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集流整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采取科学合理的集流整地模式,以提高对天然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缓坡地整地适宜“88542”集流水平沟方式;斜坡地整地为“16542”集流水平沟方式;陡坡地整地为1.0m×0.8m鱼鳞坑方式;梁峁、平掌台地和机修梯田整地为“4443”网榕方式。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土壤含水量,而且苗木的生长量也大幅度提高。达到了最佳集流效果。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山区水平沟集流整地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半干旱山区水平沟集流整地造林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山区,水平沟集流整地造林技术明显优于传统带子田整地技术,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对宁夏南部山区林业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整地工程集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陕北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3种主要造林整地工程的集流与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造林整地工程是提高栽植穴土壤水分的有效措施。年均集水量与集流面积及降雨量成正比,集水面积1.5m~2为29.22kg;2.0m~2为33.95kg;2.5m~2为37.58kg;平均蓄水量,以反坡梯田最高,为26.5mm;水平沟次之,为24.8mm;鱼鳞坑较差,为20.7mm。并提出了3种造林整地工程单场降雨集流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宁南黄土丘陵区新型集流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索在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基础上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模式,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国家重点治理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遵循坡地水量平衡原理和雨水叠加利用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小流域坡地集雨蓄水工程整地造林技术—“88542”集流水平沟。研究这类工程的内涵、集流潜力及其断面参数。并对工程集蓄的径流通过典型工程应用,分析研究了集流水平沟对土壤水分的恢复调控和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地区适宜修建“88542”集流水平沟,在0~100 cm土层,与自然坡面相比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5.26%;粉砂粒和粘粒含量提高0.67%和1.53%;有机质提高80%;容重降低11.59%;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透气度分别增加了0.63%、2.03%、1.92%、2.71%、5.29%,而且林木的生长量也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宁南黄土丘陵区集流整地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偏小,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分别采用漏斗式集水坑、水平沟及鱼鳞坑等集流整地造林模式与无集流措施对比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集流整地造林相对无集流措施造林,成活率平均提高31个百分点,造林3年后幼树生长量(生物量)平均增加50%以上。各集流整地模式造林在同一立地条件下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宁夏南部地区大部分位于六盘山北麓,每年7,8,9 3个月降水量较多,加之山区属于黄土丘陵区,故而较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问题.当地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88542"集流水平沟方式、"16542"集流水平沟方式、鱼鳞坑集流整地方式等集水模式来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同时提出封育模式、淤泥坝模式,最后提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模型,以期对宁夏南部山区生态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整地措施造林成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谋干热河谷对银合欢、山合欢、赤桉和大叶相思进行不同的整地方式种植,调查植株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对不同整地方式旱季、雨季土壤含水量、养分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沟和反坡平台套塘整地对苗木成活率、生长量提高幅度较大,浅沟套深塘整地对苗木成活率、生长量提高幅度最大,造林效果最好;水平沟、反坡平台套塘、浅沟套深塘整地旱季土壤含水量比鱼鳞坑整地提高22 %~32 %,雨季可提高26 %~35 %,在3种整地方式中,树种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不同的整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增减不同,加大整地力度,促进植物生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降雨径流利用效率,在红崖子沟进行集流整地试验。结果表明:采取扇形集流整地效果显著,在4~10月树木生长期内,扇形整地集水坑内0~60cm土壤含水量比自然坡面提高4.0%,比水平阶提高2.6%;利用集流整地方式进行造林,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对提高造林成活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丘四区半干旱区覆盖灌木造林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四区半干旱区覆盖灌木造林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造林采用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整地方式和麦秸及地膜覆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且3种整地方式下,土壤水分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  相似文献   

10.
干旱山区不同整地方式对仁用枵幼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干旱的宁夏南部山区对水平沟(88542)、鱼鳞坑、带子田3种整地方式上的仁用杏幼树园的土壤水分、养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平沟和鱼鳞坑的蓄水能力明显高于带子田,且不同整地对土壤养分中的全N、全P、有机质的含量有影响。结合比较,水平沟整地,其养分含量高,地上部幼树的生长量也最大。对幼树根系剖面的观察表明:水平沟整地幼树的根系最多,且垂直根系分布深;带子田的根系水平分布较广,水平根最远。建议干旱山区发展仁用杏,以水平沟整地为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影响中国沙棘生长的关键光合指标、生理指标及土壤含水量,并对中国沙棘苗木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优的整地方式和保水措施。【方法】以天山北坡前山带不同整地方式和保水措施下种植的中国沙棘为研究对象,设置水平沟整地、穴状整地与覆膜、膨润土的不同组合处理,分析不同造林技术对中国沙棘生长指标、光合特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1)水平沟整地的土壤含水量、造林成活率、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穴状整地(P<0.05),覆膜、膨润土的土壤含水量、造林成活率、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2)影响中国沙棘生长的关键生理指标为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光合指标为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土壤含水量指标5月土壤含水量、8月土壤含水量;(3)水平沟整地-覆膜-膨润土处理的评分最高,水平沟-覆膜处理次之;其造林成活率分别为80.63%、72.26%。【结论】中国沙棘在天山北坡前山带造林的综合配套技术为水平沟整地-覆膜-膨润土综合技术、水平沟整地-覆膜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地区乡土树种造林方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静宁县半干旱地区开展了乡土树种造林的整地方式、覆膜方式、截干造林及混交造林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水平沟整地、带状覆膜的效果最好,苗木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最高;截干造林时,山杏、毛桃应在地上30cm处截干,臭椿以平茬为好。混交造林采用臭椿与山杏比例为1:2,密度为2.0m×6.0m+1.0m×6.0m;臭椿与侧柏比例为1:2.5,密度为2.5m×6.0m+1.0m×6.0m的方式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李振永  杨文平 《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60-260,266
在半旱退化山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水渠工程整地,可以提高土壤的入渗能力,减弱地径流,其中88542水平沟整地在集雨拦蓄方面效果最好;采取不同耕作和生物措施土壤入渗率差异较大,其中人工草地地表盖度高,土壤疏松,土壤稳渗率最高,而机修梯田因无任何覆盖,稳渗率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油桐造林成活率,促进油桐生长结果,通过梯田挖穴、抽槽、鱼鳞坑、一锄法等不同整地方式进行整地造林。研究结果表明:以梯田挖穴整地造林最好,其次为水平沟整地造林和鱼鳞坑整地造林,一锄法整地造林效果最差。在生产中应根据地形情况与桐农习惯,采用前三种整地造林,均可不同程度的起到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有利于油桐生长和开花结果,提高油桐产量。一锄法,不整地,是一种简单粗放的造林方法,生产中应不予采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整地方式对鼢鼠危害油松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和鼠害是造林初期决定林木保存率的关键因素。鼢鼠对定植1~10 a的油松被害死亡率介于25.0%~91.4%。如何将生态调控原理与抗逆造林相结合,从造林源头预防鼢鼠对林木危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穴状整地为对照,研究了深坑整地和水平沟整地造林后鼢鼠与油松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造林初期鼢鼠密度上升,深坑整地试验区定植2 a时最高,水平沟整地3 a时最高,两者年均鼢鼠封洞率分别为12.5%±0.9%和9.6%±0.7%,时序动态遵从Cubic-模型。试验期内,穴状整地均有林木被害和死亡;深坑整地被害期为定植2 a后,致死期在定植后4~5 a;水平沟分别为定植后1 a和定植后2~4 a。深坑整地和水平沟整地累年被害率为1.6%±0.2%和9.9%±1.1%,对应的穴状整地为55.7%±2.3%和52.3%±7.7%;两者累年致死率分别0.5%±0.2%和2.6%±0.8%,穴状整地为39.9%±3.9%和22.7%±1.5%;处理与穴状整地差异极显著(p=0.000)。深坑整地试验区,两者年均被害死亡率分别为33.3%±16.7%和67.3%±2.8%;水平沟整地试验区为19.0%±3.8%和54.4%±1.5%,处理与穴状整地差异极显著(p=0.000)。2个试验区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被害预防效果分别为96.8%±1.0%和73.6%±3.2%,差异极显著(p=0.000);综合致死预防效果95.9%±3.6%和90.7%±4.4%,差异不显著(p=0.333);2试验区的综合被害死亡预防效果分别为63.9%±21.8%和70.7%±12.6%,差异不显著(p=0.296)。深坑整地抗逆指数逐年下降,年均12.6%±4.4%,累年75.4%±1.8%;水平沟整地定植当年的抗逆指数为负值,3 a时抗逆性最强,年均9.5%±0.6%,累年57.0%±3.3%。两者累年抗逆作用差异极显著(p=0.000),年均差异不显著(p=0.722)。表明深坑整地和水平沟整地对鼢鼠危害均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提高林木抗逆性,降低自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结合青海省大通县气候条件、降雨及耕地状况对大通县山区的造林整地方式进行探讨。讨论了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的适宜范围及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17.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区川楝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同时也是影响林分生产力的限制性因子,通过试验得出:采用水平沟整地(40 cm×40 cm)、与多年生小灌木(木豆、山毛豆)混交,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地土壤含水量,从而使得造林保存率和林分生产能力均有提高,但是受其土壤承载能力的影响,单位面积的保存株数保持在525株/hm2左右;此外,用Ⅰ级苗木造林,不但可以提高造林保存,对林分的后其生长也有促进作用.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造林密度、整地方式、混交模式、苗木规格等4个影响因子在L9(34)正交设计9种不同造林技术下林分的保存率等相关生长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造林密度为1 245株/hm2、水平沟整地(40 cm×40 cm)、与木豆混交和用Ⅰ级苗(苗高大于130 cm,地径大于1.3 cm)的造林技术关联度值为最大达到1,按灰色关联度分析原理,在此技术条件下川楝的生长状况达到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退化草地群落的取样调查,采用扩散系数、负二项式K值、平均拥挤度、丛生指标、聚块性指标、Cassie指标和Green指数7项指标,对主要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测定,对比研究了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不同整地方式下退化草地群落恢复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分析判断,可认为:生境的异质性对种群的格局影响较大,其中整地措施对种群格局影响明显。不同整地方式下,群落内各种群聚集强度的总K值变化是:天然封育草地(34.1447)>水平沟整地(14.4266)>鱼鳞坑整地(5.5006)。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整地方式和保水保墒措施对疏花蔷薇造林成活率、生长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筛选出在天山北坡前山带区域疏花蔷薇造林最佳的综合技术措施。【方法】在水平沟、V形坑两种整地方式下,设置覆膜(A)、膨润土保水(B)、黄腐酸保墒(C)3种单项保水保墒措施以及A+B、A+C、B+C、A+B+C四种综合保水保墒措施,对照为无保水保墒措施,分析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造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以及疏花蔷薇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光合特性对其响应。【结果】相同保水处理水平沟疏花蔷薇生长量、成活率与V形坑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光和指标、生理指标较优于V形坑;不同保水处理疏花蔷薇土壤含水量、光合特性、生理特性、生长量和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以A+B+C处理最佳,两项措施以A+B处理最优,单项措施A处理最优;通过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各造林技术抗旱性,水平沟A+B+C处理得分最高,V形坑CK处理得分最低。【结论】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在70%(含)以上为合格,选出疏花蔷薇最佳造林技术为V形坑A+B处理、V形坑A处理。  相似文献   

20.
在桉树种植过程中,不同营林方式会对其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桉树的种植效果。因此,需要对桉树的营林方式进行研究,选择合理的桉树营林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桉树造林的生产效率。本文通过在广西某林场开展造林试验,研究不同营林方式对桉树种植效果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坡位、整地规格、整地方式、施肥种类等对桉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下坡位、整地规格0.5 m×0.5 m×0.5 m、挖明穴回填表土、造林后单株施钙镁磷肥200 g+复合肥200 g等营林措施对桉树的生长较为有利,可以提高桉树造林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