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葡萄收获季节集中,且不易保存,不便运输。为了满足冬春季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现介绍利用半地下窖贮藏葡萄的方法。一、建造地窖1.窖址的选择与设计。葡萄窖选择在地势略高、通风良好的地方,最好选  相似文献   

2.
正一、地窖贮藏保鲜葡萄该方法能使葡萄贮藏到次年5月中旬,仍保持色泽鲜亮,口味鲜美,不逊于夏秋采收的鲜葡萄。具体方法如下。1.建造地窖。(1)窖址的选择与设计。选择果园附近地势略高、通风良好、有树阴的地方建窖。窖容积为30立方米,半地下式,窖身东西方向。窖门设在西墙,离窖40厘米、高1.6米、宽70厘米。窖东端设一个高、宽各为40厘米的通风口,以利于贮藏初期通风降温。前后墙各设有30厘米×40厘米的排气孔,窖顶设有高1米、长宽各60厘米的天窗,气孔、天窗应安有铁网,以防鼠害。(2)窖内设施。窖壁用灰沙抹光,也可采用土窖壁。窖底铺3~4厘米厚的沙子,用于调节温度。窖内用粗细竹竿搭成贮架,层间距为40~50厘米。30立方米的地窖可贮藏葡萄750千克左右。(3)贮窖消毒。葡萄入窖前用浓石灰水对全窖喷洒消毒。然后每立方米用硫黄粉20克点燃密封熏蒸2天,再排出废气。  相似文献   

3.
一.建造地窖 1 窖址的选择与设计。葡萄窖应建在地势略高、通风良好的地方,最好在树荫下,以利于前期降温。窖容为30立方米,半地下式、窖身东西方向。窖门设在西端。高害底40厘米.高1.6最.宽70厘米。窖东端设一高、宽各为40厘米的通风口.双便储藏初期通风降温,  相似文献   

4.
一、建造地窖 1.窖址的选择与设计.葡萄窖应建在地势略高、通风良好的地方,最好在树荫下,利于前期降温.窖容为30立方米,半地下式.窖身东西方向,窖门设在西端,离窖底40厘米,高1.6米,宽70厘米.窖东端设一高、宽各为40厘米的通风口,便于贮藏初期通风降温.前后墙各设有30厘米×40厘米排气孔,窖顶设有高1米,长、宽各为60厘米的天窗,各气孔有窗扇铁网,以便通风排气及防鼠害.  相似文献   

5.
一、嫁接技术 (一)接穗的选择和贮藏在冬剪前,从正常结果的优良品种葡萄园内,剪取无病虫害、生长健壮、芽眼饱满、节间粗度在0.7~1.2cm的一年生成熟枝条做接穗.在低温的果窖内,平铺10~15cm的河沙,把枝条放在沙上,一层湿沙一层葡萄种条,使河沙填入枝条缝隙中,最后再在上端覆盖15cm厚的河沙,以利保湿.  相似文献   

6.
涿鹿果树场从1983年就开始与天津化工学院合作研究葡萄的贮藏保鲜技术,到1985年总结出了简单、易行、方便的自然通风窖小包装(每箱7公斤)加药片的力法,贮藏期可达180天(从10月10日入窖算起),如果用机制冷库可贮藏210天,烂果率只有17.18~18.87%。效果好、易推广。具体做法是:葡萄采收前,将贮藏窖打扫干净,用硫磺熏蒸1—2小时,然后使窖内湿度保持在85—90%以上。葡萄收获后,立即剪去软尖、破碎粒、病粒等及时装箱入窖,窖温越低越好。如系机制冷库,库温一般控制在3℃左右为宜(开始入库温)。每公斤葡萄加入0.2%含量的保鲜药片4片,药片装在纸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沈阳地区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品种不断增多,葡萄秧越冬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及试验,总结出简单、经济、有效的葡萄越冬防冻技术——窖式防冻。  相似文献   

8.
一、修建贮藏保鲜窖 要求贮藏窖长4.5~5m,宽2m,深2.5m,窖的四壁用砖砌成,墙厚37cm,不用水泥勾缝,顶盖钢筋混凝土槽型板,长2.5m,宽90cmm,厚3cm.槽型板上覆土80cm,以利隔热保温.窖的四角设进气孔,进气孔内径30cm,深度超过窖底30cm,在窖内侧留孔,利用贮藏窖出入口作排气孔,窖口设于窖盖中部,用水泥预制框做成,厚3cm,边长60cm,高80cm.窖内设12根小水泥柱,拉设6层8~10号铁丝,每立方米可贮藏葡萄100kg以上.  相似文献   

9.
随着沈阳地区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品种不断增多,葡萄越冬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在介绍葡萄冻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总结葡萄窖式越冬防冻技术,包括防冻时间、防冻前准备、防冻技术等方面内容,最后分析其效益及前景,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01,(10)
1.建造地窖 (1)窖址的选择与设计应选择在地势略高,通风良好的地方,最好在树荫下。窖容积为30立方米,半地下式,窖身东西方向。窖门设在西端,离窖底40厘米,门高1.6米,宽70厘米。在窖的东端设一高、宽各为40厘米的通风降温口,左右墙各设有30厘米×40厘米的排气孔,窖顶设一高1米,长、宽各60厘米的天窗,并安有窗扇铁网,以便通风排气及防鼠害。 (2)窖内设施窖壁用灰沙或泥土抹光。窖底铺3~4厘米厚的沙子,用于调节湿度。30立方米的地窖  相似文献   

11.
一、选择适宜的贮藏窖。 贮藏窖是地瓜安全贮藏的重要条件。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地势、土质、水位高低等条件.选择合适的窖型。发券大窖.又叫拱形窖。一般为砌成的半地下式拱窖。它的特点是坚固耐用;贮藏量大。山区和平原地区均可采用;大屋窖,一般建在地上或半地上,  相似文献   

12.
葡萄收获季节集中,且不易保存,不便运输。为了满足冬春季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现介绍利用半地下窖贮藏葡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疆是我国的瓜果之乡。葡萄是新疆的主要水果之一,其品质之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积累了许多栽培和贮藏葡萄的经验。在很多地区,群众把贮藏鲜葡萄作为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3—4月的集市上,仍可买到色鲜味甜的葡萄。民间贮藏葡萄的方法很多,以地上密闭窖吊挂法较普遍,喀什地区的群众大多采用此法。用地上密闭窖吊挂法贮藏葡萄,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采摘预冷当地贮藏的葡萄,主要有喀什哈尔、木拉格两个晚熟耐贮品种。在喀什地区一般在10月中旬早霜之前采摘。8月底至9月初停止灌水,在采前10—25天摘除果穗附近枝蔓上的叶片,以利于果实的  相似文献   

14.
葡萄有许多品种,成熟期也稍有先后,但在窖贮中的共同要求是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相似文献   

15.
1 建造地窖1.1 窖址的选择与设计 应选择在地势略高、通风良好的地方,最好在树荫下,有利于前期降温。窖容为30立方米,半地下式。窖身东西方向。窖门设在西端,离窖底40厘米,高1.60米、宽70厘米。窖东端设一高、宽各为40厘米的通风降温口。前后墙各设有30厘米×40厘米排气孔,窖顶设有高1米、长宽各为60厘米的天窗,按有窗扇铁网,以便通风排气及防鼠害。  相似文献   

16.
1.适时收获,精细选种   将种薯在不受低温霜冻的时期内采收窖藏.实践证明,淮河以北应以秋季平均气温在 15℃左右时收获为宜,在平均气温降至 12℃之前全部入贮(霜降前窖好). 在收获前进行株选,并做好标记.收获前 2~ 3天,将地上部分枝叶全部割除,以利土壤水分蒸发并减少种薯带泥土.严格选择种薯,除去有损伤、受霜冻、带病斑、受水渍涝、在露天放置过久的种薯.   2.选择适宜的窖址和窖型   除永久性的高温大窖外,一般采用地下窖贮藏种薯.窖址应选择地势高、干燥、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质坚实、运输方便、向阳背风和保暖的地块,并应在收获前 1个月修好,以充分干燥.无论新窖与旧窖,都要用石灰水喷洒消毒,用枯草残枝烧窖灭菌,窖底铺一层垫料(一般用稻草), 贮藏窖的深度要超过历年冻土层的深度,高于历年地下水位的高度,以免窖内过于潮湿引起烂窖,或温度过低引起冻窖.应根据气候、土质、地势等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窖型.沟窖适于不太冷、土质坚实性不太强的地区,棚窖适于不太冷、土质坚实的地区,井窖适于气候较寒冷、土质坚实的地区,窑洞窖适于在较寒冷、土质坚硬的山坡或土丘旁挖建.贮藏窖应有密闭保暖和通风换气的功能 .……  相似文献   

17.
葡萄为浆果,收获季节又集中,且不易保存,不便运输,极易因贮藏不好影响收入。为了满足冬春季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现向您介绍一套利用半地下窖贮藏葡萄的方法,能提高经济效益6~10倍。  相似文献   

18.
夏树让 《农技服务》2002,(10):35-35
<正> (一)建造地窖 1、窖址的选择与设计 地窖应建在地势略高、通风良好的地方,最好在树荫下,以利于前期降温。窖容为30立方米,半地下式。窖身东西方向。窖门设在西端,离窖底40厘米,高1.6米,宽70厘米。窖东端设一高、宽各40厘米的通风口,便于贮藏初期通风降温。前后墙各设30厘米×40厘米排气孔,窖顶设高 1米,  相似文献   

19.
1.窖址选择 选择地势高低适中、易排水、有光照的地方。要确保窖中不积水,防止冬天窖面冰冻。 2.甘蔗窖开挖  相似文献   

20.
<正> 为解决葡萄收获季节集中,造成卖果难,并达到周年供应之目的,1985年我在温泉屯乡外虎沟村搞了土窖土法贮藏试验,初获成功后引起果农高度重视。如温泉屯乡吉家营村个体户崔大宽,于1987年贮藏5千公斤,3个月后,以每公斤1.7元出售1750公斤、每公斤2.4元出售3千公斤(刚采收时每公斤0.9—1.0元),纯增值4825元,1988年贮藏量更大。我县重点果区的五堡乡、保岱乡兴起了建窖风,先后建起半地下窖32个,砖石结构混凝土衬砌灌浆的半地下窖5百多个,一般每窖贮量0.5—1万公斤,总贮藏量250万公斤左右。用土窖土法贮藏保鲜葡萄,一般在2个月平均损果率为4.06%,失水率为6.2%,贮藏4个月以上的平均损果率20.45%,失水率16.48%。采收季节每公斤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