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越冬种群的天敌和虫源基数密切相关,对越冬种群影响比较大的天敌有玉米螟厉寄蝇、玉米螟长距茧峰、细菌和白僵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白僵菌,在5月末至6月下旬发病,寄生率在不同年度间变化很大,变化范围在4.5%~90%以上,对虫源基数有重大影响。玉米螟大发生必须有足够的有效虫源,在吉林省一代为主的发生区,6月份的越冬虫量为有效虫源,在不考虑降雨的情况下,6月中旬的百秆活虫量与7月份性诱蛾量及秋季百株虫量均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3和0.869.构成大发生的有效上源数至少为每百秆有30头以上;7月份的累计单盆诱蛾量在300头以上。andr=0.869respectively)exceptweatherfactor.Larvaenumberper100stalkinmiddleJuneandadultnumbertrapedbyperpheromonetrapinJulyisatleastover30and300respectivelyinheavyemergencyyears.Keywords:Ostriniafurnacalis;Forecast;Naturalenemy  相似文献   

2.
余金咏  于泉林 《玉米科学》2013,21(3):140-143148
在冀东地区全年分别对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量、越冬幼虫数量及黑光灯诱蛾量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冀东地区玉米田全年共发生以3化性为主的不完全世代。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发生第1代和第2代,在夏玉米田发生第2代和第3代。统计显示,玉米秸秆中越冬幼虫以3化性为主,3化性幼虫占幼虫总数的73.7%;黑光灯逐日诱蛾量分析显示,全年共形成3个较集中的诱蛾量动态,共诱集成虫1589头,黑光灯全年诱蛾量动态与玉米螟田间落卵量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5~8月初的降雨和种群质量密切相关,降雨主要影响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羽化、成虫的活动及3令前幼虫的存活,5~6月份特别干旱不利于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和羽化.对成虫的产卵量有影响;7月份的干旱或大暴雨严重影响成虫的活动、卵的孵化和3令前幼虫的存活。不同年度间一、二化种群在越冬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影响越冬种群的质量,在以一化种群为主时,玉米螟繁殖力强、发生晚,危害重。  相似文献   

4.
诱虫灯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诱虫灯防治玉米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了防治效果、特点,对其他害虫的诱杀作用及对天敌的影响等。结果表明:①诱虫灯对螟蛾有强烈的诱杀作用,在越冬虫源集中地村屯内诱杀螟蛾,可使田间玉米螟蛾主要栖息地的蛾量减少66.4%,玉米上落卵量减少71.l%;秋季被害程度在一代区减少78%,二代区减少51.2%,平均减少73.5%。②除诱杀玉米螟外,对许多农林等害虫有强烈诱杀作用,尤其是线站、草地螟及大豆食心虫等。③应用诱虫打防治玉米螟经济、简便、不污染环境。④对自然界害虫天敌的种群数量没有影响。⑤在目前的发生程度预测水平上,应用诱虫灯防治玉米螟是非常适宜的。  相似文献   

5.
防治棉田玉米螟不能只靠化学农药,要保护天敌从综防角度入手。1、越冬期防治。玉米螟主要在秸秆内越冬,我县常年种植玉米23万多亩,据县植保站调查,百株有活虫43.4头,如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6.
陈显奇 《杂粮作物》2001,21(1):54-54
玉米螟是全球性大害虫,食性杂,为害植物达200种以上,尤以玉米为最重。一般为害较轻年份,产量损失5%~10%,为害较重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20%,玉米螟不仅为害严重,而且防治困难。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理想的防治方法,只能通过综合防治来控制玉米螟的为害程度。玉米螟防治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消灭玉米越冬虫源;二是消灭玉米螟成虫;三是消灭玉米螟田间幼虫。1 消灭玉米螟越冬虫源把玉米螟越冬幼虫消灭在越冬寄主之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一头越冬幼虫羽化后雌蛾在田间可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故消灭越冬幼虫一对等于在田间消灭240~…  相似文献   

7.
刘蓉  陈婧  罗树凯  李子 《中国棉花》2013,40(5):24-25
 研究表明,阿拉尔垦区早春田边杂草上的棉叶螨是棉田叶螨最主要的虫源,且不同年份虫源基数也有很大不同。每年的5-6月棉田有螨株率和百株平均螨量处在较低的水平,7月是棉叶螨为害最为严重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新疆车排子垦区棉蚜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棉蚜已经成为棉田中的常发性害虫.从2003至2012年,新疆车排子垦区没有一年不发生棉蚜为害,而且为害面积逐年增加,危害持续的时间延长.2012年123团种植棉花1万hm2,其中棉蚜为害面积0.8万hm2,成灾面积0.33万hm2;有棉蚜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0%,严重发生面积占33.3%,平均每公顷减产子棉近1500 kg,垦区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元. 1棉蚜发生重的原因分析 棉蚜严重发生必须满足3个条件:大量的越冬基数(虫源),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降雨、湿度、天敌)和大量的寄主植物(棉花、瓜菜).以上3个因素如果都适宜,就会造成棉花蚜虫的大发生.从2003年到2012年这近10年间,每年都出现这种条件,特别是2004年和2007年棉蚜特大发生,给棉农造成很大损失. 1.1大量的越冬虫源是棉蚜发生的基本条件 (1)根据2003-2012年近10年123团森防站秋季在各类寄主上调查,全团平均有蚜株率都在30%以上,百株蚜虫数都在50头以上,近几年的发生虫口都偏高.(2)根据全师各团场越冬调查及农科所在室外黄金树上调查,50 cm枝条上棉蚜卵都在20粒以上.(3)另据123团每年春季在花卉上的调查,蚜虫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同2003年相比高出5倍.(4)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家庭花卉和大棚及养殖业的增加,暖冬时间的增长,促使棉蚜越冬卵的成活率提高,基数增高.  相似文献   

9.
1 要治早治小,压低虫口基数 在烟粉虱种群数量较少、虫龄较小的早期防治至关重要.烟粉虱5月下旬至6月份迁入棉田内繁殖,6月份为始发繁殖期,是棉田虫源基数的增殖阶段;7月份为大量繁殖期,开始形成为害,虫龄小,虫口密度低,是压低基数的最佳防治期.  相似文献   

10.
1 发生特点及原因1 .1 发生特点。 1 999年冬至 2 0 0 0年春 ,滨州地区气温较低 ,降水较多 ,对棉铃虫越冬极为不利 ,且越冬虫蛹较少。据地区植保站挖蛹调查 ,全区棉铃虫越冬蛹每平方米平均不足 0 .2头 ,许多点未查到虫蛹 ;说明棉铃虫越冬基数低。一代棉铃虫在寄主作物发生较轻 ,麦类及蔬菜等作物未受到虫害影响。然而 ,二代棉铃虫却呈特大暴发趋势 ,发生面积之大 ,来势之猛 ,程度之重 ,令人始料未及 ,据省植保总站提供的数据 ,到 6月 2 7日二代棉铃虫累计落卵量全省平均为百株 2 0 0 0粒 ,东营、滨州、聊城三地市最为严重 ,百株平均为 50 …  相似文献   

11.
讷河市大豆食心虫发生预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有周期性,与食心虫的越冬基数,上年九月份降雨量,当年的七月温湿度有关,经几年调查,虫食率呈上升势头。1999年部分地块的食心虫达到防治指标,如九月份适于越冬虫态越冬,2000年七月份条件适宜,将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不完全二代区玉米螟种群动态的生态过程与发生量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危害加重。本文概述了在不完全二代区,玉米螟发生量预测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不完全二代区的亚洲玉米螟(ACB)种群动态的生态过程做了详细的论述。以ACB种群的系统分析为基础,从越冬幼虫的滞育率、冬季死亡率、冬后化蛹、羽化率、至成虫死亡率、成虫迁入产卵对寄主的选择性及成虫的产卵量,最后到田间卵、蛀前幼虫、蛀后幼虫的死亡率及其影响因子天气、天敌、寄主等均做了论述。本文最后讨论了越冬源基数,成虫数量及田间卵量和造成危害的4~5龄幼虫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预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5~8月初的降雨和种群质量密切相关,降雨主要影响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羽化、成虫的活动及3令前幼虫的存活,5~6月份特别干旱不利于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和羽化.对成虫的产卵量有影响;7月份的干旱或大暴雨严重影响成虫的活动、卵的孵化和3令前幼虫的存活。不同年度间一、二化种群在越冬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影响越冬种群的质量,在以一化种群为主时,玉米螟繁殖力强、发生晚,危害重。  相似文献   

14.
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虫源性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1)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可发生6个世代,早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晚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8月底至9月上旬;2)明确了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3)在1961-1976年和2000-2011年两个时间段之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早稻和晚稻田间蛾量高峰日差异不显著,但2000年以来早稻田间高峰日平均蛾量却显著高于20世纪60-70年代;4)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的最高峰在早稻期间的出现频率高于晚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分别为第3代和第6代,但个别年份第2代、第7代稻纵卷叶螟也会暴发成灾。可见,2003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大暴发以来,前期迁入蛾量的成倍增加直接导致了粤北地区早稻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而秋季回迁虫源则受北方稻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防治因素的干扰,与前期迁入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江西棉花》2003,25(3):39-39
一、一代发生情况田间性诱剂下于 5月 1日始见越冬代蛾 ,比去年早 3天 ,为1995年以来最早。共诱蛾 8头 ,明显多于去年 ,少于其它年份 ,集中在 5月中旬 ,以 12日~ 15日为最多。卵密度较低 ,棉田外番茄上及棉花苗床上调查 ,均未查到。二、二代趋势预报1、发生期与发生面积 :预计产卵盛期为 6月 14日~ 2 2日 ,高峰期为 6月 17日~ 19日。比去年早 2~ 3天 ,接近常年。发生面积可达 2 0 %左右。2、发生量与发生程度 :预计百株卵量一般为 10~ 2 0粒左右 ,高的可达 40~ 60粒。发生程度为 2级 (偏轻发生 )。三、预报的主要依据1、棉花生育进程 …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三化螟种群时间格局并为预测建模提供信息,对常德市鼎城区1960~1990年三化螟冬后及各世代幼虫高峰虫量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三化螟年间总虫量、第1代、第3代和越冬后虫量序列数据结构性较强,可预测性较好;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和年间第2代虫量序列数据的结构性较弱,第4代虫量基本是随机性的。三化螟虫量发生无长期趋势,间歇性发生特点较为明显;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呈现4代(1年)的季节性周期。采用缺失或插入法分析了各世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第2代和第3代虫量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有一定影响,而冬后基数和第1代、第4代虫量的影响甚微,三化螟发生量更多地受栽培制度、气候、食料和天敌等因子的影响。初步总结并建立了种群时间格局分析的地统计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三个转Bt基因棉品种田间抗棉铃虫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罩笼接棉铃虫蛾试验表明,转Bt基因棉较常规品种盐棉48具有较好的抗棉铃虫效果。在百株卵量均为800粒以上的情况下,12天后97—1和97—2的百株残虫量明显低于三代防治指标15~25头;而盐棉48百株残虫量达70头,远高于防治指标,仍需化学防治来控制其为害。此外,还考察了在自然虫源状况下,各品种上蚜虫、棉卷叶虫和棉造桥虫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了转基因棉品种和对照品种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茶树蓑蛾区系与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鹄  韩宝瑜 《茶叶科学》1997,17(2):171-176
我国茶树蓑蛾类害虫已达11属20种。除雄蛾外,其它虫态终生负囊,聚集发生,形成“危害中心,常致局部茶丛受害光秃。常见种大都一年发生1代,只茶蓑蛾与茶小蓑蛾一年2代。多以非老熟幼虫越冬,仅大蓑蛾以老熟幼虫、黑肩蓑蛾以卵越冬。非老熟幼虫早春复苏早而贪食,常造成冬芽殆尽,春茶局部绝收。气候雨湿和天敌可对蓑蛾产生明显的自然控制。文中还就其地理分布、形态鉴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棉田种植制度的改革,棉田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产生了一定影响。一、麦套棉田主要害虫增长动态1.第一代小地老虎、玉米螟发蛾量高于  相似文献   

20.
茶褐蓑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英  王玉堂 《茶叶》1997,23(4):25-27
茶褐蓑蛾在山东年发生一代,从7龄幼虫越冬。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量为2312.14粒。主要天敌有鸟类,大眼蝉长蝽,褐蓑蛾追寄蝇等。防治措施可采取农业防治,保护天敌和在低龄幼虫期喷洒敌敌畏,敌百虫等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