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择光周期不敏感型冀草1号、光周期敏感型冀草2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于抽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分析了高丹草农艺性状及饲用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抽穗―乳熟期,低密度(6.0万~7.5万株·hm~(-2))处理下,冀草1号、冀草2号高丹草的主茎直径显著高于高密度处理(30.0万~37.5万株·hm~(-2))(P0.05),但其它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P0.05)。乳熟期,不同种植密度对冀草1号高丹草的干草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15.0万株·hm~(-2)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显著高于7.5万株·hm~(-2)处理(P0.05);种植密度在30.0万株·hm~(-2)处理下,冀草2号高丹草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2.0万株·hm~(-2)处理(P0.05);但12.0万株·hm~(-2)处理下的饲用品质指标与其它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乳熟期刈割时,光周期不敏感型高丹草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光周期敏感型高丹草适宜种植密度为1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不同刈割处理对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次数对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间,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鲜、干草产量均以刈割2次为最高,分别达到95.05和20.46 t/hm2;不同留茬高度处理的鲜、干草产量,以留茬8 cm处理最高,分别达105.11和37.64 t/hm2,高于或低于8 cm留茬高度处理的茎叶比和产草量均与其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哈尔滨市几种一年生牧草不同刈割高度下,再生性能及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时留茬高度不同,对牧草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晚熟籽粒苋留茬50 cm,刈割时期为抽穗初期,刈割次数可达到3次,总产量可达到54 500 kg/hm^2;晚熟苦荬菜株高达到60-100 cm,留茬20 cm,产量达到43 950kg/hm^2;菊苣株高50-60 cm,留茬5 cm,产量达到50 700 kg/hm^2;高丹草留茬20 cm,产量达到96 300kg/hm^2。  相似文献   

4.
普那菊苣不同刈割利用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试验对普那菊苣不同留茬高度与其产草量和再生速度的关系和不同刈割高度对产草量和茎叶比的影响进 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那菊苣留茬高度以4-6 cm为适中,株高40 cm时刈割利用,其产草量和茎叶比均较好。  相似文献   

5.
该试验对普那菊苣不同留茬高度与其产草量和再生速度的关系和不同刈割高度对产草量和茎叶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那菊苣留茬高度以4~6cm为适中,株高40 cm时刈割利用,其产草量和茎叶比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在营养生长及饲用品质方面的变化规律,采用大田小区栽培法,以冀草1号、冀草2号高丹草为材料,测定并分析了不同生育天数内其株高、干物质积累量、氢氰酸含量、鲜干比、可溶性糖含量、茎叶比以及粗蛋白含量等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高丹草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粗蛋白产量的变化随生育天数的推进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均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其氢氰酸含量、鲜干比及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茎叶比呈增加趋势,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符合二次曲线回归模型。回归分析得出,高丹草在抽穗期收割可同时获得较高的物质产量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饱和D -最优设计方法 ,研究多年生人工草地刈割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关系 ,通过测定播种密度、刈割留茬高度试验的各项参数 ,建立不同播种密度、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对多年生人工刈割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函数模型 ,同时确定了多年生人工刈割最佳刈割高度和最佳播种密度分别为 4.5cm~ 8cm、363株丛 /m2 ~ 1 330株丛 /m2 。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种植密度对夏季复播光敏型高丹草的影响,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采用6.75万株/hm~2、9.75万株/hm~2和12.75万株/hm~2三个密度种植了"海牛"、"BJM"和"大卡"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观察并比较了各品种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不同茬次的产草量。结果表明:在刈割1茬时,品种对株高、茎粗、叶片数、单株鲜重和分蘖数影响极显著(P0.01);种植密度对各品种分蘖数影响显著(P0.05),对株高影响极显著(P0.01)。3品种刈割1茬的产草量均高于刈割2茬之和的产量,前者平均是后者的3.30倍;品种仅对刈割1茬和刈割2茬第2次产草量有影响,种植密度对各茬次产量均有影响。在刈割1茬时,3品种的产草量12.75万株/hm~2组较6.75万株/hm~2组平均增产17.43%、较9.75万株/hm~2组平均增产4.15%。综合分析认为,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复种光敏型高丹草时,以12.75万株/hm~2、刈割1茬和"大卡"品种相组合的生产模式为最优。  相似文献   

9.
通过由刈割高度(留茬高度为5,10,15,20 cm)和刈割频率(1次性和每隔60,40和30 d刈割)组成的双因子试验,来研究不同刈割频率和刈割高度对地处温带的河南黄河滩区皇竹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以便解决该草在黄河滩区种植中存在的利用期短、产量低、品质差、易倒伏的难题。研究证明,刈割对皇竹草的生长和生产有显著的影响,1年多次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和叶面积指数(LAI),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过频过低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每隔30 d刈割)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能显著地提高鲜干比和单株分蘖数,能显著降低倒伏率;不利的方面是会显著降低皇竹草刈割后的再生速度,不利于饲草的生长和生产。试验证明,在中原地区种植皇竹草适宜每隔60 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 cm为宜,全年产草量为31.58~32.41 t DM/hm2,均显著地高于其他刈割组合,和一次性刈割相比,提高14.26%~17.34%(P<0.05),另外,适度刈割有利于减轻皇竹草的倒伏,减少收获中营养和能量的损失和浪费。总之,在河南黄河滩区种植皇竹草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在科学种植,合理灌溉和及时施肥的基础上,保持合理刈割高度和适当的刈割次数是优化和协调生长和生产各指标的重要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产量和营养损失,有利于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10.
于2009年4-10月在河北邯郸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种茎,研究不同种植密度(6944,13889,27778株·hm-2)和不同刈割频率(2、4、6次·年-1)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杂交狼尾草在某些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密度为13889株·hm-2时,产量最大,茎叶比也最大,粗蛋白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当一年刈割2次时,鲜草产量最高;而刈割次数越多,茎叶比越小,鲜干比越大,粗蛋白含量越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越低,品质则越好;当种植密度为13889株·hm-2、刈割2次时,鲜草产量最高,达198.10 t·hm-2;当种植密度为27778株·hm-2、刈割6次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7.88%。综合分析,杂交狼尾草要达到高产高品质,研究地区适宜种植杂交狼尾草的密度为13889株·hm-2,适宜刈割频率为4次·年-1。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研究多年生人工草地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播种密度、刈割留茬高度三因素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关系。通过测定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X1)、刈割留茬高度(X2)、播种密度(X3)的各项参数,建立不同刈割留茬高度、不同播种密度、不同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对多年生人工刈割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函数模型,同时确定了多年生人工刈割草地最佳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X1)为30/42/5、最佳刈割留茬高度(X2)为46cm、最佳播种密度(X3)为5551145株丛/平方米。  相似文献   

12.
正为有效解决植被破环,生态环境恶化,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挑选串叶松香草、冀草1号、冀草2号这三种羊牧草为试验材料,在河北山区及丘陵地区进行种植,观察其产量和营养价值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作物产量:串叶松香草株高可达1.8~2.5米,每年可刈割3次,亩产鲜草达到9805千克;冀草1号株高可达2.5~2.8米,当年刈割3茬,亩产鲜草7076千克;冀草2号,株高可达2.5~3米,当年刈割3茬,亩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研究多年生人工草地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播种密度、刈割留茬高度三因素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关系.通过测定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X1)、刈割留茬高度(X2)、播种密度(X3)的各项参数,建立不同刈割留茬高度、不同播种密度、不同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对多年生人工刈割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函数模型,同时确定了多年生人工刈割草地最佳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X1)为30/4~2/5、最佳刈割留茬高度(X2)为4~6 cm、最佳播种密度(X3)为555~1 145株丛/平方米.  相似文献   

14.
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秋末适宜刈割期和留茬高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秋末不同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秋末刈割时间的推迟,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刈割时间,随着留茬高度的提高,其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均相对增加。综合考虑,在广州地区10月中上旬刈割,留茬高度可控制在10cm以上;10月下旬刈割,留茬高度应不低于15cm;11月上旬刈割,留茬高度最低可控制在20cm,否则会造成翌年分蘖死亡率升高,生物量下降,营养物质储备降低,影响牧草再生。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合理的刈割技术,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由试验可知,留茬高度及刈割时间的不同,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一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结果表明,蒙古蒿—针茅草地的最佳刈割期为抽穗期、留茬高度为4cm,此时天然草地鲜草产量及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不同刈割方式对苇状羊茅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不同刈割高度和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优良混播组合“苇状羊茅 +多年生黑麦草 +扁穗雀麦+白三叶”人工草地进行了刈割利用试验 ,结果表明 :该混播组合人工草地刈割利用时以草层高度40cm、留茬高度 5cm效果最好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草的生产性能和延长利用期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刈割次数对杂花苜蓿草产量、营养成分、越冬率和可持续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进行了不同刈割次数的研究试验,并对不同刈割处理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平均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而对茎叶比、鲜干比、越冬率影响显著(P〈0.05)。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在刈割1次处理下的茎叶比、越冬率最高,分别为0.98、95%;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平均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较高,分别为59cm、1.30cm/d、3.76;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全年干草总产量最高,为5211kg/hm^2;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平均值较高,分别为20.5%、140;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值较小,分别为35.9%、40.6%。综合考量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影响,种植当年刈割1次最佳。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刈割和晾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但在常规的收获制度中因收获技术不当往往造成其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为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和不同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将苜蓿草按留茬高度为0,2~5,5~8,8~11 cm进行刈割,并对其草产量、茎叶比、越冬率、水分散失规律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不仅能获得高产的苜蓿草,且其后2茬的草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P<0.05),具有较高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其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末茬苜蓿草的刈割留茬高度应在8~11 cm,此条件下其翌年的返青率(77.44%)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P<0.05)。苜蓿经72 h晾晒至安全含水量时,叶片脱落率达56%,而在含水量降至52%时叶片损失率仅为29%,即后期出现严重茎叶干燥不同步现象。基于此,建议苜蓿干燥过程中采用茎秆压扁技术。  相似文献   

19.
饲用小黑麦适宜刈割时期及刈割次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低平原区以中饲828和NTH1048饲用小黑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刈割时期及刈割次数对其生长发育,饲用品质及产草量的影响,测定分析了不同生育天数内株高、干物质积累量、鲜干比、茎叶比、茎数、粗蛋白含量及二茬草的产草量等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饲用小黑麦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粗蛋白产量的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鲜干比呈递增趋势,茎数、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鲜草产量、茎叶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回归模型。综合分析得出,饲用小黑麦1次刈割应在抽穗初期至抽穗期进行,且1次刈割产草量最高为48 119kg/hm2,优于2次刈割产草量,如春季进行多次刈割时,每次刈割应在拔节期以前完成。  相似文献   

20.
留茬高度对骆驼刺生长发育和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留茬高度对单株和不同分布密度的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灌丛地上部生长动态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骆驼刺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合理刈割方式。结果表明:齐地面刈割后株高、冠幅及地上部鲜重在不同月份均高于留茬-5cm,尤其在地表基本裸露的5月。此外,齐地面刈割使骆驼刺新生枝条的萌动生长时间提前,对其再生性能有明显促进作用。留茬高度对骆驼刺产草量的影响因灌丛分布密度而异,密度在0.44~46和0.36~0.38株·m-2时以齐地面以下5cm刈割时产草量较高,在0.41~0.42和0.33~0.34株·m-2时以齐地面刈割时较高。此外,骆驼刺的生长季(5-9月)和起沙风的频发期相耦合,因此兼顾骆驼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荐在9月份以后对骆驼刺进行齐地面刈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