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草地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模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分析了我国农牧交错区的基本现状,系统论述了农牧交错区存在的草地“三化”突出、农业生产低下、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研究和寻求生态系统退化、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技术与途径,进一步探讨在西部大开发中农牧交错区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草地农业系统与农牧交错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原因。认为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水土流失与土壤荒漠化是导致该区贫瘠与灾害的主要根源。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其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调。依据农牧交错区的自然生境特点和发展草地农业试点的成果.提出建立草地农业系统是农牧交错区实现环境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阐述了草地农业系统在农牧交错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青海省农牧交错地区的共和县为例,分析了高寒农牧交错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发展,提高温室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力度;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蔬菜品质;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等高寒农牧交错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加快该类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程昊  董锁成  李宇  李世峰 《农学学报》2015,5(7):126-131
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牧交错区是环境变化敏感、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也是国家农业发展和治理的重点区域。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简称土右旗)是典型的农牧地区。通过对土右旗基础现状的分析,总结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提出土右旗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进而归纳出农牧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思路,为中国农牧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由于采用传统的草原改耕地、过度放牧等耕作方式,致使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的土壤大面积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传统耕作模式和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农牧交互区中农业区和草原区适合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未来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北方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点、功能,并选取该区域内3个水土流失治理典范砒砂岩丘陵沟整区、毛乌素沙地和武川县为例,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地貌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全面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征及主要生态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牧系统耦合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更是农牧交错区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农牧系统耦合对于促进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制饲草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生计模式落后、农牧业产业化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制约,农牧交错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培育农牧系统“耦合键”;调整生计策略,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技术,促进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受气候变化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农牧交错区旱作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保障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功能愈发突显,但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农牧交错区的资源超载风险与生态脆弱性备受关注。本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运用重心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时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年来榆林市气候、耕地、水和种质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提出农牧交错区农业资源优化利用模式。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省耕地重心及粮食生产重心北移趋势显著,1990—2019年间分别向北移动了38.40 km和72.51 km,榆林市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榆林市气候要素的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平均气温和积温升高、降水量增加以及无霜期延长;榆林市耕地面积的变化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最后相对稳定的特征,粮食种植结构发生转变,耕地利用强度和生产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榆林市水资源利用总量不断增加,2010—2020年的农业用水效率从0.414提升至1.039。研究提出市场导向型、资源整合型和生态休闲型三种不同的农业资源优化利用模式,分别适用于土地退化和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具有一定资源基础或产业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天然草场松土补播改良机械化作业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介绍了天然草场松土补播技术,分析了其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农牧交错区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果,采用样区实证研究与田间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个典型村域退耕8 a以来的农牧生产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退耕系统结构重建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退耕启动了区域农牧业结构的协同进化过程,农作机械化加速了人口转移与劳动收入的多元化。退耕林带间荒草地以低干扰度获得了固土减尘的生态效果,但丧失了经济利益;而林带-南瓜间作系统通过高投入、高产出和高存留的开放性运行,兼具固土减尘、农民增收的生态与经济功效,实现了物能流的超循环稳态,成为华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经济兼顾型退耕系统结构重建的新型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雁门关地区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我们应该积极推进苜蓿产业现代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产业,推动区域苜蓿产业升级发展,提高区域苜蓿产业综合生产力,因此,在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晋北农牧交错区紫花苜蓿产业发展主要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民族植物学主要集中在食用植物方面,药用植物方面尚且缺乏系统研究。在此以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的环县为例,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环县民族传统药用植物进行编目,查阅相关文献、访问当地群众,了解其当下的植物生长状况和多样性及当地人民对植物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保护与利用措施,为该地区的药用植物尤其传统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分析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右玉县的区域概况,阐明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意义,探讨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农牧交错区既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又是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从协同论系统论原理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地处农牧交错区的榆林市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的冲突,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方案,即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劳务输出,采用生态购买,建立生态特区,营造生态文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系统协调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建议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长城以南宁陇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无论其自然生态环境,不是农业生产体系均具有典型农牧交错、农牧结合的特征。本文在对该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状况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将研究地区划分为四个生态区、七个生态经济亚区。并就不同生态经济单元的综合特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土地-植物-动物“三位一体”草地生态农业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拉萨市3县传统农区、农牧交错区和牧区的气候特征、适种品种为基础,查阅西藏农业科研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河谷农区开展冬青稞、冬小麦收获后种植燕麦、箭筈豌豆、黑麦草等牧草的复种模式,并将豆科牧草箭筈豌豆、苜蓿纳入轮作模式中,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农牧交错区充分发挥农牧交错优势,进行科学的配送模式探索,海拔4000 m以下挖掘高产优质饲草资源,并大力推广较为成熟的品种饲用玉米、燕麦等,开展以饲用玉米和燕麦为主栽品种的轮作制度;牧区推广燕麦+箭筈豌豆、小黑麦+箭筈豌豆等窝圈种草混作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华北农牧交错区粮食生产与人口承载力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和科学估算的方法,研究了华北农牧交错区近27年来的粮食生产及其生产潜力同人口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27年来的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幅巨大,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差19.0倍,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性给区域居民粮食稳定自足带来很大压力。比较近20年来的粮食产量同居民不同生活标准下需求量的关系发现,区域仅在温饱的生活标准下,就有15~17个年份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所需,而在富裕的生活标准下,连续20年的均不能满足需求。华北农牧交错区人口大量超载,温饱生活标准下超载39.3%、小康型标准下超载69.4%。通过估算区域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表明粮食生产能够满足当前人口在生活富裕标准下的需求,但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作物的生产潜力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在通辽农牧交错区发展花生生产的可行性,筛选适宜种植的花生新品种,促进农牧交错区花生品种的更新换代。2012-2013年,在科左中旗和奈曼旗开展了花生新品种荐选试验,进而为通辽地区花生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琦  李玲  林君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79-7980,7983
新农村建设旨在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但农牧交错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又是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从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地处农牧交错区的榆林市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的冲突,提出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方案,即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劳务输出,采用生态购买,建立生态特区,营造生态文化等一系列措施系统协调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并建议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