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2~2005年水稻品种江西省区试总结及杂交水稻育种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江西等10个省(市)水稻品种参加2002~2005年江西省区域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据此提出了我国今后杂交水稻的育种对策。  相似文献   

2.
江西优质稻育种成就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江西的优质稻育种取得了巨大成就,育成了一系列品质中优至特优的水稻新品种,推动了江西省“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江西优质稻育种表现四大特色:1.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手段相结合;2.优质与高产多抗相结合;3.早稻、常规稻与杂交稻,中优与特优米共同发展;4.重视国内外资源的引进和利用。为保持江西优质稻育种的优势地位,今后,优质稻育种的方向是:1.优质与超高产多抗相结合;2.目标多样化,文中还就育成超  相似文献   

3.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F0002-F0002
陈大洲,男,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江西会昌人,1979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1992年任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党支部副书记,1995年任副所长,1997年至今任水稻所所长。现为中国作物学会水稻分会理事、中国特种稻学会副会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江西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2005年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项目首席专家、江西省2006年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首席专家。  相似文献   

4.
分析并评价2005—2009年江西省水稻审定品种及其产量状况。结果表明:科研院所、种业公司和大中院校构成了江西省水稻育种的中坚力量;2005—2009年江西省审定品种年度间的产量波动不大,产量水平较平稳;江西地区水稻增产潜力大,但当地的两系杂交稻比较少。  相似文献   

5.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4):F0002-F0002
余传元,博士,研究员,江西都昌人。1984年自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江西省农科院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2005年获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任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1999年任江西省农科院科技处副处长主持工作,2001年至今任科技处处长,现为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江西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获首届“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1997年获江铃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被选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从事水稻育种20余年中,余传元研究员…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福建省水稻育种发展过程中,曾两次促使水稻产量上新台阶。我省水稻用种以靠外调,转为成果输出大省。论述了我省水稻育种的重要性、优势及存在问题。指出必须继续开展全省水稻育种协作攻关,并保证中间试验经费和相对稳定的育种队伍。在育种目标上,除考虑口粮用种外,还要培育“超高产饲料型”水稻品种(组合)。“九五”期间水稻育种重点仍应是常规育种和三系育种,加强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尽快开展“福建超级稻”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广东省水稻诱变育种3个阶段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通过辐射育种和航天育种培育的水稻诱变品种在产量、品质或抗性性状等方面的改良提高.展望了广东省水稻诱变育种的发展策略,提出把水稻诱变育种、分子育种及经典杂交育种等技术相结合,构建广东省水稻综合技术育种体系,进一步提升广东水稻育种的综合实力;加强优良水稻诱变品种示范推广,以水稻育种强省推进水稻产业大省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振兴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谢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江西这个农业大省变成经济强省,不仅是中央对江西寄予的厚望,也是实现全省“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客观要求。近几年,随着江西省特色农业的悄然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江西省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提高江西省水稻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及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江西省水稻生产、区域分布及种植收益情况,分析其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江西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居全国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位;2004~2014年江西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划为双季稻种植区和单、双稻混作区两大类型、10个主区,其中,赣北丘陵平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最大(32.77%);江西省稻谷总产值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波动,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单产较低;缺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品种;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延伸产品少、品牌效应不强;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水稻品种竞争力,提升水稻生产要素竞争力,提升政策竞争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江西省稻米区域品牌,以促进江西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院士风采     
颜龙安(1937-),男,江西萍乡人,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专家。1962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曾任江西省农科院院长,现任江西省农科院研究员。1970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2年最  相似文献   

11.
江西水稻育种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阐述了水稻育种对粮食生产的历史贡献,分析了江西省水稻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西省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及重点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江西农业学报》2022,(4):14-17
阐述了水稻育种对粮食生产的历史贡献,分析了江西省水稻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西省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及重点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11年8月15~18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育种与繁育研究室2011年工作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院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颜龙安院士、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出席并全程参加了会议,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胡培松,以及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万建民等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专家及其团队成员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四川省农科院任光俊副院长主持,会议就四川育种进展、育种思路、转基因育种以及种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第三次水稻育种革命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三次水稻育种革命展望华南农业大学张桂权卢永根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水稻育种上发生了两次大的革命。第1次是50年代的矮化育种。第2次是70年代的杂种优势利用。这两次大的革命均首先发生在我国。这两次革命使水稻育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我国及世界的水稻生...  相似文献   

15.
朱乾浩 《世界农业》1994,(10):23-25,29
水稻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朱乾浩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转基团技术的日臻完善,已为水稻的常规育种带来一场革命。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效结合,使育种家能更快地达到育种目标。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水稻进行遗传改良的前提是有可资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4):181-181
由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江西分项、江西省作物学会、江西土壤学会和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水稻防早衰理论与技术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26~27日在江西南昌隆重召开。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多所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江西分项示范县等20多个单位的72名代表。水稻防早衰是水稻栽培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次会议的召开,为我国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基层科技人员,创造了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各地代表济济一堂,围绕水稻防早衰的问题,广泛交流了近年来研究与实践工作中总结出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水稻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与21世纪面临的挑战,阐明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紧迫性,总结了国内外超高产育种的经验,提出了在江西生态条件下超高产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江西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95%以上。水稻机械化生产对发展江西现代农业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环节中的耕作、种植和收获现状,分析了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周明 《北京农业》2009,(10):46-46
<正>2009年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的"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今日在长沙启动,项目不仅对保持杂交水稻技术国际领先地位,促进湖南由农业资源大省向现代生物农业强省转变有重要意义,也同时对打造国家杂交水稻品牌,构建湖湘科技文化氛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水稻矮化育种成功 60 周年之际,回顾了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1959 年 通过人工杂交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开创了一条水稻矮化育种的新 途径。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水稻单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与墨西哥的小麦矮化育种一起,引领了农业史上 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在水稻矮化育种 基础上,黄耀祥院士先后开创了水稻丛化育种、半矮杆“早长”超高产育种、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 优质育种和超级稻育种,创建了高效的杂交育种“组群筛选法”,从而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丰富和 发展了水稻育种学。黄耀祥院士带领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 60 多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推广面积超过 66.7 万 hm2 的 品种有 15 个,先后获得国家、省 ( 部 ) 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 15 项,为我国粮食增产和水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 贡献。通过回顾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展示他不断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他求真务实、敏锐创新、甘于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以期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有所启迪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