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职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之课程本身理论化程度较高,导致教学枯燥无味,因此,必须对当前中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进行研究,并立足于中职生的客观情况,科学的进行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探索,以期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1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这就要求教  相似文献   

2.
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在高职实训课程中引入了微课教学,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探索和进步的过程。高职实训课程是一种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实践的课程,而微课教学在实训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针对高职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通过对微课设计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实践策略,希望对高职实训课程的教学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如今,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只是通过课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计算机的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微课的使用能够使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加有效的进行。本文对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4.
因为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所以也面临着教育教学创新。因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例如当前兴起的微课模式,就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也主要围绕微课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新课程的深化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这要求教师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认知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学方式,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据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数学专业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微课对数学专业教学的启示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微课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微课是依托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活动,具有短小精炼、快速简洁、与学生交互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将微课应用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升。本文主要分析民办高校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微课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是当前受到世界教育界广泛关注,也是当前我国中小学进行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新课标中指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要学、会学、乐学"。教师要深刻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重点内容,在电子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要弄清为何学习信息技术,怎样学习信息技术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行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通过介绍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课程整合,研究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上机中进行,通过上机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丰富有趣,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这门课的内容更新非常快.针对信息技术课的这些特点,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背景下的口才课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信息技术为高校口才课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知识的积累、心理素质的完善、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口才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以高效、深刻地让提升了学生的口才素养.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口才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减负提素"工作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常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粉笔加黑板这种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目前文献检索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缓解并解决当前文献检索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创设一种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文献检索教学环境、建立一个与网络新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文献检索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内容优化的与教学环境和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创新文献检索教育。  相似文献   

12.
项目化课程自创设以来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项目化课程改革在突出学生中心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方面的影响力已经得到了教学实践工作的肯定。颇具时代特色的微课为项目化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微课理念下信息技术与项目化课程整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讨话题,本文结合《国际商务单证》项目化课程需求,就微课理念下信息技术与项目化课程整合进行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以蓝墨云班课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利工具,为翻转课堂及线上教学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学习内容深,教学难度大,对课堂有效教学提出了挑战,可在其教学中引入蓝墨云班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在线学习阶段(课前、课下)和课堂教学阶段,每一阶段运用云班课的不同功能,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通过期末访谈、问卷调查和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和态度进行的实证探究,表明云班课辅助的"高级英语"混合课堂教学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及学习效果,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4.
在有了信息技术做支持之后,学校的教育空间被成倍地扩展,我们的课堂教育时间虽然还是仅仅几十分钟,但是,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现的内容,是传统课堂中无法实现的。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可以参与科学化的探究,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质疑、生成个性化的情感。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带给学校教育的不仅仅是活力,而是促成其实现了质变。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笔者建议,我们可以借用这种技术,构建微课。通过浓缩精华。为学生的成长留出更多的空白。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心得,对于如何将微课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高职机械专业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了教与学的基本媒介。在对教学环境进行有效改善的同时,显著增强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的对教学知识进行掌握。所以高职机械专业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以促进高职机械专业教育教学的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6.
该文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当前信息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从学生、教师以及课堂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不协调因素和产生不协调因素的原因,进而提出教学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体系不完善、教材不适用、教学设备落后及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等原因,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还不理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兴趣,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通过分析当下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农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针对当前农林专业教学与信息技融合面临的线上教学优势体现,混合教学模式中线下课堂教学的重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高阶性、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利用效率等问题,提出了依托并发挥不同智能工具和平台的优势、注重线下教学环节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的检验、注重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积极寻求发达地区教学资源共享等应对措施,以期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与英语语法教学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时空观,对教师和学生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论述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英语语法课程教学的整合,分析了教师与学生在整合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教材在整合过程中的选择,并就信息技术与英语语法教学整合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将信息教育技术与农学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农学课的积极性,提高农学课堂的趣味性,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扩大课堂信息量,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信息教育技术与农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