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明代茶书看明人的茶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又峰回路转,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自从“开千古茗饮之宗”的散茶渝饮法在明代确立并逐渐成为主流后,人们以百倍的热情,不断关注着这种新的品饮方式所带来的茶文化进步与变革.于是,一大批茶学专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据统计,明代茶书可考者不下50余种,数量之多,为历朝历代之冠,其中,既有对前人茶文化成果的总结与茶文化史料的类纂、汇编,更多的则来自于作者长期品茶经验的积累和品茶心得的深刻阐发。尽管这些茶书篇幅体裁各不相同,特色各异,但从大的层面上又显示出一个朝代相同或相近的茶文化取向,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紫砂壶的诞生,是为茶而生。从北宋初创之大壶煮水、盛水之用,发展到明清时案头泡茶瀹茶之小壶,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中华茶文化内涵丰富,其与儒释道密不可分,紫砂壶作为茶具中的一份子,其文化内涵丰厚,与佛教缘分甚深。 相似文献
3.
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荼尽具”一词,是关于我国文字中最早的茶具记载。到了唐代,在唐诗中随处可见。茶与壶称为一对孪生兄弟,品茗者必有壶,国人都讲紫砂壶,一来是为了保证茶叶冲泡出的效果,二来为了提高饮茶的档次,三来也是一种爱好和收藏的需要,有的爱茶人珍藏紫砂壶成癖……那么,一把茶壶的制作流程, 相似文献
4.
"心在荒村中听雨,脚在都市里急行"。你在追逐些什么?找到了吗?迷失了吗?在沉静的紫砂上,在袅袅的茶烟里,慌乱的心安了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背起行囊,揣上一把壶,让心跟着自由的脚,去丈量世界吧…… 相似文献
5.
众人饮茶,各取所需,就感觉上而言,口干舌燥时来杯大碗茶,一饮而尽立马生津解渴,那叫一个“爽”;研讨、开会发言中,一杯清茶相伴,不时小啜几口,清嗓润喉使语音清晰自如,那叫一个“顺”;闲暇海聊时,三五成群,备套茶具,沸水沏茶以助谈兴,那叫一个“乐”……。而到了有心于茶叶品质评价(下简称“茶评”)的人那儿,饮茶便多了几分美的感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茶评又为何能与审美判断有牵连呢?要想提示这一问题,我们就得先弄清茶评的内涵。对茶叶品质的评价,在农学院里是一项专门的学科,称之为“茶叶审评与检验”。换句话说,茶评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6.
7.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区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要产生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陆羽《茶经》的诞生就是中国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茶经.四之器》完整地记述了唐代煮茶技艺所需要的一整套茶具,对以后茶具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在唐代也高度发展,出现了几大名窑,纷纷生产茶具,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饮茶用碗,故各地名窑都生产很多茶碗,有的还书写与茶… 相似文献
10.
11.
12.
如果从店武德三年(620)在通谷镇(今大安镇)置金牛县算起,宁强境内置县设治迄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可谓久矣;如果以唐朝陆羽《茶经》所载“茶树,金州(今安康)生西成、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为据,我县种茶的历史可谓长矣;如果把茶史、茶技、茶艺、茶人、茶事等辑录成书,则可谓好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四库全书总目》之《茶经》条作出疏证:对《四库全书·茶经》的分类进行简单辨析;对陆羽生平和《茶经》的成书过程作简要介绍,对提要所及陆羽所授官职和时间进行订正;考证《四库全书·茶经》的版本;详述七之事可以旁资考辨的条目;补充《茶经》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消费入手,探讨紫砂壶在晚明出现的社会意义。据对明代墓葬出土的紫砂壶和它们的拥有者分析,紫砂壶的消费者身份呈现出多元化。但紫砂壶对于不同身份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意义。对这一意义的考察需置于紫砂壶的使用脉络之下。因文本史料的局限性,对紫砂壶意义的考察更多地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行为实践及视角。借助于文本史料,我们可以发现紫砂壶在晚明的使用大多与茶组合在一起。由于茶在采摘时间、制作方式、形态及冲泡方式不同于其他品种的茶叶,其特殊性被用来表达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15.
六安瓜片茶历史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代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六安是中国名茶的生长地之一。六安茶名满天下,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位置,被世人赞美,被世人品尝。今天的六安茶即为“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六安瓜片前身的六安茶叶,其悠久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汉献帝建安年间,茶叶就从四川经陕西、河南转入… 相似文献
16.
17.
故乡人不喜喝白开水爱喝茶。“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即使“出门三五里”也“各处一乡风”。自有人类以来 ,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风尚 ,谓之“风” ;由于各地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惯 ,谓之“俗”。社会和自然交互作用陶冶着人类 ,社会生活相沿成风 ,群居相习成俗 ,“风”与“俗”融为一体 ,便形成了物质文化和观念形态。风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自然性和传承性。民俗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茶俗是整个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故乡英山 ,位于大别山南 ,离六安、安庆、黄州距离大体相等。这里民风纯正 ,人民忠厚老… 相似文献
18.
19.
“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玉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的《梦江南》似乎给人一种无垠的联想:一阙又一阙的连绵梅雨,将江南幻化出一派湿漉漉的朦胧状态,那滴滴嗒嗒、淅淅沥沥的梅雨又如梦如幻、如歌如吟,竞造就了江南人多愁善感和柔情含蓄的性格;而“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又使江南人有了舒恬优雅的品茗逸兴和别具情趣的梅雨烹茶习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人赵师秀的这首黄梅雨诗,写得清新自然且又富有生活的闲情雅趣;他在淡泊和静穆中只用一个“闲”字就将梅雨的凄楚和灰黯淡然释去,想来还应有一杯香雾氤氲的茶才是。而同是宋代的曾几似乎是更有情调,他说“雨润梅黄后,风熏麦秀初。不持新茗碗,空枉故人书”。是的,在这灿烂花事,落英缤纷的梅雨时节,泡一壶新茗,用梅雨滋润,那将是点点滴滴都是诗,丝丝缕缕都是情……如是,“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薰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