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0个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株式图记载棉株各部位蕾铃发生、生长和脱落情况,以探明棉花在夏播短季栽培条件下的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现蕾高峰期为播种后第56天至第80天,开花高峰期为播种后第77天至第96天,成铃高峰期为播种后第85天至第101天,各品系生殖器官(蕾、花、铃)数量积累均有显著差异;在空间分布上,P56–3、07单12、07单6和07单7表现为中部成铃最多,其余品系则表现为下部成铃最多;P56–3、07单6和07单7成铃率分布表现“下部果枝内空形”;各品系产量结构有显著差异,品系2003–29单株铃数较其他品系高19.53%~119.55%,籽棉和皮棉产量较其余品系分别高21.82%~106.32%、22.46%~134.05%,在所有参试品系中表现突出,成铃分布均匀,脱落较少,单株成铃数和产量最高,适宜在夏播短季栽培模式下种植。棉花夏播短季栽培成铃主要集中在8月,不能用传统的“三桃”比例来衡量高产优质栽培的成铃结构。  相似文献   

2.
矮密早模式下中棉所23号棉花蕾花铃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良荣  杜娟 《新疆农业科学》1998,(6):253-254,258
对中棉所23号单株进行蕾、花、铃时空分布调查,统计不同果枝节位蕾、花、铃总数并计算开花率、成铃率。结果表明:1.不同节间、果节间蕾花铃数差异这极显著水平,第6、7、8、9节为结铃高峰部位,第5、16、17节则现蕾、开花成铃很少,不同果节间随离主茎越远现蕾、开花、成铃呈迅速下降趋势。2.单株开花率、成铃率是下部最高(54.92%,56.91%),中部次之(38.51%,30.39%),上部最低(16.57%,12.71%)单株铃数以中下部节位第一果节为主。3.不同节位间蕾铃脱落率不同,第10节脱落最重,1~8节落铃大于落蕾,9~13节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留叶枝棉花的成铃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试验设置留叶枝 (简化栽培 )处理 ,以去叶枝 (常规栽培 )为对照 ,研究留叶枝棉花的成铃规律。结果表明 :棉花留叶枝有利于早发、早结铃 ,8月 5日前成铃率比去叶枝处理高 8 38个百分点 ;留叶枝棉果枝成铃与去叶枝棉果枝成铃相比 ,单铃籽棉重、单铃铃壳重、铃壳比、单铃种子数和衣分均无明显差异 ;留叶枝棉花的叶枝成铃期后延 ,成铃大多集中在光照富照期内 (7月 2 1日~ 8月 2 0日 ) ;留叶枝处理中叶枝铃重明显低于果枝铃 ,叶枝铃全生育期平均铃重为 3 5 7g ,比果枝铃 4 5 6g低 2 7 73%。  相似文献   

4.
海南不同种植方式对陆地棉多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种植方式在海南对陆地棉部分植株性状的影响。以2个不同基因型陆地棉新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垄作覆膜和平作覆膜两种种植方式对陆地棉主根长度、侧根数目、株高、单株铃数、成铃率、单铃重、果枝始节位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垄作覆膜方式下陆地棉品系主根长度、侧根数目、株高、单株铃数和产量极显著高于平作覆膜,果枝始节位和单铃重差异不显著;在整个花铃期阶段,垄作覆膜下的结铃数目均明显大于平作覆膜,而其成铃率在降温前低于平作覆膜,升温后渐渐接近或高于平作覆膜水平。大力推广垄作覆膜种植方式是提高海南陆地棉育种工作成效的一项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苏棉 13号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于 1995年选育、1999年由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的早熟棉新品种 ,尤其适合油菜或大元麦收获后移栽种植。 1998~ 2 0 0 0年 ,笔者对公顷总铃 12 0万个以上的高产典型进行了调查 ,从产量结构、单株结铃性状、成铃动态 3个方面 ,对苏棉 13号的单株成铃、果枝成铃、果节成铃、时间成铃和成铃强度、成铃高峰期、成铃率等 7个指标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了高效栽培技术 ,包括奠定高产生育基础、改善群体生长环境、合理肥料运筹等 3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陆地棉与陆地棉、陆地棉与海岛棉杂交在不同时间去雄和授粉 ,研究了提高杂交成铃率的最佳去雄和授粉时间。试验结果表明 ,在气候比较干燥的河西棉区 ,两类材料组合均以采用清晨开花前去雄、当日 10 :30~11:30授粉能获得较高的成铃质量和成铃率 ;在同一去雄和授粉时间条件下 ,陆地棉与海岛棉的杂交成铃率远低于陆地棉品种间的杂交成铃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人工授粉条件下 6个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纯合度高的陆地棉亲本的异交亲合力及杂交铃主要性状差异。结果表明 ,不同基因型间的异交亲和力差异很大 ,杂交成铃率在41 4%~ 83 8%之间 ,平均杂交种产量 1 2 2 5 5~ 2 2 5 7 5kg/hm2 ;杂交铃与其母本自交铃相比 ,铃重降低幅度 1 61 %~ 2 0 75 % ;衣分降低 7 1 4%~ 1 0 62 % ;籽指提高 2 86%~8 33%。指出棉花杂交种筛选应在确保杂种优势的前提下 ,进一步加强亲本的异交亲和力及杂交铃主要性状选择 ,最大限度提高杂交制种产量和质量 ,降低制种成本。  相似文献   

8.
以中早熟棉花品种衡棉4号为试验材料,在等行距0.8 m条件下,设置3个种植密度水平(3.75万、5.25万和6.7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下,棉花成铃纵向均以中下部1~10节果枝为主体,横向均以1~2节果节为主体。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衡棉4号第1果枝着生位置增高,果枝上冲,株型变得紧凑,结铃也趋于集中。其中,1~5节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而6~10节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呈降低趋势,11节及以上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1~2节果节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的比例逐渐增大,而3~4节果节和5节及以上果节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逐渐降低;从成铃时间上看,伏前桃和伏桃成铃数逐渐增多。当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衡棉4号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均最高,分别达到了3310.61 kg/hm2、1271.90 kg/hm2和94.94%。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10个苜蓿品种的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3种自交方式处理的自交结实性。结果表明:苜蓿不同品种的自交结实率各不相同,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品种间的单荚螺旋数和种子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人工授粉较自然授粉可显著提高同花序自交和同株内自交处理的苜蓿自交结实率。3种自交方式的自交结实率顺序为同株内自交〉同花序自交〉单花自交,同株不同花序间自交与同花序不同花间自交的结实率差异不显著,但2个处理均与单花自交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系叶片C、N、P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重吸收效率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策略。以岑软2号、岑软3号和香花1号3个不同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成熟叶、衰老叶、凋落叶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3个品系中,香花1号的3种叶片的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现为最高,各品系间的成熟叶养分含量和老叶、凋落叶的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岑软2号3种叶片的C∶N均表现为较高,成熟叶以岑软3号最低,老叶和凋落叶均为香花1号最低;3个品系成熟叶的N∶P、凋落叶的各化学计量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老叶的C∶N和N∶P各品系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N、P重吸收率均表现为岑软2号>岑软3号>香花1号,P的重吸收率在3个品系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3个品系成熟叶片的N∶P均介于14~16,其生长受到N、P双重限制;从3种叶片的养分含量和重吸收率来看,尽管不同油茶品系具有不同的养分吸收策略,但均表现出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在抚育管理中应注重N、P的施用量;岑软2号更能适应所在地区的低N、P限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代蕾期人工自交、系统选育的方法,得到5个优良抱子甘蓝新品系,并对它们的主要园艺学性状作了综合评价。其中,以BC-2和BC-3的结球数多、散球少,并以BC-3的球型佳,单球重大;BC-5的综合性状最好;BC-1的株型最矮、球型最小、叶型皱,颇具特色。对各新品系花期、蕾期自交结实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品每系间及同一品系内不同植株间的自交亲和性均存在差异,通过强化筛选,可获得花期自交不亲和性较强的优良新品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人工授粉条件下6个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纯合度高的陆地棉亲本的异交亲合力及杂交铃主要性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的异交亲和力差异很大,杂交成铃率在41.4%~83.8%之间,平均杂交种产量1225.5~2257.5kg/hm^2;杂交铃与其母本自交铃相比.铃重降低幅度1.61%~20.75%;衣分降低7.14%~10.62%;籽指提高2.86%~8.33%。指出棉花杂交种筛选应在确保杂种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亲本的异交亲和力及杂交铃主要性状选择,最大限度提高杂交制种产量和质量,降低制种成本。  相似文献   

13.
以同一品种2003、2006年两年棉花株式图表调查资料为素材,从纵向、横向和圆锥体顺序分析比较抗虫棉的蕾铃脱落及成铃分布,得出中、下部脱落率较高,外围铃脱落远远高于内围铃;下、中、上部成铃率依次为37.6%、33.9%、28.6%;内围铃成铃率达82.7%,是外围铃的4.7倍多。从圆锥体顺序看,第1圆锥体成铃率为100%,第2、3、4圆锥体成铃率达60%以上,第5、6圆锥体成铃率亦达50%以上,第7、8圆锥体成铃率较低,仅为20%左右。并从年度效应中分析得出扩行降密为增加结蕾铃、减少脱落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施钾对土壤富钾区棉花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土壤富钾地区合理的施钾方法,在滨海县临淮乡以3个村为试验点,棉花、玉米为补钾试验对象,分别设计不同施钾水平。结果显示,补钾与否对棉花蕾铃脱落率、单株成铃数、成铃率均无差异;对棉花产量在每亩施KCl5~15kg范围内增产显著,多施产量反而下降。补钾对玉米产量无影响,而配施氮磷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壤质地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09年在黄河流域棉区,采用池栽方法研究了3种土壤质地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和产量有一定影响.与黏土和壤土相比,棉花种植在沙土上,尽管在中下部果枝上的成铃数较少,但占总铃数的比例较高;在果枝内围果节上的成铃数较少,但占总铃数的比例也较高;伏前桃和伏桃占总桃数的比...  相似文献   

16.
以引进的7个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不育系为材料,通过自交鉴定其育性稳定性.试验分为2组,一组是从7月8日开始,用4个优良自交系做保持系分别与7个不育系中下部果枝花蕾杂交,重复3次,即每个优良自交系给不育系授粉3次;另一组是将7个不育系的中上部果枝花蕾进行人工捆花,使之完全自交,15~20 d结束.结果表明,10G0021不育系中上部果枝花蕾完全自交的可育株率、成铃率均为0.00%,不育度为100.00%.其余的6个不育系可育株率为4.35%~10.29%,成铃率为0.81%~2.67%,不育度为97.33%~99.19%.对完全自交不育的中下部杂交铃可以放心采摘,反之,怀疑是可育株的统统不采摘,这样更进一步保证了不育系所制杂交种的纯度.说明所引进的不育系的育性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不育度.最后阐述了识别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自育陆地棉品种周棉6号为材料,研究雌蕊柱头活力、宿主花粉活力持续时间及宿主花粉活力在低温避光(LD)和常温避光(RD)处理下的差异。结果表明,陆地棉去雄后柱头活力持续时间较长,17~46 h成铃率可维持在84%以上,去雄后柱头最佳授粉时期是17~42 h;LD处理对维持宿主花粉活力的效果远优于RD处理,2种处理存在显著差异的时间是处理后26.5 h;RD处理的最佳授粉时间是处理24.5 h内,但28.5 h还具有约80%的较高成铃率,低温避光保存的宿主花粉活力在28.5 h内未见显著降低,成铃率均在90%以上。冬繁时若要求陆地棉杂交成铃率80%左右,可采取去雄后的柱头在17~46 h授予新鲜花粉或是刚去雄的柱头授予保存时间不超过28.5 h的花粉,花粉保存方式为LD或RD处理均可。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不同成胚率的3个小麦DH株系与同一玉米品种杂交,探讨简化去雄方法对成胚率的影响。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去雄方法与剪药+喷水、剪颖不去雄、剪药+剪伤部分柱头等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平均成胚率分别为26.53%、26.49%、27.84%和25.60%,4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44%、2.35%、6.13%和3.12%,剪颖不去雄的自交结实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自交结实率低的原因与授粉偏迟有关。与常规去雄相比,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去雄效率高5倍以上且单倍体胚成胚率相同,可作为小麦×玉米杂交中批量产生小麦单倍体的高效去雄方法单独或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19.
陆地棉花粉柱头生活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1d内的6个不同时间分别给母本柱头授以自然花粉和冰箱保存花粉,镜检穿过花柱基部的花粉管数,田间调查成铃率,收获后考种单铃种子数、健籽率和子指等。结果表明,自然花粉以上午10:00授粉成铃率最高,雌蕊柱头10:00和16:00为最佳接受花粉时间。  相似文献   

20.
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12个陆地棉亲本及其17个F1组合两年不同铃期及不同铃位成铃数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除7月26日和8月31日两期外,其余各铃期成铃数平均优势均极显著,其中立秋前成铃优势不断增强,立秋后成铃优势逐渐下降,尤以8月13日至8月19日下降明显,从19.6%减至9.5%.各铃位成铃数中,只有上部铃位1和中部铃位1的成铃平均优势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