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恢复角度对淀山湖景观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结果表明,该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须根据湿地生态恢复理论,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展现上海淀山湖滨水绿地空间景观特色,营造滨水园林景观和湿地保护景观,创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环境,并针对该景观各功能分区做出相应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水源地保护的激励机制,是对当前限制型政策的有益补充。以上海市淀山湖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构建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确定了淀山湖地区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对象,建立了生态补偿利益关系分析框架,估算出了淀山湖地区年生态补偿量,最后提出了淀山湖地区生态补偿的途径,对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采煤塌陷区生态重建绿地景观设计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煤炭塌陷区生态治理、修复和重建,以淮南后湖生态园为例,详细地介绍了采煤塌陷区修复型农业生态园的绿地景观规划及设计。后湖生态园前期规划面积为100 hm2,分为道路、休闲绿地和苗圃3个功能区,通过彩叶、芳香植物的合理配置,营造特色植物景观,利用林业复垦的方式达到实现塌陷区生态重建的目的。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塌陷区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生态体系,有利于促进塌陷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为生态农业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提炼傣族文化以及密切相连的小乘佛教文化内涵,融入当地热带雨林风光、湿地环境景致,创造具有植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模式滨水生态景观,融汇了傣族生产、娱乐、歌舞、音乐、美术、宗教、工艺、婚庆等活动内容的文化精髓,向人们阐释了景观多元化如何与地方特征相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河带的景观设计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滨河景观也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城市也加大了滨河景观区的规划建设步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容易忽略最基本的问题,没有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仅仅是为了视觉效果而造景,使滨河带景观空间与城市的整体空间没有完美的融合,应该以人为本,合理利用自然景观的优势对当地的滨水岸进行规划设计,让滨河区景观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地带,使其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6.
李秋洁  马国强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8):145-146,182
该研究以基塘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异龙湖湖滨带基塘生态功能策略、社会功能策略、生态位策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异龙湖湖滨带基塘设计中蝶类基塘、两栖基塘、鸟类基塘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同类型基塘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异龙湖湖滨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同时为城市生境中恢复和营造野生生物栖息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对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功能再认识的基础上,以安顺市双阳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分析了集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新取向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左倬  史云鹏  胡伟  何文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72-4174,4184
在嘉兴新塍塘配置人工湿地+水下森林模式的水质生态净化系统,开展微污染源水处理效果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水力负荷工况下,中试系统均可有效提高水体的SD,对水体SS、CODCr、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74%-88%、26%-59%、84%-87%、76%-83%、36%-50%,显著改善了水体的溶氧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对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功能再认识的基础上,以安顺市双阳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分析了集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新取向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彬  冯琳  臧薪宇 《吉林农业科学》2020,45(1):54-58,113
本文选取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区域内的九台、德惠、公主岭、梨树和前郭5个市县350个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变量计算吉林省玉米带农民生态补偿行为的相关因子。研究发现:农民就业状况、农药与化肥废弃物处理方式、农业技术培训三个因素在1%水平上对农户采用生态补偿行为有显著影响。单一务农者愿意付出更多时间、资金甚至技术换取好销路、高收益和多补贴,故与补偿行为相关度高;农民以货币补偿为初衷,变卖农药和化肥废弃物的情况恰巧实现了补偿行为;培训过农业技术的农户较易执行补偿行为。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户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行为的积极性;针对农药与化肥废弃物处理方式构建长效监督与惩罚机制;加强对农民认知的疏导,适度推广农业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1.
12.
以常熟市经济开发区沿江一级公路的绿化设计为例,从项目概况、设计构思、具体的分段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在新兴工业园区构建自然生态群落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探索建设以道路绿色廊道为主的稳定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进行吸收和净化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和吸收国内外关于生态脆弱带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重庆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特征,提出了库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构建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就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内容,探讨了规划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合(肥)——武(汉)铁路安徽段是沪、汉、蓉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212.3公里。在生态护坡的设计上,通过分段进行具体绿化模式设计。植物选择上注重植物层次的搭配,和季节颜色差异布局规划,创造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空间的路基绿化效果,为实现合(肥)——武(汉)铁路安徽段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景观美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赵国栋 《农业考古》2020,(2):95-101
西藏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其茶园面积也在快速增加,茶产业正快速发展。目前,从“人-经济-社会”的三维角度看,西藏茶文化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但却十分必要。其必要性来自于更宏大的机制。本文核心脉络是从西藏茶及其文化的的生态性、文化性、产业性,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与功能性分析等多个角度展开对西藏文化产业“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的解读,并引出关于对人类社会的“人-经济-社会”的三角正反馈互构机制的讨论。本文认为:西藏茶及其文化具备生态基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茶叶在西藏的出现是人与生态环境博弈的重要结果、茶叶在西藏的使用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西藏的茶叶贸易受生态性的制约;西藏茶文化与产业结合形成茶文化产业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中,生态是吸引力与基础,文化是精华与“密码”,而旅游则是纽带与筋骨,西藏茶文化产业是对“生态+文化+旅游”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的一项较好的检验;三个主要维度的讨论肯定了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在该理论模型中的功能与发展路径;推进西藏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符合“美丽西藏”建设范畴,而且从“人-经济-社会”的三角正反馈互构取向看,它也是“美丽西藏”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活力;该三角正反馈互构取向呼唤着关注人类社会终极方向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介绍了"猪、厕—沼—菜"生态校园模式,以陕西杨凌西大寨中学为例进行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分析。分析表明,"猪、厕—沼—菜"生态校园模式可以改善农村学校厕所及学校的环境卫生状况,还能生产可再生能源,同时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优质有机肥循环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