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绿叶蝉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小绿叶蝉分茶小绿叶蝉和茶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在我县茶园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为害为主,是主要茶叶害虫之一。茶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枝叶为害,  相似文献   

2.
张一强 《农技服务》2009,26(11):63-63,89
茶假眼小绿叶蝉是茶叶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为害夏秋茶,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为进一步探索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措施,2009年永春县植保站在苏坑镇嵩山茶场、五里街镇埔头茶场、玉斗镇八一茶场等永春县主要茶场设立茶叶病虫害监测点,对该虫的发生规律进行观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屏南县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南屏县主要茶场进行调查,研究了当地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东南沿海区域福建省泉州市茶叶主产区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该虫害的发生特征,提出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脉中段,平均海拨800米,全县茶树面积2.8万亩.近年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有加重的趋势,全县常年发生面积达到2.65万亩,是茶树最主要的害虫。为此,笔者于2006-2007年以棠口乡鸳鸯溪茶场、泺头清水茶场、代溪顺达茶场、长桥镇半圳茶场、双溪镇红山茶场等屏南县主要茶场对该虫发生规律进行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茶假眼小绿叶蝉是永泰县茶园的头号害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嫩梢叶汁液,消弱树势,严重影响茶叶质量。该虫一般1年发生10代,世代重叠。本文通过多点茶园系统调查,总结了茶假眼小绿叶蝉在永泰县茶区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预测、预报方法,为茶假眼小绿叶蝉测报及综合防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茶假眼小绿叶蝉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在安溪县茶树上的为害面积大而广、茶叶损失严重的问题,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预测预报,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应用农业、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措施和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是全国著名的岩茶产区。目前.武夷岩茶已发展到10万多亩.分布种植在全市15个乡(镇)、农茶场,历年来.茶假眼小绿叶蝉在我市茶园发生为害严重,叶被害率15%-36%,严重的造成茶叶全部焦枯.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随着龙胜茶区面积的不断扩大,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已上升为该茶区主要的茶树病虫害之首,且危害日益严重,极大阻碍了茶叶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和生产实践,初步摸清了该地区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特点及规律,并总结出了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测报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眼小绿叶蝉 [E· pirisuga (Matsumura) ]是茶树主要害虫。在我国 ,北至安徽 ,南至广东、海南和广西等省区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它以刺吸式口器刺入嫩梢皮层 ,吸取汁液 ,消耗养分。成虫在嫩梢产卵 ,破坏输导组织 ,被害嫩梢叶尖、叶缘绿变红褐色 ,芽缩叶卷 ,硬化变质 ,成茶易脆 ,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如防治不及时 ,会影响当轮茶不能开采 ,第二轮茶产量锐减 ,茶丛早衰。该虫在桂西山区的百色茶场一年发生 1 2代 ,世代重叠 ,没有越冬现象。常年发生 2次虫口高峰 ,夏茶受害重 ,秋茶次之 ,春茶最轻。各个茶区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并…  相似文献   

11.
浅谈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小绿叶蝉是福建省茶叶的最主要虫害之一,在茶园发生为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与质量。该文总结了茶小绿叶蝉的特征特性及发生规律,提出以农业措施、物理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对樟-茶间作、纯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中的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发生峰值高于纯茶园,两种茶园全年均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主高峰6月下旬~7月中旬与次高峰9月下旬~10月;两种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均以成虫状态越冬,越冬时间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印楝素在贵州茶区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印楝素对贵州茶区茶树主要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其对天敌、茶树植株的影响,以0.3%印楝素乳油和30%印楝油为供试药剂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药剂在大田中单独施用后防治茶小绿叶蝉较为理想,最高防效可达91.82%~94.87%,同时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可维持在14 d以上,且对茶树生长安全、对天敌亦无影响,推荐施用剂量分别为90和30 m L/667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试验了 3 种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茶小绿叶蝉不同为害时期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为及时采取强采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强采、不防治作为对照,选用 24% 虫螨腈、15% 茚虫威、22% 噻虫·高氯氟 3 种低水溶性农药并设置 3 个施用浓度,试验其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摘受害茶叶新梢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茶叶与茶小绿叶蝉危害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存在差异,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氨基酸、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受害茶叶氨基酸含量下降 22.7%,达显著差异;受害茶叶随受害等级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药后 1 d 不同处理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 24% 虫螨腈 > 强采 >22% 噻虫·高氯氟 >15% 茚虫威,其中 24% 虫螨腈的防效差异显著,防治效果均在 85% 以上;15% 茚虫威和 22% 噻虫·高氯氟药后 1 d 防治效果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分别在药后 7 d(48.73%)、3 d(26.19%)达到最低峰,药后 21 d(90.74%、83.80%)达到最高峰;茶小绿叶蝉虫口发生数量与采茶次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茶叶受害程度 1 级时宜采用强采措施进行防控,新梢失水程度轻,酚氨比较低,宜采制绿茶;茶叶受害 2~3 级时宜采用强采 +24% 虫螨腈,新梢叶质硬脆,酚氨比高,宜采制红茶。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三点斑叶蝉发生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三点斑叶蝉ZyginasalinaMit.是新疆近几年严重发生的一种玉米害虫.在新疆一年发生3代,成虫在冬麦田及田边、渠边、果园、林带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翌年4月出蜇危害小麦、玉米.在玉米嗽叭口期投放3%呋喃丹颗粒剂.每公顷22.5kg,或20%火扫利乳油1500倍液喷雾可控制危害.  相似文献   

16.
在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开展害虫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制定主要茶园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植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丹 《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1):100-10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特殊的生境,使得保护区内的植被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实习地的野外考察并对植被生境进行分析,得出武夷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以及一些特殊现象如旗状树、老头松、山顶草甸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武夷山植被开发利用需要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广东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含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以及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等。根据广东省各茶区的主栽品种、气候环境、土壤和植被的差异特征,合理使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相关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茶树品种的特色。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茶园种植结构,强化了生物多样性增益控害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广东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古茶园茶叶栽培模式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的影响,是改善茶园土壤管理和提高茶叶品质重要途径之一。以云南景迈山森林土壤为对照,对大平掌千年古茶园和现代台地有机茶园土壤(0~20和20~40 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氮磷钾全量和有效量、有效Cu、Zn、Mn含量和1芽2叶茶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因、7种多酚类单体物质和矿质元素Ca、Mg、Fe、Cu、Zn、Mn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0~20 cm)含水量比现代台地茶园提高46.8%,古茶园土壤的pH值比现代台地茶园发生显著下降,但其酸化趋势不明显;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N)、总磷(TP)、有效磷(Olsen-P)和有效Zn、Mn含量显著高于现代台地茶园;古茶园茶叶的氨基酸、咖啡因、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矿质元素Ca、Mg、Fe、Cu、Zn、Mn含量也显著高于现代台地茶园茶叶,但是,古茶园茶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C)、表儿茶素(EC)含量和酚氨比显著低于现代台地茶园茶叶,分别比现代茶园降低了8.2%、7.7%、39.2%、22.8%和32.4%;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A)。茶园土壤CEC、SOM、TN、碱解氮、TP和Olsen-P与茶叶矿质元素Ca、Mg、Fe、Cu、Zn、Mn含量相关性显著,茶园土壤特性与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因及多酚单体类物质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古茶园土壤并未发生土壤肥力退化现象,古茶树林下种植有利于形成茶树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提高茶叶氨基酸和咖啡因含量、降低茶叶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是古茶树茶叶品质形成与古茶园(林)土壤肥力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玫瑰白粉病的危害症状、侵染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发病条件,并提出了玫瑰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玫瑰白粉病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