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蒙古口蘑多糖是从口蘑中提取出的多糖物质,其具有抗肿瘤活性,是最具有开发前景的药品和保健资源之一。综述了蒙古口蘑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以及结构组成和生物活性等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采用摇瓶培养法对棕灰口蘑(Tricholoma terreum)适宜的发酵值碳源和氮源、发酵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的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酵母膏;最优发酵条件的初始pH值5.6~6.2,振荡速度160 r/min,培养温度26℃,100 ml三角瓶装液量60 ml、发酵周期5 d.此外,还测定了茵丝体与子实体中铁、锌、铜、锰4种矿质元素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  相似文献   

3.
灵芝深层液体发酵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灵芝液体菌种的培养时间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以及菌丝量、胞外粗多糖量及pH值随发酵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培养6d的液体菌种最佳,发酵7d发酵液中的菌丝量最大,pH值最低。  相似文献   

4.
蒜头果凝集素的提取及血凝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蒜头果种仁中提取凝集素,用20%、40%、60%、80%、100%饱和度硫酸铵分级沉淀,分别用鸡、兔的红细胞悬液检测其凝血活性。结果表明,80%以下硫酸铵沉淀物均可与鸡、兔的红细胞悬液发生凝集反应,100%的硫酸铵沉淀物则没有凝集反应,说明用硫酸铵沉淀到80%饱和度以后,蒜头果凝集素即可完全沉淀出来。此结果证明蒜头果中含有凝集素,为蒜头果凝集素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巨大口蘑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4种不同的提取溶剂对巨大口蘑子实体进行提取,再用采用Kirby Baue纸片扩散法测定抑制圈直径,并初步探讨其提取物对番茄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巨大口蘑乙醇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可达到9.2 mm,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黑曲霉的抑菌圈为8.4 mm;涂膜保鲜结果表明,4种提取液对番茄储存过程中的失重率、坏果率和感官评分都有所改善,其中乙醇提取液24 d坏果率为30%,而空白对照的坏果率为70%。表明巨大口蘑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和保鲜效果,为其天然防腐保鲜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蒙古口蘑是内蒙古草原久负盛名的野生食用菌。为实现其人工栽培,本文以蒙古口蘑次生菌丝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低温对蒙古口蘑漆酶活性及其基因家族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口蘑次生菌丝体漆酶活性普遍较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漆酶活性普遍降低;低温刺激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蒙古口蘑漆酶基因家族的转录,10℃处理菌丝体10天,可显著提高蒙古口蘑漆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主要贡献是lacc1、lacc4、lacc8、lacc10、lacc11。结果可为日后实现蒙古口蘑人工栽培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黑木耳凝集素的最优提取条件以及研究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的方法,对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料液比3个条件进行优化;采用CCK-8试剂法、形态学观察、划痕法来探究黑木耳凝集素对MCF-7的增殖、形态学变化和迁移率的影响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在浸提时间为8.47 h,料液比为1:51.71,(NH4)2SO4浓度为50.23%时,粗提液中的凝集活性最高,可得最大理论值为5.4795 HU;黑木耳凝集素处理细胞后,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划痕闭合速度减慢。且与凝集素浓度具有依赖性,浓度越高细胞活性越低,细胞数量越少,对细胞的迁移率抑制性越强。该实验获得了黑木耳凝集素的最优提取条件,以及对MCF-7细胞的抑制效果,这对凝集素的提取方法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灰树花菌种经过14d种子培养,发酵培养90h时达到生物量和多糖含量最大值,分别为8.0,1.4g/L,并对灰树花菌丝体进行提取纯化,得到水溶性多糖组分GF,经过Sepadex G200柱层析证明GF为均一组分。  相似文献   

9.
植酸酶产生菌株的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酸钙作为唯一的磷源,从无花果中分离到一株产植酸酶的菌株,利用液体发酵对该菌株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获得最适发酵培养基即淀粉8%,葡萄糖2%,NaNO31.0%,KH2PO40.01%,KCl0.05%,MgSO40.05%,FeSO40.01%,pH值为5.0采用10%的接种量,10%的装液量,经30℃,150r/min摇瓶培养8d,发酵液酶活达870.87pu/mL;采用该酶处理豆粕粉30℃下  相似文献   

10.
长蛸体尺与重量性状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蛸体尺和重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挑选同批采捕的体重在200 g左右的长蛸95只,测量胴长、胴宽、头长、头宽、漏斗长、漏斗宽、第一、二、三、四腕的长、腕间膜、体积等12个体尺性状,以及体重、净肉重2个重量性状,采用相关分析,计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胴性状、头性状、漏斗性状间都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各腕性状间也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最大值出现在体重和净肉重之间(0.983),其次为体积与体重之间(0.979)。利用曲线回归建立了体重预测净肉重的最优模型:Wr=0.981Wt0.9843 (R2=0.9706)。  相似文献   

11.
吴士云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108-113
本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乳脂链球菌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 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碳源、接种量、起始pH、发酵温度、镁元素和发酵时间对乳脂链球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三个重要因素乳糖添加量、pH和接种量对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最佳发酵条件: 乳糖添加量为20g/L, 发酵培养基初始pH5.5, 接种量5.0%, 发酵温度为37℃, 发酵时间24h, 胞外多糖最高产量可达499.81mg/L。  相似文献   

12.
以平菇为产纤溶酶菌种,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该菌株产纤溶酶的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豆浆15%,KH2PO40.3%,MgSO40.15%;最适培养条件为:初始pH为自然,接种量为直径1cm的菌片1片,培养基装液量80mL(250mL三角瓶),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150r/min,发酵周期6d。在此条件下,发酵液纤溶酶活力(相当于尿激酶活力单位)稳定达到5.20IU/mL。  相似文献   

13.
苍耳子油超临界萃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苍耳子为原料,采用超临界萃取装置,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苍耳子进行萃取,并根据苍耳子油的得率,确定了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2h,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30Mpa,CO2流量25kg/h。  相似文献   

14.
食醋液态发酵生产的方法具有效率高、生产周期短的特点,但是产品的酸味不柔和、风味较差.利用混合菌种的协同发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液态食醋刺口的酸味,并且增加食醋特有的风味;添加鲜味剂可以增加液态发酵食醋的鲜味;添加焦糖色素能够调节液态发酵食醋的色泽,使其更接近于传统发酵食醋的色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米根霉、黑曲霉等对蒲公英的粗提液进行发酵,研究了微生物发酵对蒲公英粗提液中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黑曲霉发酵后,蒲公英粗提液中的总黄酮含量是其水提液中总黄酮含量的2~3倍;采用质量分数9%氨基乙酸为碳源,1.5%尿素为氮源,加入0.5%CaCl2,0.5%(NH4)2SO4,pH值为6时,为最适培养基;测得发酵液中总黄酮质量浓度为(0.097±0.004)mg/mL,是蒲公英水提液中总黄酮质量浓度(0.025±0.003)mg/mL的近5倍。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酵后黄酮类物质芦丁的含量为蒲公英水提液中的3.5倍。  相似文献   

16.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的提取及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原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用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切根苗进行了毒素生物活性及最佳浓度的测定、筛选。结果表明:毒素的提取采取弱极性的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比较理想,尤其是用乙醚萃取;用稀释100×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切根苗可以产生与病原菌下胚轴接种法相同的症状,同时也证明该毒素是一种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相似文献   

17.
马齿苋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提取法,以芦丁为标准样品,研究马齿苋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建立的芦丁标准工作曲线回归方程为:C=0.0883A+0.0016,相关系数R=0.9989。用正交实验研究了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5%,料液比1∶2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5h,在此条件下,马齿苋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可达到76.0mg/g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以荞麦皮为原料,对其中的原花青素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以乙醇为提取剂,考察了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及提取温度4个因素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得出最佳的提取条件为:50%的乙醇为提取液,提取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30 min,提取温度为60℃,提取液pH为5。该条件下可得到原花青素的量为4.35%。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