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中国现代农业企业组织的形式及演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农业特征决定以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交易行动主体,农业组织才具有企业行为能力.中国现代农业企业组织的典型形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契约形式的变化,农户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现代农业企业组织的演进逻辑,是根据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消长变化,选择成本最低的契约形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认知因素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和行为变化的跨理论模型分析框架,运用广义有序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认知因素对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认知对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意向具有统计显著影响。高感知严重性、感知脆弱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将导致更高水平的农业节水技术行为意向;回报因子和反应成本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意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农户所处的行为阶段不同,各认知因素对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于处于预思考阶段农户,保护动机模型变量均是影响其行为意向的激励因素;对于处于沉思阶段的农户,感知脆弱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成本是影响其行为意向的主要动机;处于准备阶段的农户受感知脆弱性、回报因子和反应效能的影响较大;而对于处于行动阶段的农户,感知严重性、感知脆弱性、反应成本和回报因子是促使其持续采用农业节水技术的关键预测因子。因此,政府应根据农户不同的意愿行为阶段制定针对性、差别化的激励策略,从而促进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粮食主产区农业系统韧性和农户生计韧性提升的路径,以传统农区河南省高杨店镇为例,分析不同阶段农业系统的适应性循环过程及变化特征,采用CRITIC-TOPSIS法定量评价不同类型农户生计韧性,并揭示农业系统韧性与农户生计韧性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杨店镇农业系统经历了两个完整的适应性循环,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逐步过渡到规模化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阶段,农户生计逐步多样化。气候变化、制度变革、政策响应、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技术革新是农业系统适应性循环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农户收入来源及其占比,研究区农户生计类型可划分为种养殖型、工资保障型、自主创业型、社保依赖型、兼业均衡型5种,且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韧性存在显著差异。农户生计分化受到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社会关系等内外部力量共同驱动。农业系统韧性和农户生计韧性存在尺度嵌套和相互影响,当农户生计韧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即表现为农业系统整体的韧性。  相似文献   

4.
一、以色列农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农业阶段 以色列的传统农业大约从三千年前开始。它以铁木犁为基础。镰刀收割庄稼,牛背运送谷物,石滚脱谷。使用这些技术,一个传统农户可以耕种10公顷土地、生产出4吨谷物以及一些橄榄油、蔬菜、牛奶和少量家禽产品。农户产值大约725美元,除去成本200美元,大多数农户净收入大约525美元,这些基本上都被农民家庭消费殆尽。农户销售收入大约为200美元,全年劳动力需要为300个劳动日,除掉地租所剩无几,如果地租稍微抬高或年成不好,农户就处于饥饿状态。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是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的主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TYD+CA果品贮藏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即农户的接受行为,存在四个阶段:认知阶段、考察阶段、实施阶段和确认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农户的心理、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是"驱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正确运用这四个过程,能增加农户的对该技术的认知程度和信任感,可提高技术推广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南斯拉夫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农业税收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直到目前为止,南斯拉夫个体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仍占主要地位,因此,农业税收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改革对个体农户的税收办法,从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到目前为止,对个体农户的农业税收制度的演变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169-172
基于小农经济相关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以延安市小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小农经济转型发展问题。研究发现,从农业经营主体和生产方式来看,延安市农业发展形态仍处于传统小农经济发展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小农经济转型,一是要转变小农户生产投入的要素结构;二是要转变小农户的生产经营结构;三是要转变小农户的生产规模;四是要转变小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8.
农户参与到土地整理各个阶段,会对土地整理工程产生影响,定量分析农户参与和非参与条件下不同土地整理工程数量变化及其效果的差异,为今后土地整理工程更好发挥农户参与的优势,优化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本文选取农户参与组与非农户参与组6个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为实证,从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土地平整3个方面,分析农户参与条件下的土地整理工程数量和效果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丘陵地区农户参与条件下更重视生产路、排水沟建设,倾向于山坪塘维修;而田间道、坡改梯和蓄水池建设增加比例低于非农户参与组.2)就其变化产生效果而言,农户参与条件下生产路优化效果最好,生产路和排水沟对水田产生的影响效果最明显.这表明农户参与使生产路布局更优化,水田生产保障性更强,更切合丘陵地区农户耕作特性;3)农户参与下田间道密度、辐射增加幅度和坡改梯比重低于非农户参与,这表明受到补偿、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农户个体利益和某些顾虑影响,农户对这些工程不支持甚至反对.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农户有效参与模型的基础上,从参与的范围、主体、渠道、深度、效度5个维度建立农用地整治项目农户有效参与的测度体系,运用江苏省调研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整治项目农户有效参与度整体不高,后期管护阶段、施工建设阶段农户有效参与度相对较高;农户参与范围的平均比例较低,农户参与主体以农民组织为主,农户参与的广泛性不高;农户参与渠道种类较为单一,农户参与渠道的适宜性处于一般水平;农户参与深度较为有限;农户参与的充分性、自主性及其意见的表达效果、意见的接受程度、未接受意见的反馈情况等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0.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但是,日益凸显的农户过量施肥已经发展成为农业绿色生产形成的限制性因素,抑制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量快速增长已经在政府和学界形成共识。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农户施肥调控政策比较分析发现,调控政策目标经历了从"增量增产"到"减量增效"的历史演变。从农户施肥行为国家调控政策的演进逻辑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出台并实施的农户施肥调控政策涵盖了三个历史演进阶段:化肥增量增产阶段、化肥增量调结构阶段、化肥减量增效阶段。在对农户施肥行为国家调控政策演进逻辑的分析基础上,形成了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耕地轮作休耕、从技术调控向制度调控倾斜等国家调控政策演进方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借鉴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利用长江中游地区3省711个样本农户家庭的数据,揭示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相比于空巢期家庭,处于其他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户家庭愿意进行规模经营的可能性更高;2)户主个人特征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农户家庭特征户主是否外出就业、人均耕地面积,外在环境特征山地丘陵地形、农地块均面积、种粮政策支持感知、农村道路交通设施满意度是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关键因素;3)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户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有鉴于此,本研究认为对于空巢期阶段家庭,政府应该给予养老政策支持,鼓励其转出土地。处于抚养期和稳定期阶段农户家庭具备较强的人力资源禀赋与意愿成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培训与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外在环境条件,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与规模经营意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在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下,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评价体系,实地调查湖南省张家界市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农户生计状况,采用熵权法对石堰坪村农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张家界市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生计资本水平整体比较脆弱,尤其是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是农户生计水平改善的短板。传统村落农户必须借助生态补偿等机制实现生计资本的优化和转型,应优先实施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为主的生计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需综合考虑五大生计资本的存量与分异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张家界市传统村落农户生计及保护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户降低粮食作物施肥量意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120户农户的有效调查问卷为研究基础,分析了调查区域农户粮食作物施肥量的现状,以及过量施肥程度。同时,以农资市场价格变化幅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程度、粮食价格变化幅度、农村合作组织功能变化程度、农业生产政策变化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在不同的政策组合和市场变化过程中,农户降低粮食作物施肥量意愿。通过数学计算,分析影响农户降低粮食作物施肥量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农资产品的价格变化幅度是影响农户施肥量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黑龙江省271个玉米种植户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探究农户经营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测算比较传统小户(0~2 hm~2)、传统大户(2~6.67 hm~2)和规模经营农户(6.67 hm~2以上)的生产效率,考察不同规模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经营水平、土地特征等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户经营规模与生产效率呈"U"型关系。规模经营农户技术效率高于传统小户技术效率,传统小户技术效率高于传统大户技术效率。不同规模农户生产效率差异主要受土地经营规模、土地块均面积、土地租金和农户组织化程度影响显著。因此,建议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户组织化水平、降低耕地流转成本等方式提高农户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吉林省10市(县) 40个行政村450户土地流转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从收入与支出、收入来源、社会生活和社会保障4个方面分析吉林省土地流转农户的生计变化情况,并分析农户对生计变化的满意度。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吉林省农户的生计影响明显,土地转出和转入后农户收入和支出都明显增加;土地转出后农户收入来源中种植业地位明显下降,非农业地位明显上升,土地转入后农户收入来源变化较小;土地转出后农户社会生活总体不如原来,而转入后基本不变;土地转出和转入后农户社会保障均略有改善,但改善比例不高。土地转出农户和土地转入农户均满意于其收入来源的变化、总收入的明显提高,但不满其支出的大幅度增加;转出农户不满其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转入农户对于其社会生活的变化没有明显的态度;土地流转以后社会保障的变化无法完全满足转出和转入农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高效栽培(GCGX)和农户传统栽培(CK)2个处理,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春玉米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吐丝期和乳熟期株高、穗位高产高效栽培略高于农户传统栽培。与农户传统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较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以下叶片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小于农户传统栽培,而叶向值均显著大于农户传统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高产高效栽培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冠层光合能力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下春玉米产量为14.009 t·hm-2(2012)和13.255 t·hm-2(2013),均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然环境因素对农户农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为农户的适应行为提供决策支持。【方法】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宾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当面访谈方式,获取384个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频率分析方法,从气象要素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及农户种植行为的适应机制。【结果】通过分析农户认知和选择行为发现,气象要素、自然灾害及作物产量对农户作物选择有影响,农户在作物类型变更时首先考虑产量因素,其次是气候因素,再次是自然灾害因素,但在对自然环境要求高的作物类型变化中,如水稻改玉米,自然环境因素受重视程度显著增加。更换作物类型与品种、调整农时是农户适应自然环境因素变化中采用较多的行为。农户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知与实际趋势是否一致,会影响农户是否主动改变作物类型。【结论】为提高农户适应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今后宜从提高农户主动适应行为入手,引导农户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能力,在应对行为上需有更为高层次的区域布局和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8.
山西县域桑蚕茧基地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山西县域桑蚕茧基地生产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桑蚕茧基地的发展特点,将其划分为基地培育、基地成长、基地成熟、基地巩固等4个发展阶段,并构建了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即:“蚕技中心 农户”模式、“蚕技中心 基地 农户”模式、“丝厂(市场) 蚕桑协会 农户”模式和“公司(市场) 蚕农合作社 农户”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分析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常熟市、奉贤区、江都市和阜南县为例,利用807份农户调查问卷,选取区域差异、农户家庭区位、户主基本状况、农户家庭特征、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稳定性等因素,采用二元Logit模型,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模型。结果表明:1)地区、户主年龄、土地经营面积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2)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经济发展水平递增,经济相对发达的奉贤区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阜南县的5.5倍;3)户主年龄增加会减小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年龄每增加1岁,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率减少3.1%;4)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农户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大而减小,经营面积每增加1 hm2,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率减少68.7%;5)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土地利用变化有一定影响,土地产权越不稳定,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0.
刘先超  魏硕  刘健康  殷红  郭群召  宋登涛  路晓崇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16-11517,11525
为了促进烘烤技术推广进程,提高基层农户烘烤技术,进而提高烤后烟叶的产、质量,通过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调查探究了四川凉山农户烘烤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农户烘烤技术的变黄阶段过分强调低温变黄;定色阶段过快排湿定色,烟叶易烤青;干筋阶段温度偏低,造成干筋缓慢、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