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1、提倡宽行窄株半旱式栽培,栽足(窝)苗数 一般中等肥力稻田亩栽插1.2万窝左右,每窝2粒谷秧苗.采用宽行窄株栽植,一般宽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6cm;窝距应根据各再生稻种植带的热量条件、所选品种熟期和栽植时期等具体情况进行调节.厢式半旱式种植1厢(1厢1沟宽1.2m、沟宽25cm)栽4行,一般2个窄行夹1个宽行,宽行行距39.6cm、窄行行距26.4cm;埂式半旱式埂上栽2行行距26.4cm.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半旱式垄作、厢作与不同方式平作增产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佐有 《农技服务》1997,(12):14-17
<正> 水稻半旱式垄作、厢作是一种新型的稻田耕作方式。改变稻田长期淹水平作栽培为一定规格的垄沟,以沟水持续浸润垄埂的半旱状态灌溉方式种植水稻;同时改变现在生产上的等行窝距或近等行窝距栽植法为宽行密窝或宽窄行,以改善水稻生育的生态环境,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 稻田固定厢沟式栽培,是我县农技干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的一项抗旱、排湿、省工、增产栽培技术。它的主要操作方法是:中稻收后和小春播种前,依稻田排水方向用开沟器拉线开沟作厢(稻田湿润最有利作厢),厢面宽2.5米、厢沟宽0.25米、沟深0.3~0.4米;在距田埂2米、背坎0.8米处开设边沟和背沟,以利大春做边关水;土壤质地粘重和  相似文献   

4.
一、效果 稻田固定厢沟双免耕栽培技术,是稻田按一定规格和布局一次性搞好并长期保持沟深厢平的规范化厢沟格局,每年种小春实行化除免耕,种大春实行抛秧免耕,并每年进行沟中起淤、稿秆还田和晚秋开发的耕作技术.其最大优越性在于开沟作厢是一次性的,而种大小春都永远免耕种值,田间始终有沟深厢平的规范化厢沟格局长期保持,抗湿抗旱,使稻田能田能土,稿秆还田,水稻半旱式灌溉和晚秋开发方便,保护生态环境,土壤越种越疏松肥沃,增产效果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水稻旱直播栽培的特点,提出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包括机耕或犁耕及施足基肥、品种选择及播种、盖种及开厢沟、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水稻旱直播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播前准备 1.秧盘冬水田亩(1亩=1/15公顷,下同)用60厘米×33厘米(盘孔561个)规格塑料软盘30~35个. 2.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肥沃、排水方便的冬水田作苗床,按1.8米开厢,做成净厢面1.4米,沟宽40厘米、沟深20厘米的地上式苗床,厢沟相通,沟内无渍水.每亩本田需用湿润秧田15平方米.用1挑猪粪水,对碳铵、磷肥各1公斤施在厢面上,拌入泥浆,平整厢面,"紧皮"后放置秧盘.  相似文献   

7.
一、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良种 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选用经审定且生育期适宜,抗病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作推广品种. 二、水稻的栽插技术 1、整田技术冬水田在上季稻收后及时翻耕,翻埋残茬,栽秧前再进行犁、耙.烂泥田宜耕少耙,进行半旱式栽培;小春田应抓紧时间,边收边灌水边耕耙,最好犁耙两次以上.精细整田,厢面平整,做到"有水棵棵到,排水时无积水".  相似文献   

8.
水稻粉垄旱种苗期根系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粉垄机垂直旋磨粉碎土壤、自然成垄(厢),直接播种水稻。在旱种条件下,粉垄栽培的桂旱3号和培杂桂旱1号,其苗期根系长度比传统耕作对照(拖拉机旋耕深度18~20 cm)的根系分别增加61.77%、46.17%,差异显著,植株性状也相应表现良好。提出以根为本的作物栽培新理念,建议利用粉垄技术进行水稻的旱播强根干湿交替栽培和水插(抛)秧干湿交替栽培试验,以达到节水、保土、保肥、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水旱厢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水旱厢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水旱厢免耕栽培较全耕栽培水稻增产195~729kg/hm2.分析了旱厢水稻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10.
<正> 水稻半旱式栽培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方式,适宜在山区丘陵地区大力推广。 这项新技术,特别对改造冷浸田,实现低产变高产最为有效。水稻半旱式栽培的主要好处有两点: 一是能改善田间生态条件,增产效果显著。实行水稻半旱式栽培,改平作为垄作,增厚了活土层,降低了田间水位,提高了土温水温,可促进禾苗早生快发。我县罗溪、石门楼乡去年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733.33公顷平均单产667平方米达522.5千克,比常规栽培增产14.8%。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水稻大田精量旱直播的农艺要求,设计一种气力式水稻芽种精量旱直播机,可一次完成平地、开肥沟、正下方深施底肥、开厢沟、开种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采用气力式水稻芽种精量穴直播排种器可同时吸附2~4粒芽种,不伤芽种;利用微型水平摆式开沟犁开厢沟,采用前后双螺旋叶片实现直播田块的平整,采用双圆盘开沟器与外槽轮式排肥器实现芽种正下方深施肥。为解决直播机纵向尺寸过大,拖拉机前进时左右、前后倾斜对播种深度产生的影响,设计了仿形单体式排种装置。田间性能试验表明,该气力式水稻芽种精量旱直播机的播种穴粒数合格率为86.7%,芽种破损率为0.8%,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超高产水稻的栽培模式,以覆膜厢畦式、厢畦式、常规三种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模式水稻的根重及白根数、SPAD值、光合强度等生理指标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这几项生理指标上,覆膜厢畦式栽培要显著高于厢畦式栽培,厢畦式栽培显著高于常规栽培。特别在完熟期,与厢畦式、常规栽培相比,覆膜厢畦式栽培总根量分别增加11.5%和33.3%;白根数是其3.1倍和17.0倍;SPAD值高7.7%和67.4%;光合速率增加45.6%和62.3%。在水稻超高产模式创建方面,覆膜厢畦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2004-2008年在沈阳市东陵区进行水稻半旱式节水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探讨其栽培技术措施。实践证明,半旱式节水栽培是水稻生产发展走节水之路,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该项技术省水、省工、省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4.聚垄分厢套作技术对旱耕地实行聚垄分厢套作能有效地遏制土壤逐年下移,土层变浅变薄,无法耕种,以至抛荒的结果。本技术适合于0度~20度的坡耕旱地,操作步骤如下。①确定垄厢形式。在坡度15度以上时,多采取垄沟相间形式,其中垄宽40厘米~60厘米,沟宽为30厘米左右,沟深为20厘米;坡度15度以下可采用垄沟相间形式或沟厢形式,后  相似文献   

15.
垄作栽培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半旱式垄作栽培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产生重要影响。它既是改造冷、烂、毒、锈等障碍性稻田的栽培新方法,又是提高稻田生产力,实现水稻高产的有效措施。生产上,垄作栽培以采用66.67 cm或100 cm开厢,每垄分别栽2行或3行为主,比平作栽培正常田增产10%以上,障碍性田增产40%以上,纯收益增加0.20万~0.59万元/hm2,增产增效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规施肥、减20%施肥和不施肥3种施肥水平,研究两种耕作方式(半旱式、平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稻田土壤和水体中氮、磷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半旱式耕作方式在3种施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均比平作同等施肥水平高,半旱式耕作有利于水稻增产.②半旱式常规减20%施肥水平下,土壤中氮、磷质量分数明显升高,水体中氮、磷呈现降低的趋势,有效地降低了氮、磷流失的风险;半旱式耕作对减少氮、磷流失的效果较平作方式好.  相似文献   

17.
早稻湿润灌溉与常规耕作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稻厢沟湿润灌溉栽培,即在早稻抛栽后全生育期内田面不留水层,除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外,其它各生育期实行湿润旱管,使土壤水、气、热、养分充分协调,达到强根健体、大穗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半旱式“自然免耕”是我国水稻栽培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已在许多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我省山区冷浸型中、低产田较多,采用半旱式“自然免耕”法,大幅度增厚表土,进行分层施肥,改平水淹灌为垄沟浸润,垄上种稻,沟内养鱼,可改善稻田水文与小气候,促进垄埂稻株的边际效应,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扩大农田经济效益。本试验从1986年  相似文献   

19.
一、玉米/大豆 1.稻田选择及整地选用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的沙性稻田.在头年晚稻收获后即翻耕整地,通过晒坯、冻坯或种一季蔬菜来疏松土壤,同时按2.13米宽分厢(包一条沟),开好围沟(深≥50厘米)、厢沟(深≥30厘米)和腰沟(深≥20厘米),翌年开春后清理"三沟"并整平整碎厢面土壤.在玉米移栽前7天~10天,每667平方米用40%农达200毫升对水40公斤除草.  相似文献   

20.
<正>烤烟地膜覆盖具有保水保肥、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能促进烟株根系和地上部早生快发,柳制杂草生长,降低病虫害侵染程度,从而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现将主要栽培方法及具体操作技术介绍如下:1地膜覆盖操作规程起厢——开条沟——施肥——平沟——施除草剂——覆盖地膜——移裁——浇定根水——追肥——揭膜1.1起厢。单行高厢整地,宽行窄株种植。做厢前亩撤施石灰100公斤,拉绳整厢,行距120公分,株距50公分,亩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