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研究寄主昆虫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与抗氧化酶的关系.结果表明:被寄生后,寄主幼虫体内应激产生大量ROS,从而诱导SOD、CAT、POD活性明显上升(P<0.01).不同组织中SOD、CAT和POD的分布存在差异,说明亚洲玉米螟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所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可协同作用,从而清除体内产生的过量ROS.这种组织特异性有利于保存寄主,使寄生蜂成功寄生.  相似文献   

2.
腰带长体茧蜂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寄生在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幼虫体内 6d的腰带长体茧蜂 (Macrocentruscingulum)胚胎中提取总RNA和mRNA ,用分离到的微量mRNA合成cDNA第 1链。通过长距离PCR扩增得到足够量的双链cDNA。将SfiⅠ酶切后并纯化的cDNA片段连接到经SfiⅠ酶切的噬菌体λTripIEX2上 ,并对噬菌体进行包装 ,建成cDNA的全长库。经大肠杆菌XL1 Blue平板检测 ,未扩增文库的滴度为 0 75× 10 6pfu·mL-1,克隆重组百分率为 96 77% ,扩增后文库的滴度为 0 5×10 10 pfu·mL-1。  相似文献   

3.
测定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研究寄主昆虫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与抗氧化酶的关系。结果表明:被寄生后,寄主幼虫体内应激产生大量ROS,从而诱导SOD、CAT、POD活性明显上升(P<0.010。不同组织中SOD、CAT和POD的分布存在差异,说明亚洲玉米螟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所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可协同作用,从而清除体内产生的过量ROS。这种组织特异性有利于保存寄主,使寄生蜂成功寄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转基因玉米技术不断成熟,转基因品种的丰富,转基因已逐渐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技术.但转基因技术一直饱受争议,许多学者认为其对非靶标昆虫乃至寄生性天敌产生不利影响,笔者就转基因品种Mon89034是否对寄生性天敌腰带长体茧蜂的寄主搜寻构成影响进行了研究.取30头腰带长体茧蜂作为1个处理,用“Y”形嗅觉仪检测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寄生龄期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不同寄生龄期的选择及其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2~5龄幼虫均能不同程度的寄生,对4龄与5龄幼虫的寄生率(>50%)显著高于对3龄(35%)和2龄幼虫的寄生率(26%);子代寄生蜂寄生亚洲玉米螟2龄和3龄幼虫后不能结茧.寄生4龄幼虫的结茧率(4.0%)和羽化率(8.2%)均稍低于寄生5龄幼虫的结茧率(4.6%)和羽化率(8.9%),寄生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长于寄生5龄幼虫;麦蛾茧蜂搜寻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时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长距茧蜂人工繁殖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本报道了人工繁殖玉米螟长距茧蜂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采用3龄或4龄的玉米螟幼虫作中间寄主繁殖该蜂最为适宜;接蜂时间应该达到3~4天(种蜂羽化当天接蜂),才能获得较高的寄生率;在温度为摄印5±1的条件下,繁殖一代需要33天;人工繁殖代数增加,长距茧蜂的生活力有下降趋势。文末,对人工繁殖的玉米螟长距茧蜂生活力较低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报道直赛茧蜂属RectizelevanAchterberg,1993在我国的新发现,并记录2种,一为中国新记录种:朴氏直赛茧蜂R,parkivanAchterberg,1993;另一为新种:中华直赛茧蜂R.chi-nensisHeetLou,sp.nov。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报道直赛茧蜂属Rectizele van Achterbert,1993在我国的新发现,并记录2种,一为中国新记录种;朴氏直赛茧蜂R.parki van Achterbert,1993;另一为新种:中华直赛茧蜂R.chi-nensisHe et Lou,sp.nov.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我国长体茧蜂属新记录一种,并明确其茧,寄主和分布。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颗粒体病毒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分离出一株“OFGV—01”病毒,该病毒颗粒体卵圆形,大小为295~356nm×250~305nm,平均为325.5nm×277.5nm。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不弯曲或稍弯曲,大小为200~256nm×185~196nm,平均为228nm×190.5nm。该病毒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致病力较强,在温度24~26℃,相对湿度73%~78%条件下,对3日龄、6日龄幼虫感病4~6天死亡率分别达100%和98.3%,9日龄、10日龄幼虫第8~9天死亡率分别为85.5%和83.5%。利用该病毒于山西省太谷县、祁县、榆次市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幼虫,防治效果一般为80%~85%.高的可达90%。该病毒对天敌无杀伤作用,对小白鼠(昆明种)、大白鼠(Wismr 种)、家免和豚鼠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讨湿度对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两种蚜茧蜂羽化率及寿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湿度下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的饲养效果。结果显示,在相对湿度45%~85%区间内,烟蚜茧蜂的羽化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升高,最高达96.67%;而菜蚜茧蜂的羽化率随湿度增加而降低,最高羽化率达92.33%。烟蚜茧蜂在相对湿度85%时,寿命最长,约9.6 d;菜蚜茧蜂在湿度为75%时寿命最长,约6 d。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分别在相对湿度75%~85%和45%~55%时羽化率最高,分别为92%~95%和89%~92%。相对湿度为65%~85%时,烟蚜茧蜂寿命最长,可存活9 d。菜蚜茧蜂在湿度为75%时存活时间最长,约6 d。两种蚜茧蜂在同一湿度下,雌雄寿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蚜茧蜂科的孔蚜茧蜂Fovephedrus新属和该属分布于中国的6个种。其中长鞘蚜茧蜂Fovephedrus longus,皱蚜茧蜂F.rugosus,辐脊蚜茧蜂F.radiatus和横脊蚜茧蜂F.tratzsversus等4种为新种。钝鞘蚜茧蜂F.palaestinensis(Mackauer)系中国分布的首次记录。该属全世界的6个种主要特征列入检索表中,并附电子显微镜扫描图照加以说明。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6e))严重影响了石河子地区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say))是该地区玉米田间的一种常见寄生蜂,在当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麦蛾柔茧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环境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寄生蜂发育趋缓;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蜂的寿命逐渐缩短。在实验室环境温度范围内。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相似文献   

17.
18.
较系统地观察了刀豆氨酸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含刀豆氨酸(0.5~2.0mmmol/L)的半人工饲料后,五龄幼虫体重明显增加,幼虫,预蛹和蛹死亡率升高,成虫寿命明显缩短。在预蛹、肾和成虫期,处理组出现大量畸形个体,畸形的程度和数量随刀豆氨酸浓度的的升高而增加。成虫的生殖力(产卵率和受精率)随刀豆氨酸深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试验表明,刀豆氨酸对雌蛾的作用是引起生殖力下降的主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甲胺磷、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氟铃脲对螟虫长距茧蜂的毒性。结果表明,对螟虫长距茧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胺磷〉辛硫磷〉氟铃脲,氟铃脲对螟虫长距茧蜂的毒力水平最低,LC50为1.6100ul/ml,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大棚释放不同比例的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4∶0、3∶1、2∶2、1∶3、0∶4),防治不同数量烟蚜种群(蚜情指数为0~5级。结果表明:蚜情指数为0~3级时,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以3:1的比例释放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烟蚜的效果,防治效果达81.13%。蚜情指数达到4~5级时,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以1:1的比例释放时,控制效果高于比其他对照组,但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烟蚜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