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加拿大杨速生丰产林的结构应着重研究杨林的配置方式和造林密度,因为它决定林木营养面积和叶面积的大小,从而影响林木的产量和质量。作者建议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配置,提倡稀植,每公顷277—714株,或者先密后稀,早期疏开。确定造林密度的因子,首先是依据第一次间伐时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与造林密度关系表”确定造林密度,同时试用冠幅的平方值,作为计算林木营养面积的依据;第二是依据土壤肥力(特别土壤水分)与经营强度确定造林密度;第三是依据苗木年龄及规格确定:造林密度。稀植加杨林,15年成林时,预计高达22米,胸径35厘米,每公顷木材蓄积量240—360立方米。  相似文献   

2.
<正>森林资源调查标准地调查法调查林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每公顷株树、每公顷蓄积量、优势树种、树种组成等因子。调查工作中,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需要外业完成,常规方法是应用计算器完成平均胸径计算,估算各树种蓄积量,确定优势木,测量平均树高。内业完成其它因子的计算,近年来也可通过专业调查软件完成,但其价格偏贵。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验,总结出一种应用excel表格函数,在平板电脑上使用,调查时计算平均胸径、蓄积量、树种组  相似文献   

3.
正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材种的价格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某一值时达到最大,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蓄积量逐渐减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直径的平均值越小,单株材积也就越小。林木个体或群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紧密相关的现象,反映出林分密度对林分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作用,称为密度效应规律。一、造林密度确定的密度1、根据配置方式确定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4.
正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材种的价格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某一值时达到最大,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蓄积量逐渐减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直径的平均值越小,单株材积也就越小。林木个体或群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紧密相关的现象,反映出林分密度对林分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作用,称为密度效应规律。一、造林密度确定的密度1、根据配置方式确定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5.
兴安落叶松3种林型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复层异龄林林分结构较复杂,对林木年龄的测定难度很大,通过林木径阶估算林木平均年龄,构建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每公顷公顷蓄积量的生长模型,来预估林分未来的生长状态和特征,对当地兴安落叶松林分的合理经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利用201株解析木数据,选择12种生长方程分别对兴安落叶松林木年龄与径阶关系,3种林型林分年龄与平均胸径、林分年龄与平均树高和林分年龄与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关系进行分类拟合。结果显示,兴安落叶松林木年龄与径阶之间存在正相关,并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年龄与胸径,蓄积的关系采用生长函数是最佳选择;年龄与树高的关系利用二次函数为更合适。  相似文献   

6.
抚育间伐是主动干预人工林生长的主要营林措施,合理的抚育间伐对改善森林林冠层营养空间,保证林木生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采取合理的间伐方式实现优化管理。研究造林树种杉木不同抚育措施的林分效果,探讨抚育间伐对林分直径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平均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等影响;提出通过林下补植措施进行人工更新。  相似文献   

7.
北亚热带高山区日本落叶松纸浆用材林初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湖北省宜昌市大老岭林场的5种密度15 a生日本落叶松试验林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密度对历年生长量的影响,并对纸浆材轮伐期内不同密度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平均胸径、树高、单木材积和冠幅均表现出随初植密度减小而增大的趋势,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枝下高则表现出随初植密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净现值(NPV)、效益成本比(BCR)和内部收益率(IRR)也表现出随初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规律性;初植密度除了对15 a生日本落叶松单位面积蓄积量有极显著影响外,对其它生长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在北亚热带高山区营建短周期纸浆用材林应适当密植,初植密度可以达到每公顷4 050株或3 333株,15 a生时蓄积量最高,收益最大。  相似文献   

8.
于2004~2010年连续7年进行锥栗不同造林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稀植有利于提高单株产量,适当密植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生产上一般造林密度为每667 m2种40 ~ 55株,矮化栽培的在种植10~15年后进行间伐,使造林密度为每667 m2种33株.并简要总结锥栗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林分拥挤度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分密度的量化表达及其合理密度的确定已成为森林经营的关键科学问题。林分平均冠幅是对林木光合作用面积大小的直接反映,林木平均距离则体现了林木最大空间利用的可能性,而林分密度是影响这两个重要指标大小的直接原因。本文以林木平均距离和冠幅为基础,提出了林分拥挤度(K)的数字化表达方法。林分拥挤度用来表达林木拥挤在一起的程度,用林木平均距离与平均冠幅的比值表示。该指标清晰直观地表达了林分中林木间的拥挤程度——K值越小,林木间越拥挤,能有效反映林分生长过程中林木拥挤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该指标的合理标准区间为[0.9,1.1],并用长期造林密度试验数据进行了论证。该指数是对林分密度更为直观科学的表达,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可用于评价森林是否需要经营及确定首次间伐时间与经营强度,最终为密度控制与调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分密度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28年生杉木造林密度试验林的逐年观测数据,对林分密度指数、相对植距和优势高—营养面积比3个林分密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达到一定年龄后,相对植距几乎相等,无法体现不同密度之间的区别,不是一个理想的密度指标;(2)利用Statistica统计软件,通过牛顿迭代法,基于Richards方程分别...  相似文献   

11.
以林分树冠投影为依据,利用数量化理论探讨了天然长白松成熟林林木高产结构,其各因素的高产结构下限指标为:每化顷株数大于650株,郁闭度大于0.8,平均胸径大于41.0cm,最高产量林木结构指标为:每公顷株数850-1050株,郁闭度0.8-1.0,平均胸径41.0-45.0cm。  相似文献   

12.
超级稻稀植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稀植强化栽培条件下对两优培九进行了不同直播期、不同种植密度的研究,同时在一丘0.2 hm2面积的田上进行了稀植强化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在不同的直播期中,以5月10日直播较为适宜;在不同种植密度中,以33.3 cm×33.3 cm的表现较好;大田稀植强化栽培试验示范获得了一季单产每公顷11.30 t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I-69杨人工林生长进程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Logistic方程对2种密度的14年生I-69杨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的生长进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显著,相关系数皆在0.93以上。并以此将I-69杨林木的生长过程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三个阶段,生长量在三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慢-快-慢”的节律,对各生长阶段的生长特点进行了分析。其中速生期内的树高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56.9%,胸径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57.3%,材积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50.9%。密植林分林木的各项生长指标的速生期持续时间均比稀植林分林木的速生期持续时间短;材积的速生期持续时间比树高和胸径的速生期持续时间短,而树高和胸径的速生期持续时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样地林木生物量精度评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评定样地林木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利用方差--协方差传播律,导出平均断面积法、每木树高胸径法和径阶平均断面积法计算样地林木生物量的精度评定公式;应用实例,分析模型误差、树高误差和胸径误差对样地生物量的影响,并对3种计算样地林木生物量公式的精度进行比较.根据一尾叶桉林样地中90棵树木的分析结果,平均断面积法的精度为2.18%,每木法的精度为1.99%,径阶均值法的精度为1.89%.具体结论为:①样地林木生物量的精度可用公式进行评定;②每木法和径阶均值法计算的样地生物量精度较高,平均断面积法计算的样地生物量精度较低;③样地林木生物量的估算误差,主要受模型参数误差的影响,受树高和胸径误差的影响处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保加利亚的农学家于1978—1981年间对60厘米行距,每公顷为10—31万株灌溉棉田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已证实,当每株棉花的营养面积由965平方厘米降至325平方厘米时,植株的形态以及产量组分将发生明显的变化。种植密度为每公顷19万株的棉田9月份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单木生长受气候、林分等多种因子影响,需要利用适当的方法厘清气候以及林分中影响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需要检验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分析气候和林分因子对林木生长影响的可靠性,为森林生长收获预估提供新的方法。方法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20块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固定样地25年(1986—2010年)间连续调查数据作为研究材料,候选气候和林分因子52个,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包含气候和林分的单木胸径生长模型,分析气候和林分因子对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的影响:基于52个超参数组合(决策树数目ntree = 1 000、决策树每个结点随机选择的预测变量个数mtry = {1, 2, ···, 52})构建了52个随机森林模型,利用10折交叉验证法分别训练和评估52个随机森林模型;基于完整数据集,利用最优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自变量对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偏依赖关系。结果ntree = 1 000、mtry = 12所对应的模型是52个模型中具有最佳泛化能力的模型,该模型具有最大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R2cv = 0.54),以及最小的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交叉验证平均绝对偏差MAEcv和交叉验证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cv(RMSEcv = 0.14 cm、MAEcv = 0.10 cm、rRMSEcv = 50%)。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受林分因子的影响极大,相对重要性超过80.00%。8个林分因子中,大于对象木的林木断面积之和BAL对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影响最大,林分每公顷株数N对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影响最小,其他因子对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影响介于两者之间;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随BAL、林分每公顷断面积BA、N以及林分断面积平均胸径Dg的增加而下降,随对象木胸径与林分断面积平均胸径之比RD、林木期初胸径D0以及对象木胸径与林分中最大林木胸径之比DDM的增加而增加。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受气候因子的影响较小,相对重要性低于20.00%。44个气候因子对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的影响均较小(相对重要性均 < 1%),其中,生长季平均降水量(4—9月)与年均降水量之比Pratio、年总太阳辐射时长Asr、生长季平均降水量(4—9月)与生长季相对湿度(4—9月)之比Gspgsrh以及生长季太阳辐射时长(4—9月)Gssr是前4个相对重要的变量。结论随机森林模型能够较好地解析各变量与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之间复杂的关系,单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受林分因子的影响极大,而受气候因子的影响较小。总体而言,在局部尺度上,林分因子是影响单木胸径生长的主导因子,而气候因子对单木胸径生长的解释能力有限。随机森林模型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和统计可靠性,产生的变量重要性和偏依赖图具有合理的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Y两优087插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插植18.0万~36.0万蔸时,随着插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当每公顷插植超过36.0万蔸时,产量随之下降。本试验中每公顷插植36.0万蔸的产量最高、每公顷插植31.5万蔸的产量次之,与每公顷插植22.5万蔸(对照)的产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威布尔分布函数描述杉木人工林直径结构规律,采用参数回收技术建立直径分布模型 该模型主要由林分因子、单木二元材积方程和材种出材率等子模型组成 应用该模型,只要输入现实林分年龄、地位级指数、每公顷断面积和株数,就能输出未来林分蓄积量、出材量及平均胸径、平均高、株数等因子 并探讨了该模型在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经济成熟龄确定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以林分平均树高推算林木平均单株营养面积,进而确定林分适宜密度的方法有数种,其一认为:一株立木所需之营养面积为((?)/5)~2,林分适宜密度则为:  相似文献   

20.
对河北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研究,建立以胸径、树高与林木全株及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得出华北落叶松不同林龄、不同胸径的根茎比,并建立了数学回归模型;建立树龄与单株林木生物量的指数函数形式的生物量积累估测模型,估算单株林木生产力;建立林龄与每公顷林分生物量负指数函数形式的林分生物量估计模型,估计林分生产力。最后估测该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物量密度平均值为48.30 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