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香椿叶总黄酮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取香椿(Toona sinensis)叶的总黄酮,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及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从而探讨最佳提取方法.用70乙醇作溶剂,测定了不同生长期香椿叶的总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香椿叶中黄酮成分的分析鉴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香椿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在香椿叶中含有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并以芦丁为标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出总黄酮含量为4.24%.  相似文献   

4.
微波技术应用于香椿叶片黄酮浸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椿叶为原料,研究了微波技术在香椿黄酮浸提中的应用.试验通过改变溶剂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等条件对香椿黄酮提取得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比较了传统浸提法、微波法、微波结合浸提法三种方法的提取.结果表明微波法提取香椿黄酮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的新型提取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香椿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采集了贵州省关岭县人工培育的32年生香椿,通过树干解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香椿在幼龄阶段树高生长较快,15年以前其平均生长量在1.4m以上,生长高峰期出现在第9年,年生长量1.633m;胸径生长高峰期在第9年,年平均生长量达1.95cm,18年后至32年,年平均生长量仍达到1.3cm以上;在30年前,材积增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并出现两次高峰。香椿至32年时,可分为3个生长期,即:幼龄期、速生期和成熟期。并运用SPSS 13.0软件对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建立了模型。  相似文献   

6.
香椿,又名香椿芽、椿芽、香椿头等,是深受人们青睐的绿色食品。香椿芽的营养极为丰富。据测定,每100g香椿芽含蛋白质9.8g,维生素C是120mg,钙143mg,钾180mg,均名列蔬菜前茅。此外,还含有磷、铁等。现代医学研究还证实,香椿具有较好的养颜、抗菌功效。近几年,山东省邹平县瞄准了这一行业,大力发展香椿生产,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8.
2015年3~6月对四川德阳栽培的特异性香椿巴山红与普通香椿形态特征进行田间观测并比较,观测数据用SA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异性香椿巴山红外形特征及生长特性优于普通香椿,且采摘期长,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食用需求,适合大量繁殖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两种香椿制品的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木本香椿品种红油、红芽、黑油和郭背在盐池县大水坑镇大水坑村的引种试验结果显示:郭背的黄酮含量最高,为1.31%;其次是红芽,为1.27%。红芽当年越冬成活率最高,为77.1%;其次是郭背,为67.3%。红芽和郭背性状表现较好,可作为盐池县发展香椿产业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1.
香椿贮藏保鲜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钱春桃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96-12298
香椿营养价值丰富,药用价值突出,其产业开发前景广阔,然而其不易贮藏的特性阻碍了香椿的产业化进程.主要介绍了香椿的采后品质、生理变化及贮藏技术,为今后开发香椿保鲜新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软包装即食香椿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嫩香椿芽为原料,研究了椿芽的护色技术、腌制后复绿技术和软包装即食香椿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椿芽洗净后,经0.6?Cl2溶液硬化处理1h,再用0.1%的NaHCO3溶液在100℃下烫60s,可获得较好的质地及护色效果;椿芽经护色、腌制后用pH值4.0、浓度200mg·kg-1的醋酸铜复绿液浸泡20min,再用0.5%Na2CO3溶液调pH值7.0左右并保持10min,可获得较好的复绿效果;杀菌参数为100℃,10~15min。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香椿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研究溶剂回流法提取香椿叶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法对香椿叶总黄酮的溶剂回流提取工艺进行优选,选用L1(645)进行正交试验,以总黄酮的得率为主,提取物以黄酮计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次参考指标,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对香椿叶总黄酮提取量和提取物以黄酮计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香椿叶总黄酮较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浓度70%乙醇,提取温度70℃,料液比1∶9,提取时间1.5h,提取次数4次,在该条件下,每克香椿叶可提取总黄酮20.1545mg,提取物以黄酮计的清除DPPH的IC50值为24.595。[结论]该研究为香椿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香椿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世俊  胡永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07-6808,6810
[目的]为了研究香椿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用热水、95%乙醇及75%丙酮分别提取香椿叶中的抗氧化物质,比较了3种溶剂的提取物对O2-.、OH.、亚油酸、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香椿叶提取物对O2-.、OH.、DPPH自由基具有直接清除作用,对亚油酸脂质过氧化反应也有抑制作用。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其清除、抑制作用也增强,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95%乙醇的香椿叶提取物对O2-.、OH.、亚油酸、DPPH4种体系的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热水及75%丙酮的提取物(P<0.05)。[结论]香椿叶提取物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添加浓度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95%乙醇提取香椿叶中的抗氧化物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年生香椿实生苗进行了不同时间和不同留干高度的平茬处理,探讨了日光温室矮化密植栽培条件下香椿树势恢复生长和香椿芽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7月中旬平茬处理的香椿芽平均产量分别比8月中旬和9月中旬平茬分别增加17.64%和28.20%,不同时间40cm留干高度平茬处理的香椿芽平均产量较20cm和60cm处理分别增加11.24%和17.78%。其中以7月中旬实施平茬,留干高度为40cm时,香椿芽产量最高,达到1.50kg/m2。  相似文献   

16.
陈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18-15019,15034
[目的]研究香椿提取物对玉米象的驱避活性和触杀活性。[方法]选用95%乙醇、石油醚和二氯甲烷分别萃取香椿树叶和树皮的活性成分,配制成0.60、0.30、0.15g/ml3种浓度对玉米象进行室内生物活性研究。[结果]香椿叶石油醚提取物对玉米象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香椿的3种溶剂提取物对玉米象没有明显的触杀活性。[结论]香椿石油醚提取液对玉米象具有一定的驱避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香椿不同种源种子性状及芽苗生长。[方法]对7个产地香椿的种子性状进行比较,并对种子性状与地理因子、气候因子、芽苗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种源香椿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场圃出芽率和场圃出芽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椿种子的千粒重与经度、纬度显著负相关,与无霜期极显著正相关。香椿种子的千粒重与芽苗各生长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发芽率与活力指数、发芽指数、芽长、场圃发芽率极显著正相关,与发芽势显著正相关,与平均发芽速度、场圃出芽时间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陕西山阳、河南信阳的种源质量较好,可为本地香椿育苗或芽苗菜生产选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红椿和毛红椿都是国家二级保护用材树种。它们在我国零星分布,种群规模小,但发展潜力巨大。该文对红椿和毛红椿的遗传表现性状选优和分子遗传标记,红椿和毛红椿的生理与生态研究方面进展进行了概述,对相关研究利用提出建议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9.
邢莎莎  陈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978-8979,8981
综述了香椿中挥发油、黄酮、多酚类及其他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并介绍了近年来发现香椿提取物抗氧化、抗癌、降血糖、抗凝血、免疫增强、抑菌等新的药理活性,为我国丰富香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