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乃福 《中国茶叶》2006,28(5):21-22
一、茶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是建国以来河南茶业总体形势最好的时期,茶叶生产持续发展,适宜区茶叶发展迅速,次适宜区也得到一定发展;优质高效市场化综合配套开发步伐加快;茶树栽培品种基本达到良种化;茶叶加工品种实现了名优化;系列先进实用技术应用步伐加快,应用面积达60%以上;良种选育引进繁育推广基地、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闽东茶业取得了很大发展。茶业已成为闽东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闽东茶业,促进闽东茶业实现“两上转变”,对于加快闽东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闽东茶业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等解决。针对闽东茶业的现状,提出,促进闽东茶业向社会主义市经济转变的途径:健全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加强基本建设,注重茶叶国企改革,完善市场体系;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福建茶业取得了很大发展,茶业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已初步建立,为实现“两个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探索,如茶业市场的经济法规尚不健全,经济秩序比较混乱;茶叶税赋重、成本高、效益低;茶叶科技投入短缺,茶业经营管理粗放等。针对福建茶业的现状,提出加快福建茶业“两个转变”的途径:一、加快福建茶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茶农;积极完善茶业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茶业市场的中介组织;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二、加快福建茶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福建茶业。  相似文献   

4.
霞浦县茶业“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孝令 《福建茶叶》2010,32(12):32-34
茶业是霞浦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加快霞浦县茶叶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实现霞浦县茶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霞浦茶业实际,笔者对霞浦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浅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福建茶业取得了很大发展,茶业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已初步建立,为实现“两个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探索,如茶业市场的经济法规尚不健全,经济秩序比较混乱;茶叶税赋重、成本高、效益低;茶叶科技投入短缺,茶业经营管理粗放等。针对福建茶业的现状,提出加快福建茶业“两个转变”的途径:一、加快福建茶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茶农;积极完善茶业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茶业市场的中介组织;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二、加快福建茶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茶业就是婺源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和民生产业。为做优、做强、做大茶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江西婺源县结合本县茶产业实际情况,制定了从茶叶生产、加工至市场销售的一系列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7.
范雪坎 《茶报》2000,(3):7-9
茶叶是绍兴市主要的经济作物,是一项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传统产业,也是当前效益农业的重要发展领域。如何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加快绍兴茶业现代化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正借鉴"新昌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青川县茶产业当前实际情况,青川县今后应该以围绕"茶业强县,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加强茶叶质量管理,提升茶业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市场建设为导向,现代生态园建设为重点,加快青川茶业发展步伐,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WTO后华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徐永成 《茶叶》2000,26(1):7-10
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加大我国茶业改革的力度,及时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推动茶业经济发展。可以选择的主要措施有:实施茶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茶类结构调整,实施名牌战略,完善茶叶市场,加快国有茶叶企业改革以及依靠科技创新来确保茶叶农残量符合新标准。  相似文献   

10.
福安市茶业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茶业产业化已具雏形,具备了加快产业化进程的条件,并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推进茶业产业化,为闽东农业产业化起示范推动作用。一、必须提高对茶业产业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1.茶业产业化是促进茶业实现“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从经济体制转变角度看,要求茶叶生产经营走出单一、零星的简单交易,迅速走向有科学、有组织、有秩序的大市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衔接,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必须引导茶农从过去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茶业产业化正是紧紧围绕…  相似文献   

11.
茶业是福安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传统的优势农业产业。近年来,福安市委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港口一贸旅游城市战略发展目标”和“茶业发展‘五个一’工程”,大力发展生态茶园,致力提升质量水平,倾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全力推动工作落实,加快了福安现代茶业发展步伐。福安市先后荣获农业部第一批“全国尤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全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市)。2010年全市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  相似文献   

12.
正借鉴"武夷山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青川县茶产业当前实际情况,青川县今后应围绕"实体经营,茶业强县,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打造"七佛贡茶"为主线品牌的平台,加强茶叶质量管理,建立产品可追溯体制,提升茶业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市场建设为导向,现代生态茶园建设为重点,加快青川县茶叶产业发展步伐,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加快茶业强市建设步伐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煦朝  李腊梅 《茶叶》2010,36(1):45-47
本文概括了绍兴市茶叶产业的主要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茶业强市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并对加快建设茶业强市的关键环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广东茶业》2009,(1):36-36
为深化茶业结构调整,发展名优茶生产,培育企业品牌,引导和促进广东茶叶向优质、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加快广东茶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增加茶农收入,广东省茶叶学会、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拟定于2009年8月中旬联合举办“广东省第八届名优茶质量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15.
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打造成遵义乃至贵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成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为了加快遵义茶叶产业的发展步伐.应凤冈、湄潭两县的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教授首次深入风冈、湄潭考察,为两县茶叶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本刊从凤、湄两县幸获陈宗懋院士就黔北乃至贵州茶业发展的许多权威观点,现刊载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茶叶是我区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和广大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茶业的兴衰对闽东农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化──是闽东茶叶走出低谷,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地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机遇,加快我区茶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为繁荣闽东经济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产业现状我区依山临海,地处亚热带,宜条自然环境优越,种茶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1996年全区茶园面积72万亩,其中可采面积60万亩,年产毛茶3.6万吨,总值9.3亿元,创税6000多万元9个县市中年产量在10万担以上的有3个县(市),5万担以…  相似文献   

17.
茶叶是宜昌市重要的传统“历史产业”,主导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更是一个“万岁产业”。现就发展茶业支柱产业,实现宜昌茶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谈一谈个人的看法。一、优化资源配置,做好茶叶八个方面的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茶业之路.在茶园建设方式上要大力发展和建设一1批立体复合型生态茶园(按照一定规格实行以茶为主、茶果、茶菜、茶药间作),发展观光旅游型茶园。这是世纪茶叶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21也是新的茶业经济增长点。.在茶园品种结构上,优化茶树品种,加2速全市场地方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步伐,从外地引进逐…  相似文献   

18.
高峰  王昕  苏峰 《中国茶叶》2011,(8):14-16
品牌、文化、资本是加快现代茶业发展的三大重要支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做强做大茶企业是现代茶业发展的现实和必然选择。近几年,在政府、市场及企业的合力作用下,福建省茶叶企业加快与资本市场对接并呈现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基此,本文进行了粗浅的调查、分析与思考,旨在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我国加入WTO后茶业的机遇和面临的严竣问题,提出西双版纳茶业发展应加速低产茶园改造,推广无性系良种;保护茶园生态,应用生物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龙头产业,实施名牌战备等四项建议。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为我国茶叶出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19世纪几乎垄断了整个世界茶叶市场,进入20世纪,肯尼亚、斯里兰卡后来居上。1999年全国茶叶产量达68万t,出口  相似文献   

20.
“以市场为导向”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一个十分重要的企业经营源则,已成为茶业经营者的共识。由此出现了国内各茶区推广适应市场经济的茶栽新技术;着务抓区域性的名优茶生产;培育市场流通体系,强化促销手段;实行茶业为主,多元经营等茶叶发展新格局,但笔者以为,这种局面仅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表层性效应”,只有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闪内涵加深认识,推动茶业加快体制改革力度,改善经营机制、提高茶业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