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光学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10种茶树叶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扫描特征,间接地鉴定其光合产量指标,并探讨其与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虫害的关系。通过观测发现,引进品种相对抗性较强;全光照下叶片旱生结构特征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通过对茶树叶片进行扫描,利用Photoshop软件同时获得多张叶片及其受害部位的像素值,从而快速计算茶树叶片受害面积以及受害面积百分率的测定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扫描分辨率为150dpi时,扫描时间和存储占用空间较优,测定效果和高分辨率扫描效果基本一致,该方法测定结果与人工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其效率远远高于人工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快速准确测量叶片面积,探讨一种基于黑白扫描图像的测量方法。【方法】使用平板扫描仪制作叶片黑白二值图像,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读取图像并统计图像和叶片的总像素,依据扫描成像大小与扫描稿台尺寸等比关系,以及已知的扫描稿台尺寸,计算获取叶片面积;分别使用两个不同品牌型号扫描仪对20张叶片进行测量,以方格纸法测量结果为真值依据进行误差分析,同时采用叶面积仪进行比对验证。【结果】两个扫描仪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0 cm2、0.95 cm2,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6%、1.64%;叶面积仪测量均方根误差为0.62 cm2,平均相对误差为0.92%。【结论】扫描仪法与方格纸法和叶面积仪测量结果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基于黑白扫描图像的叶片面积测量方法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精度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扫描成像光谱仪和地物光谱仪在单叶尺度上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图谱合一的冬小麦叶片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扫描成像光谱仪(PIS)在近地使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扫描成像光谱仪和地物光谱仪(ASD)获取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叶片光谱信息,比较两仪器在450—850nm获得的光谱曲线;选取15种植被指数,对两仪器获得的光谱值进行植被指数运算,并将结果与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冬小麦的不同生育期,扫描成像光谱仪和地物光谱仪获得叶片的反射率曲线趋势一致,在对应的波段均表现出相应的波峰、波谷、高反射区等特征,但扫描成像光谱仪获得的反射率值都高于地物光谱仪。对比两仪器15种植被指数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出,扫描成像光谱仪获得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地物光谱仪。【结论】扫描成像光谱仪和地物光谱仪获取的数据有相同的曲线特征,说明扫描成像光谱仪获得的数据是可靠的;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比较结果表明,扫描成像光谱仪获得的图谱合一的数据在近地遥感研究中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图像特征值算法的叶面积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特征值算法的叶面积测定简化方法。应用扫描图像RGB三原色灰度值分离理论,根据植物叶片扫描图像像素点的分布特征,选用蓝色灰度值作为特征值,以扫描图像灰度中间值127作为叶面积图像与背景图像灰度值的判读指标,通过叶片像素点的分布比例计算叶片面积。将已知面积的矩形绿纸片分别随机裁剪成多个碎片,用本文方法测定碎片面积,并分别计算每个叶片的碎片面积之和进行系统精度验证,测定结果与标准面积的相对误差小于0.5%。采集60个水稻叶片分别采用本文方法和复印称重法测定叶片面积,对本文方法进行进一步验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相关系数r=0.997 1,达极显著水平。本文方法具有较高测定精度,满足叶面积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6.
植物多叶片图像目标识别和叶面积测量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图像处理方法测量叶面积中采用CCD照相机和扫描仪2种采集设备各自的优、缺点.针对目前各种叶面积测量方法均为逐片测量的局限性,以MATLAB数学分析软件为平台开发了对多叶片扫描图像中各叶片进行目标识别和面积计算的算法.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叶片间不重叠的条件下识别准确率达到100%,测量得到的叶面积与采用称重法得到的叶面积间的相对误差为2.43%,决定系数(R2)为0.999 6.试验证明,该算法可以实现对多叶片扫描图像中各叶片的准确识别和叶面积测量.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观测林木叶片形态的表型数据,采用R语言以及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包编写1个新的软件包名为LeafShape,将叶片的扫描图像文件作为输入对象,提取叶片长、宽和面积以及其边缘点的数值。利用该软件包获取美洲黑杨和小叶杨杂交F1代无性系随机区组试验林中181个家系共2 496个单株叶片数据,根据描述性统计量、相关分析和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分析叶片的表型和遗传变异,同时根据叶片高密度边缘点的遗传效应值对叶片的形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的长、宽变异系数为20%~25%,而叶片的面积变异系数却高达42%;叶片的长、宽和面积两两之间高度相关,大部分相关系数大于0.90。叶片的长、宽和面积的表型变异主要归因于遗传变异,其无性系的重复力均在60%以上,其中2/3叶宽的重复力最大为72%。根据叶片360个边缘点极径的遗传效应值,181个家系的叶片形态被分成9个类,而这9个类又明显地分为2类:一类叶片形态偏向于母本美洲黑杨,而另一类则偏向于父本小叶杨。  相似文献   

8.
基于面向对象特征提取的植物叶片面积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的植物叶面积测量方法,为快速、高精度地测量野外采集植物的叶片面积提供支持。【方法】以扫描图像为基础,借鉴遥感影像的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的思想,获得扫描对象的矢量轮廓,以此计算其面积,并采用AutoCAD绘制的7种多边形进行重复试验,以验证该方法的精确性;然后进一步对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臭蒿(Artemisia hedinii)、苜蓿(Medicago sativa)3种植物叶片进行重复试验,并与矢量化方法、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在实际叶片测量中的稳定性和计算效率。【结果】利用基于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的植物叶面积测量方法,在进行标准几何图形的面积测量时,该方法的相对误差皆小于1.86%;与矢量化方法、监督分类方法相比,该方法在测量真实植物叶片面积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且耗时都小于20s,用时最短;该方法采用IDL模块设计,可实现叶片面积的自动批量处理。【结论】基于面向对象特征提取的植物叶片面积测量方法,是叶片面积高精度及批量自动化测量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菊花的微观形态结构与抗蚜虫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黄菊(Dendranthema morifolfum)和白菊(Dendranthema indicum)两个品种的菊花对小管长蚜(Macroaiphoniella sanborni[Gillette])又名菊姖长管蚜抗虫性的研究,发现白菊对该蚜虫较有抗性,而较喜欢吸吃黄菊产生为害。两种菊花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发现白菊花叶片的表皮毛、腺体较多,其叶片上的腊质也较厚,这对抗蚜虫的为害均有利。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和田间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对10个黄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该虫对黄瓜品种的选择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叶片单位面积上取食点和产卵数的不同,而孵化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在各品种间无差异。美洲斑潜蝇对津春4号黄瓜品种的选择性最强,对津杂4号的选择性最弱。经显微测量和电镜扫描可知,黄瓜叶片表皮毛的密度和长度与美洲斑潜蝇对其选择性强弱呈负相关,津杂4号叶片表皮毛的密度和平均长度分别是津春4号的2倍和3倍,表明黄瓜叶片表面物理性状特别是表皮毛的密度和长度在美洲斑潜蝇对各品种的选择性方面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茶树种质资源地理分布比较广泛,且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对于茶树种质资源应进行科学的收集与保存,同时还应对其进行积极利用,争取提升植株的抗性等,并推出符合人们需求的茶叶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全国统一乌龙茶对照种黄旦为对照,对鸿雁12号等茶树品种在广西桂林的区域适应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大多数表现出良好的生产适应性,其产量、品质、抗性均超过对照,适宜在广西及其相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加入WTO后对四川茶叶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的进展 ,中国成为WTO成员国已指日可待。加入WTO不仅给中国茶叶经济带来机遇 ,也使中国茶叶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四川茶类丰富 ,加入WTO后 ,四川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机遇多于挑战。但四川茶叶发展中现有的突出问题 ,使川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受到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 ,四川茶叶必须扬长避短 ,走具有四川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是加大以“三抗性”为产量基础的高香、高机能营养成分含量的特色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其次是大力发展有机茶 ,为四川茶叶生产提供新的增长点 ;第三是运用经济学比较利益原理 ,加强对茶业经济的研究 ;最后是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茶叶生产 ,保证四川茶叶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EM有机肥茶园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点选择不同类型的茶园施用EM有机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茶树施用生物肥,20 d左右即可见效,可促进茶树芽头早发,新茶早上市,价位高;可提高茶叶产量,春茶第四道测产,增产8.99%,秋茶第一、二道测产,增产43.6%~44.9%。;可改善茶叶品质,茶树芽头持嫩期长,毛峰大,干茶条形好,容重增加,品尝口感好,涩味、苦味减退,并可多沏一两道;可增强茶树的耐湿性、耐寒性和对病、虫害的抗性。其有效应用条件为:在土壤水分充足、富含有机质和多年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调及瘠薄的土壤条件下,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育出适宜沂蒙山区生长的抗寒性强的茶树品种[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为茶农选择种植抗寒茶树品种提供参考.[方法]对引进的8个4年生无性系茶树品种(龙井43、浙农113、迎霜、安徽3号、乌牛早、舒茶早、劲峰、福鼎大白茶)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结合叶片解剖结构进行抗寒性试验分析,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结果]浙农113、舒茶早、龙井43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乌牛早、安徽3号次之,抗寒性指数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劲峰、迎霜2个品种的抗寒性相对稍弱.[结论]浙农113、舒茶早、龙井43、乌牛早、安徽3号适宜在沂蒙山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6.
川西茶区引进的十二个茶树良种抗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从浙江、福建等地引进四川川西茶区的乌牛早、平阳特早、龙井长叶、元宵茶等12个绿茶良种的叶片解剖结构、SOD酶活性、CAT酶活性和新梢电导率进行了比较和抗性间接鉴定,同时采用田间观测方法对各品种抗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乌牛早、平阳特早等8个品种的抗性强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或与对照品种相当,迎霜等4个品种抗性弱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  相似文献   

17.
不同采摘期崂山绿茶主要品质化学因子构成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崂山茶区不同采摘期茶叶样品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分析不同采摘期茶叶品质构成因子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壤养分水平下,崂山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因不同的采摘期而存在极显著差异,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茶多酚含量春茶明显低于夏秋茶;咖啡碱含量在三类茶园中差异均显著,夏茶含量略低于春秋两季;氨基酸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春茶含量明显高于夏秋茶,秋茶略高于夏茶;酚氨比变化极显著,春茶明显低于夏秋茶,品质最好。为茶园土壤养分及生态环境调控与崂山绿茶分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群落种组成相似性分析、群落组成相似性分析和群落特征相似性分析3种方法,研究了祁红产区等高茶园、平地茶园和坡地茶园3种茶园类型及春茶、夏茶和秋茶3个生育期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相似性。结果表明,群落种组成相似性平均水平的排序为不同类型茶园相同生育期>不同类型茶园不同生育期>同一类型茶园不同生育期>同一类型茶园相邻生育期。坡地茶园秋茶、平地茶园夏茶和秋茶以及等高茶园秋茶的群落组成最为相似;而平地茶园和坡地茶园春茶次之。等高茶园和平地茶园春茶的群落特征最相似,其次为3种类型茶园秋茶及平地茶园夏茶。  相似文献   

19.
白叶单从不同类型发酵茶中多酚类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秋季白叶单从一芽三、四叶为原料,同时制作青茶、红茶、黑茶,测定3种发酵类型茶类的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茶多酚以青茶最多,黑茶最少;茶黄素、茶红素均以红茶最高,黑茶最低;茶褐素则以黑茶最高,青茶最低;青茶儿茶素保留量最高,其次是红茶,黑茶仅保留红茶儿茶素的13.93%,青茶的6.08%.青茶儿茶素组成及含量大小依次是EGCG>ECG>EGC>GCG>C>EC>GC,而红茶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大小依次是EGCG>ECG>EGC>C>GCG>EC>GC,黑茶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大小依次是EGC>EGCG>EC>ECG>GCG>C和GC.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结果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