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为茶园氮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4个不同氮素营养水平(N0、N1、N2、N3)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适宜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量,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改善;亦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并且均在N1或者N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氮素水平下茶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合理施用氮肥对于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群落中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与土壤中有效态养分含量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二倍体菘蓝和四倍体菘蓝为研究对象,定期分别取样,通过烘干后测定根、叶干重来考察两个品系的菘蓝在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异同。研究发现,与二倍体菘蓝相比,四倍体菘蓝干物质进入快速积累期要晚,快速积累期长,快速积累期干、叶干重的日积累量大;四倍体菘蓝的抗寒性较二倍体增强,营养生长期体延长;菘蓝四倍体和二倍体地下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均滞后于地上部分的积累,整个营养生长期四倍体菘蓝的根叶比较二倍体要小。研究还发现,水涝会降低菘蓝干物质的积累速度,而且四倍体菘蓝更容易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南蕉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巴西香蕉蕉园土壤根际营养特性, 分别采集海南地区三种母质的蕉园土壤,测定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各种形态氮素、有机质的含量特征及土壤 pH的变化并分析其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蕉园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分别平均高出 50.7 %、35.9 %、36.7 %和19.3 %,土壤有机质平均高出 36.8 % ,土壤 pH值平均低0.06个单位。三种母质的根际土壤养分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且全氮、硝态氮和有机质均成显著差异,而铵态氮和碱解氮在不同母质间的差异不同。铵态氮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与其它养分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枯草芽孢杆菌TR21在香蕉体内及根际的定殖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浓度梯度诱导法,获得了抗链霉素300 μg/ml、菌落形态及对香蕉枯萎病菌拮抗活性保持不变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R21标记菌株,并采用伤根、灌根和叶腋接种法,研究了其在香蕉体内及根际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伤根和灌根法接种,标记菌株均能够在香蕉体内定殖和传导,伤根接种定殖总量最大,接种后1 d,球茎中菌量达3.33×106 cfu?g-1,且标记菌株在香蕉根表和根际土壤中也显示出很好的定殖能力,接种后15 d,根表菌量分别为6.18×103 cfu?g-1、5.53×103 cfu?g-1,根际土壤中菌量分别为1.13×104 cfu?g-1、1.04×104 cfu?g-1;2种接种方法中,标记菌株在香蕉体内及根际的定殖动态总体呈下降趋势。采用叶腋法接种,标记菌株仅能在叶片中定殖,其定殖动态表现为“由升到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巴西蕉’组培苗为试材,于大田条件下,分别在反梳期、膨大前期、膨大后期、采收期测定2种供肥模式下果穗各梳的农艺性状(指长、指围、指重)和鲜果肉皮比,且自抽蕾后定期观测抽蕾率和收获率,试图探寻一种判断‘巴西蕉’果实成熟度之简便易行的定量方法。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生长,‘巴西蕉’指长、指围、指重和鲜果肉皮比不断增大;果梳之间指长和指重变异大,指围变异小,施肥对指长、指围和指重都有显著影响,故指长、指围和指重不宜作为评判‘巴西蕉’果实成熟度的指标;供肥模式对‘巴西蕉’采收时间有较大影响,但采收期‘巴西蕉’第1~3梳及第4~6梳鲜果肉皮比,无论在梳间还是施肥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故这2组果梳的鲜果肉皮比可以用于判断‘巴西蕉’果实成熟度。其定量指标为:当第1~3梳外层果指鲜果肉皮比达1.65,或第4~6梳外层果指鲜果肉皮比达1.54时,判定‘巴西蕉’果实成熟度达75%。  相似文献   

6.
香蕉低温害指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香蕉喜温怕冷,强低温常使香蕉造成伤害,重者死亡,最低气温是香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收集福建香蕉主产区代表点1966/1967、1985/1986、1991/1992、1999/2000年冬季最低气温和附件香蕉园受害程度及近几年冬季在香蕉园进行最低气温考察记载和香蕉低温害调查的图片资料,经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它们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拟合;香蕉的无冻害、轻冻害、中冻害、重冻害、严重冻害的最低气温分别为:5.1,2.9,0.8,-1.1,-2.8℃。  相似文献   

7.
杨树根际土壤磷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滨海脱盐土壤上11年生1-69杨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69杨根系活动能抑制根际土壤对磷的吸附,抑制能力与培养溶液起始磷浓度相关,当培养溶液起始磷浓度为30 mg/L时,抑制能力最大,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吸附量之差为-15.57 mg/kg;I-69杨根际、非根际土壤磷恒温吸附数据都能很好地用一元 Langmuir方程、Freund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拟合,其中一元Langmuir方程拟合最好;根际土壤磷吸附容量参数Xm,k, k1,k2的值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它们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香蕉枯萎病患病蕉园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以及香蕉植株枯萎病感病等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本研究于2010年采集了海南省的尖峰、冲坡和十月田3个典型香蕉枯萎病患病样地中健康植株和不同感病级别植株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样品共30份,采用微生物平板计数法分别研究了3个香蕉枯萎病典型患病样地中的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患病样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均从感病级别高、感病级别低到健康植株持续增加,病原菌数量从感病级别高、感病级别低到健康植株持续降低。健康植株和不同感病级别植株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均明显高于非根际,体现了根际效应。就细菌和放线菌来看,感病植株的根际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矮生香蕉品种可在南北方发展温室栽培,是优良的经济树种与观赏树种,研究矮生香蕉的品种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可为发展矮生香蕉的观赏与鲜食应用提供基础和指南。试验选取了矮生香蕉品种‘中蕉12 号’为材料,评估其枯萎病抗性,开展地培及盆栽试验研究其栽培特性,总结其温室栽培技术要点。试验结果表明,矮生香蕉‘中蕉12 号’株高仅为85.7~103.3 cm,树形矮小,树姿优美,生长期较短约为10 个月,与易感品种‘巴西香蕉’相比具较强枯萎病抗病性,产量适中(6.0~7.8 kg/株),品质优良,果实品质媲美常规鲜食品种‘巴西香蕉’。矮生香蕉品种‘中蕉12 号’可鲜食与观赏两用,用于休闲观光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符合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烤烟生长及根际土壤磷钾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烟苗生长和根际磷钾养分的影响,采用根箱培养技术,设置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配施、不施肥(对照)4种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在有机无机配施的处理中,烟苗的生物量、磷钾吸收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2倍、1.5倍和1.7倍。在烟苗根系附近,土壤有效磷钾的含量低于远根区,说明烟苗的吸收速率大于土壤供应速率,合理施肥成为调节烤烟根区磷钾营养的重要手段。根际Ca-P和O-P含量比较稳定,为土壤潜在磷源。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了烟苗根际有效磷的含量,近根区的Al-P、Fe-P显著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说明有机无机配施增强了烟苗利用Al-P、Fe-P和有机磷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提倡化肥与有机肥的合理配合施用,对于保持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提高磷钾利用效率、促进烟苗的生长发育和生产优质烤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氨基酸态氮对烤烟生长及氮素营养贡献的影响,以南江三号为试验材料,以L-谷氨酸(Glu)为有机氮源,15NH415NO3为无机氮源,设置不同氮源配比的5个处理:不施氮(CK)、100%无机氮(T1)、25%谷氨酸态氮+75%无机氮(T2)、50%谷氨酸态氮+50%无机氮(T3)、75%谷氨酸态氮+25%无机氮(T4)和100%谷氨酸态氮(T5),测定烟株生物量、氮含量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施用谷氨酸对生育前期烟株的生物量及氮素含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团棵期抑制效果最明显;生育后期,25%~50%的氨基酸能促进烟株的生长;随谷氨酸比重的增加,上、中部烟叶全氮占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下部烟叶全氮占比从16.77%到8.03%逐渐降低,施用谷氨酸有利于烟株中、上部烟叶氮素含量的积累;烟株根、茎、叶的谷丙转氨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均随谷氨酸占比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可见,烤烟可以直接吸收且利用谷氨酸分子,低浓度谷氨酸与无机氮配施能促进烟株的生长,调节烟株体内氮素的分布,但高浓度谷氨酸则对烟株的生长起抑制作...  相似文献   

12.
为了增加香蕉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归纳了香蕉加工产品现状,主要包括干燥、焙烤、饮料、罐装等香蕉加工制品,综述了干燥新技术、澄清技术、发酵技术、护色技术和稳定性工艺等香蕉加工技术及其功能成分提取的研究进展。香蕉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应用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但国内对香蕉活性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多酚等方面,对儿茶酚胺方面研究罕见,如多巴胺提取技术几乎未见报道。本研究可为香蕉加工和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