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明确;(1)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分蘖的出生数,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100%,穗大粒重构成总穗数的47%-83%,总产量的61%-89%;(2)栽后11-20d分蘖出生数也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瑟栽后20d的总茎数和最高茎蘖数成负相关,构成总穗数的50%-17%,总产量的39%-11%;(3)在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 对5 个杂交稻组合进行定株定蘖追踪观察, 明确:(1) 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d, 分蘖力强、总茎蘖数多的组合在移栽后15d; (2) 本田期有效分蘖是移栽后头4 片新生叶的“同伸”蘖; (3) 成穗分蘖随着出生期的推迟, 每穗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 晚生蘖的结实率很低; (4) 在供试条件下, 构成总穗数和总产量的份额, 主茎加秧田分蘖为59% 和72 % , 移栽后20d 内出生的分蘖为39 % 和27 % , 其后出生的分蘖为2 % 和1 % 。结果表明, 培育多蘖壮秧, 合理密植, 促进移栽后20d 内分蘖出生, 抑制其后分蘖萌发, 是杂交稻提高成穗率, 培育多穗大穗兼容的高产高效群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对5个杂交稻组合进行定株定蘖追踪观察,明确:(1)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d分蘖力强,总茎蘖数多的组合在移栽后15d;(2)本田期有效分蘖是移栽后头4片新生叶的“同种”蘖;(3)成穗分蘖随着出生期的推迟,每穗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晚生蘖的结实率很低;(4)在供试条件下,构成总穗数和总产量的份额,主茎加秧田分蘖为59%和72%,移栽后20d内出生的分蘖为39%和27A%,  相似文献   

4.
观察比较了杂交稻特优63 不同栽植密度的产量效应, 明确: (1) 稻谷产量与栽植密度呈抛物线型相关, 峰区在1m225 ~35 丛。(2) 适当密植, 增加了穗数和叶面积, 从而形成较大的库容和提高中后期干物质生产力, 显著增加贮藏性物质向穗部的转运量和抽穗后的净光合生产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寄秧密度对杂交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及对移栽本田后的生育效应分析,明确在本试 验设计条件下,较稀的寄秧密度,其秧苗单株带蘖多,干物重大,移栽后分蘖成穗率高,LAI大,干物质积累多, 每穗粒数多,从而为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观察比较了杂交稻特优63不同栽植密度的产量效应,明确:(1)稻谷产量与栽植密度呈抛物线型相关,峰区在1m^25-35丛。(2)适当密植,增加了穗数和叶面积,从而形成较大的库容和提高中后期干物质生产力,显著中贮藏性物质向穗部的转运量和抽穗后的净光合生产量。  相似文献   

7.
稀植条件下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19.5,13.5和7.5穴/m2 3个种植密度下杂交稻组合中优6号和两优培九不同时期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稀植促进分蘖发生,并导致最高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延迟,13.5和7.5穴/m2比19.5穴/m2的最高分蘖期分别推迟7和14 d;随种植密度下降,中后期发生的分蘖在茎蘖数中的比例提高,相应成穗率也提高;早期分蘖所成的穗与后期分蘖所成穗的每穗粒数差异较大,结实率差异较小,两者的产量差异主要由穗粒数差异引起;随种植密度下降,分蘖力较弱的组合产量显著下降,而分蘖力较强的组合产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抛秧与直播都是适合规模经营,省工、省本、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既解决了近年来由于移栽稻密度稀、穗数大幅度下降、产量水平上不去的难题,又能与机械化作业相配套,提高了劳动效率,因而深受规模经营户的欢迎。但是,直播与抛秧稻各有不同的生育特点,不同的早杂组合,也有其不同的栽培特性,生产实践上,农民往往对品种的选择带有盲目性,只顾生育期长短,而忽视栽培方面的特性,从而不能更好地发挥生产潜力。本文通过不同种植方式下三个类型杂交组合的分荣利用研究,为生产上选择适宜的杂交组合,并采用相应的种植方式,进一步提高产…  相似文献   

9.
烯效唑干拌种对不同群体小麦分蘖成穗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绵阳26为供试材料,采用烯效唑干拌种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40 mg/kg)对不同播种密度(90×10~4、180×10~4、270×10~4/hm~2)下小麦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后,公蘖前期(出苗50d内)烯效唑浓度越高,达到最大分蘖速度的时间越早,低节位分蘖特别是第1、第2分蘖的发生加快;分蘖后期(出苗50 d后)分蘖速度减慢,高浓度处理(40 mg/kg)的分蘖发生比低浓度提早10 d结束。烯效唑提高了孕穗后期单位面积的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单株穗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其中以20 mg/kg最优。密度不同,烯效唑提高分蘖成穗率的效果有差异,以高密度下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11.
杂交晚稻不同基本苗对分蘖成穗和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梦来 《作物研究》1998,12(3):9-12
1993年汕优桂99设置了每公顷60万,90万,120万,150万,180万两种不同基本苗处理。结果表明:群体成穗率随基本苗增加逐渐降低,且相关显著;群体平均每穗总粒数,实粒数随基本苗增加逐渐减少,并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生产上以每穴1 ̄2粒谷带蘖苗,通过提高移栽质量,加强肥水管理,适度控制中后期群体,能提高成穗率,降低成本,最终达到高产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水稻分蘖成穗率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弯穗型辽盐2号第3个品种为母本,直立穗型辽粳326等4个品种为交本,研究了水稻分蘖成穗率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辽粳326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最高为9.0,辽盐282次为5.0,特殊配合力以辽盐282/辽粳294最高为5.8;分蘖成穗率的广义遗传为82.5%,狭义遗传力为65.3%。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弯穗型辽盐2号等3个品种为母本,直立穗型辽粳326等4个品种为父本,研究了水稻分蘖成穗率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辽粳326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最高为9.0,辽盐282次之为5.0,特殊配合力以辽盐282/辽粳294最高为58;分蘖成穗率的广义遗传力为825%,狭义遗传力为65.3%。  相似文献   

14.
水稻抛秧与插秧分蘖成穗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我们对水稻盘育秧抛秧和湿润育苗插秧的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抛秧水稻比插秧在本田里主茎出叶速度快0.5-1个叶;抛秧分蘖成穗集中在40/-7/0节位上;插秧集中在5/0-8/0节位上;随着分蘖位次的升高,每穗实粒数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2017,(4):47-50
以杂交糯稻新组合嘉糯Ⅰ优721为试验材料,设15.0万、22.5万、30.0万、37.5万穴/hm~24个栽插密度,研究该品种在不同栽插密度下的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考察分析穗粒结构特点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得出栽插密度为22.5万穴/hm~2时嘉糯Ⅰ优721最适宜协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分蘖能力最强,成穗率最高,能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移栽密度下培矮64S/E32分蘖成穗规律观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连续2 a分蘖追踪观察,培矮64S/E32在江苏里下河稻区采用肥床旱育秧中苗栽培时,在大田每公顷栽插22.5万~37.5万穴的情况下,分蘖发生最高叶位为10叶,成穗最高叶位9叶;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相应降低1个叶位,即分别为9叶和8叶.因移栽植伤导致中部一级分蘖不能按分蘖同伸规律同步发生,形成蜂腰型的株型结构.一级分蘖成穗占全株71.9%,产量占全株75.4%,二级分蘖成穗占全株17.1%,产量占全株8.2%.当栽插密度为30万穴/hm2时产量最高.在栽培上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促进低节位一级分蘖的发生和成穗,确保培矮64S/E32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7.
1996年我们对水稻盘育秧抛秧和湿润育苗插秧的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抛秧水稻比插秧在本田里主茎出叶速度快0.5—1个叶;抛秧分蘖成穗集中在4/0—7/0节位上;插秧集中在5/0一8/0节位上;随着分蘖位次的升高,每穗实粒数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18.
19.
提高水稻成穗率的化学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有两条化学调控途径,一是促进秧田分蘖和本田早发,二是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研究表明,于秧苗1叶1心期喷施多效唑或应用烯效唑浸种,既可培育分蘖矮壮秧,又可起到促进本田早发的双重性生物学效应。在水稻盛蘖期喷施10~30mg/L浓度的赤霉素(“九二○”),可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主茎和大分蘖的发育,提高分蘖成穗率14.80~21.80个百分点,增产效果达10%以上。于水稻够苗期喷施20mg/L浓度的“九二○”,再在拔节期配合喷施300mg/L浓度的多效唑,其增产幅度达18.1%。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杂交稻肥料分施技术, 设置了不同蘖穗肥分施比率试验, 明确: (1)蘖穗肥分施比将等量肥料集中作分蘖肥显著增产, 但蘖穗肥比率7∶3 、6∶4 和5∶5 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2) 蘖穗肥分施增产的原因, 是提高了分蘖成穗率, 促进稻穗发育, 扩大了库容量, 并增强了中、后期的干物质生产力, 增加对籽粒的物质供应; (3) 穗粒肥所占比率> 30 % ; 增加了中、后期净光合率, 但减少中期贮藏性物质的贮积。结果表明, 实行蘖穗肥分施, 可以较好适应杂交稻生育对养分的需求, 而协调中期碳氮代谢, 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