叶》2004,26(2):29-29
依据国家标准GB18745-2002《武夷岩茶》中有关指标要求,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福建武夷山市名岩茶业有限公司提出申请的“大红袍”企业实物标准样进行了检定。最终确认该批样品(5kg)符合GB18745-2002中“大红袍”茶品质要求,可作为标准样品使用。武夷山市名岩茶业有  相似文献   

11.
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与商品茶研发密不可分,福建闽北各地产出的精制茶,均需通过各大茶企研发部、采购部审评,方可收购入库作为拼配原料,由此可见审评技术的重要。本文简述茶叶审评在武夷岩茶商品茶生产中的运用,介绍以茶叶审评技术促进商品茶品质提升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巩志 《福建茶叶》2005,(1):48-48
武夷茶享盛名于汉朝秦统一中国,在福建置闽中郡,福建之茶已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誉。因福建交通闭塞,名茶不显。武夷茶自闽濮族向周武王献茶问世之后,由于福建“山川尚闭(闭塞),灵芽未露”。长期隐于草野。武夷先民用以为祭品,为药用,为羹饮。(赵孟瞓《茶场记》)。迄至汉高祖六年(前202)“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令其治闽。”(《史记·东越列传》)标志着福建先民的经济活动,从此和中原有了较多的联系,茶叶随着中原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向外传播。闽越王无诸原是少数民族的部落酋长,茶生长于少数民族地区,为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无诸爱茶而…  相似文献   

13.
福建发展茶业的九大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是红茶与特种茶——乌龙茶、茉莉花茶、自茶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早在东晋(公元376年)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峰就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摩崖石刻,是福建茶事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比睦羽《茶经》(公元780年)问世要早404年,距今已有1632年的历史。从唐代开始,福建就是贡茶的产地——福州长乐郡(福建福州),福州的方山露芽、“蜡面茶”,“福州柏岩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与世。  相似文献   

14.
福建茶叶及其发展策略思考谢庆梓(福建省周宁县茶业局·周宁·355400)福建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主要产茶省分之一。据陆羽《茶经》记述,远在1500年前福建就已广泛栽培茶树和销售茶叶,19世纪,福州已成为我国3大茶市之一。茶叶又是福建一项大宗的传统出口...  相似文献   

15.
一、福建茶叶的兴起我国茶叶盛于唐,产区遍及现在南方的十四省。《唐史》载:“风俗贵茶,茶之品益众,”此际茶叶已成为商品广为销售。当时品质首推阳羡,但局处边隅的福建“方山露芽”亦已崭露头角,《三山志》载唐宪宗赐茶给僧怀晖,怀晖说;“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可见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新石器时代,福建宁德就有彩釉陶茶具。有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镇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376),这比世界最早的茶书陆羽《茶经》(780)间世要早404年。陆羽《茶经》记载:“福州、建州(今建瓯)所产之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7.
福建茶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曾六次出访福建,先后到过厦门、安溪、武夷山、福鼎、福州,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会议、厦门茶博会、全国无公害茶武夷山市培训班、安溪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省有机茶现场会和福州召开的中国特种茶和经济全球化论坛会,走访安溪、武夷山、福鼎茶园、茶厂,参观安溪“中国茶都”、福州西营里茶叶市场和省茶叶研究所,同茶叶专家、教授、研究员多次交谈,阅读大量的福建经济、农业、茶业资料,还在“中茶杯”名优茶评比和历届国际名茶会上评审福建茶。我的体会是福建茶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加快调整优化茶业结构,提高茶叶质量和效益,建…  相似文献   

18.
延平即南平,旧称津县,南唐时改为剑浦,元大德六年(1302)改为南平县。《宋史》记载的元丰年间(1078一1085),贡茶产地是剑浦等五个县。 元朝在武夷山设御茶园,福建贡茶主要在武夷制造。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延平府志》记载:“南平茶出半岩者极佳。”明朝的王应山在他的《闽大记》中也说:“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时制造充贡,延平半岩次之。”因为南平半岩茶极佳,  相似文献   

19.
福建茶文化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梓金 《福建茶叶》2000,(Z1):12-13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 ,最早见诸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 (公元 376年 )。陆羽《茶经》对福建建州等地产茶有“往往得之 ,其味极佳”之誉。八世纪福建列入全国主要茶区 ,为茶税主要来源之一。宋代采造茶叶供皇室饮用的贡焙 ,由江苏阳羡改设在福建建安 (今建瓯市 )的北苑。北苑贡茶经蔡襄等人的倡导 ,茶叶采制技艺的精湛 ,品饮的考究 ,“莫不胜造其极” (《大观茶论》)。与此同时 ,品尝 ,评比茶叶的“斗茶之风”更风靡全国。这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论述北苑茶采制技艺、品饮艺术的著作与诗文空前繁盛。以著名的蔡襄《茶录》 ,范仲…  相似文献   

20.
正《福建茶叶》杂志是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一本正式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2291、国内统一刊号CN35—1111/S)。《福建茶叶》杂志秉承"弘扬福建名茶文化、助推福建茶业发展"之宗旨,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主要报道国内外有关茶叶科学研究成就、现代技术应用成果、生产管理先进经验、茶叶市场经济、茶文化等,深受广大茶农、茶商、茶企、茶叶科技工作者和爱茶人士的喜爱,获得政府各相关部门及专家们的好评与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