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田块选择 宜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地势低洼、保水性能好的田块进行养殖。 2.基本设施 沿稻田四周田埂内侧1米处开挖养虾沟,沟宽3~4米,深0.8-1米,坡比1:2.5。面积较大的田块,还要开挖与养虾沟相通的田间沟,沟宽1.2米,深0.5~0.6米。  相似文献   

2.
稻田人工养殖克氏螯虾投资少、见效快,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是农民致富的一种好的生产方式. 一、建造稻田养虾条件 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或上百亩都可.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m,深1m,,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m,深0.5m,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  相似文献   

3.
《云南农业》2004,(10):22-22
一、养青虾稻田选择。养青虾稻田应选择在排水比较方便 ,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有条件的地方 ,则集中连片更佳 ,以便管理。二、稻虾共生的田间工程。养虾稻田应开挖环沟或“田”字形田间工程。环沟形工程为沿田埂四周开挖一条宽2~3m ,深0.5~1m的环形虾沟  相似文献   

4.
一、稻田选择 1.条件 养虾稻田基本与稻田养蟹面积相似,以2~5亩为好,最大不超过10亩。 2.田间工程 在稻田四周或田内挖有“口”、“王”字型环沟,沟深0.8~1米、宽1~1.5米,养虾沟占稻田面积15%,从沟内取土加宽加高四周堤坝,稻田进排水口设置双层防逃网。  相似文献   

5.
1 田块选择与设施 养虾稻田必须保水性能好,能排能灌,土质粘土或壤土,pH7.5~8.5,稻田宜长方形、东西向.田埂筑成高出田面1m,宽60~80cm,夯实防漏.在田中开挖虾沟、虾槽,沟宽80~100cm、深60cm以上,呈"井”字形.在虾沟交叉点挖虾槽,槽深1m以上,面积20~30m2.沟、槽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内放置一些瓦片、砖头、竹枝等物.在稻田一角的田基上设进水口,与进水口相对的另一角设排水口,进、排水口用双层密网封口,以防虾逃和敌害进入.放养前,每667m2用生石灰50kg对沟、槽消毒后,在其中种植水生植物,占沟、槽总面积的20%~30%.  相似文献   

6.
高功 《当代农业》2014,(13):46-46
一、严格把好土建工程质量关养殖地应选择靠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旱涝保收、交通便利、无污染的水稻田。田块的面积不宜过大,每块3~5亩为宜,田块四周必须挖一道围沟,沟宽1米、深0.5米,另在田块中间开挖"十"字沟通向围沟,沟宽0.5米、深0.3米,以利于高温季节养虾稻田保持相对高的水位,便于成虾捕捞。田埂上围起高60厘米,基部入土25厘米的塑料薄膜做防逃墙。  相似文献   

7.
褚贵芳 《新农村》2013,(5):34-34
1.田块选择稻田养蟹宜选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田块,面积可大可小。四周离田埂3~5米处开一条宽2~4米、深0.8~1米的环沟;田中可挖宽0.5~1米、深0.5~0.8米的"十"或"井"字形沟;田块一角可挖一池,以作前期暂养蟹种的暂养池,要求深度1.5米左右,面  相似文献   

8.
为了充分利用稻田水、土、光、热等资源养殖罗氏沼虾,使稻与虾达到高产高效,共生互利,我们进行了稻田养殖试验,初步探索并掌握了稻田养殖罗氏沼虾所需的配套设施、放苗要求及养虾与稻田用水、肥、药技术。在4公顷试验田中,667平方米产稻谷500千克,虾18.4千克,鱼37.6千克,是单一种植水稻效益的2倍多。实践表明,稻田养殖罗氏沼虾以单养或与滤食性鱼类混养模式为佳。1养虾稻田的选择与改造养虾稻田应选择水源充足、灌排方便、无污染、地势低凹、保水力强的田块为佳。在稻田四周开挖一圈环沟,上口宽1.5~2米,坡比1∶2,沟深0.8米左右。同时在田头…  相似文献   

9.
一、放苗前的准备 稻田培育鱼苗的面积为1~3亩.开挖1米深的边沟,0.34米深纵横交错的"井"字形的溜和1.5米深圆形或方形的避暑池、沟、溜,池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5%左右,加高加固田埂,建好输水、排水渠道及进出口的防逃设施.  相似文献   

10.
1.田块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注排水畅通的田块,加高田埂至50-70厘米,宽40-50厘米,压实捶紧。根据田块大小挖成田字形鱼沟,每隔15~20米开一条横沟或竖沟,距田埂2-3行茭白苗外开挖一条沟,深、宽40-60厘米,鱼溜开在鱼沟交叉处或注水口附近,面积2-5平方米,深1.0~1.2米。进排水口安装网栏设施,养虾滤网密度为6~8目;养蟹则在田埂内侧用钙塑板、石棉瓦、塑料薄膜等材料搭建50~70厘米高的防逃墙;养螺设置较密的棚栏或密网。稻田翻耕后,每667m2(水层10-20厘米)用生石灰50-75千克兑水泼洒消毒,消灭敌害生物、野生鱼类。  相似文献   

11.
提水(浅水)养虾是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开拓水产养殖新领域,挖掘稻田潜力的好方式。只要在田埂附近挖宽1.5米、深0.8米的沟,或在长条形田块的横头挖宽4米、深0.8米的坑,使田内常年水位保持在0.6~0.8米,即可进行一年两茬养虾了。提水养虾的优点:一是田块易改造,投入经费少;二是水深适宜,  相似文献   

12.
1.养鱼田的选择凡大水不淹、天旱不干的中单晚稻田都可养鱼.同时要求水源清新,无农药、废水污染. 2.开挖鱼沟、鱼溜插秧后5~6天开挖鱼沟、鱼溜作深水区,以供喷洒农药或晒田时鱼类避栖.丘陵山区稻田田块小,一般开成"日"和"田"字型沟即可.鱼沟宽、深各33厘米.其中围沟开在靠田埂1米处,在纵横交叉点挖鱼溜,鱼溜长1米,宽0.66米,深1米,溜沟相通.  相似文献   

13.
一、稻田选择用来养殖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交通便利,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好,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面积在5亩左右为宜。二、田间工程1.环沟栽秧前,在田块四周离田埂1米左右的地方挖环沟,横截面为梯形,上口宽1米、下口宽50厘米、沟深50厘米。2.田间沟在田中每隔30米开挖垂直于田块长边且与环沟相通的沟,  相似文献   

14.
提水(浅水)养虾是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开拓水产养殖新领域,挖掘稻田潜力的好方式。只要在田埂附近挖宽1.5米、深0.8米的沟,或在长条形田块的横头挖宽4米、深0.8米的坑,使田内常年水位保持在0.6~0.8米,即可进行一年两茬养虾了。提水养虾的优点:一是田块易改造,投入经费少;二是水深适宜。光能充分利用。整个水体无温差层;  相似文献   

15.
<正> 1.建好基础设施 以选择水源条件好,能排能灌,大水不漫田埂,干旱不缺水的稻田为好,同时要求便于看护。稻田四周要建立防逃设施,进排水口必须用铁丝网或塑料网拦住,田内开挖龟沟,以利于龟活动和越冬,可用田边沟代替,沟面宽3米,底宽2米,沟深1.5米,沟长随田而定。沟面积和稻田面积之比为2:8,田中央建南北向的产卵沙滩,长5米,顶宽1米,高出正常水面  相似文献   

16.
正(续第2期第21页)种2年稻,养1轮鳖。前期做好稻田改造,集中3.33~6.67公顷稻田为1个养殖区,在养殖区的四周开挖宽2.5~3米、深1.5米的围沟,围沟占稻田面积的8%~10%,开沟田泥就地筑堤1.8~2米高,形成半田半塘状态,实现田塘两用。围沟外设置采食板、围网,围网下端用0.5米高的瓷板密闭防逃。第1年在禾苗首次分蘖后,每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鱼,就是在稻田内挖沟、鱼稻同存、稻鱼并收的一种养鱼技术. 1严格选址 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涨水不淹,枯水不干,水质清新,无污染,土地肥沃,不漏水,报税性能好的田块. 2搞好基础设施 2.1鱼沟的建设插秧前,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开挖"田"字形,"日"字形,"井"字形的鱼沟,宽、深各60cm左右,并在交叉处扩大成鱼凼,便于鱼类进出稻田觅食和栖息,也便于起捕.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必然之势。安徽省望江县武昌湖渔业联营公司在稻田生态养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将稻田蟹鳜养殖技术介绍给大家。1.稻田围拦 在田块平整,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围田,面积5~10亩,围田时间以年底为宜。田四周开挖环形沟,沟面宽2米,深1米,底宽1米。埂高1米,顶宽1米。采用  相似文献   

19.
一、田间工程在水芹田的四周开挖环形养殖沟,也可挖成"十字形"或"井字形"沟,具体根据田块大小、形状而定。由于水芹生长的全过程都需要水,所以养殖沟不需要太深,一般上口宽1米,下底宽0.6米,深0.6米,进排水口设在田块相对的两角,进水口设在田埂上,出水口设在环沟底部,并用25目不锈钢网片封  相似文献   

20.
用沼液、沼渣在稻田养鱼,与同等条件的其他饲养方法相比,每667平方米(1亩)可增产鲜鱼18%,水稻可增产3%,节约碳氨25公斤,667平方米可节本增效200 ̄300元,经济效益显著。1.稻田整理养鱼稻田的建设有三种形式,各地可据情而定。①传统式:插秧前,在田中每隔4 ̄5米挖深为0.25米、宽0.3米的鱼沟。鱼沟呈井字形,田梗要加高至0.4米以上。鱼沟交接处(或鱼沟与田埂交接处)要挖长1米、宽0.4米、深0.5米的鱼坑,供鱼生息;②宽沟式:在冬季,选择在进水口一边的田埂内侧,或靠村庄一边的内侧开挖宽沟。沟的长度与田埂的长度相等,深度1 ̄1.2米,并要有一定的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