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植被与土壤互动效应并概述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影响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了常用植被恢复评价土壤质量指标及目前植被恢复评价土壤质量的方法走向。在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对土壤质量从物理、化学、生物因子等方面出发综合考虑, 辅以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反映土壤质量综合效应, 是今后植被恢复评价土壤质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义丰溪湿地植被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选取义丰溪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光滩为对照,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纯林、无瓣海桑+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混交林)土壤0~30 cm土层的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20 a后,土壤pH值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恢复模式下,除pH值外,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林(P<0.05),说明混交林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植被恢复效果较好。因此,在后续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中应采用混交林模式以确保植被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土壤种子库及其在退化林地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土壤种子库研究的进展。简要阐明了土壤种子库的定义。介绍了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种子密度、动态变化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土壤种子库进行退化林地植被恢复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汾西集团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2年的土壤养分进行分析,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土壤养分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植被恢复对煤矸石山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改良效果较差,对速效磷和速效钾改良效果较好。4种植被模式中,恢复土壤养分综合指数的大小依次为:高羊茅—紫花苜蓿混交模式,紫穗槐纯林,高羊茅—紫花苜蓿—紫穗槐,高羊茅—黑心菊—波斯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迁安市马兰庄铁矿区为例,对铁矿排土场的生态恢复进行了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植被恢复等摸底调查研究,以期对该区域的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豫东平原3 a、9 a、13 a和17 a不同林龄农-杨间作生态系统土壤N、P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的农-杨间作系统对土壤中的N、P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面具有不同的影响。这一结果可为多目标农田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徐州市九里山建筑垃圾填埋场人工造林恢复植被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恢复样地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密度减小,土壤pH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水平显著增加。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植被的生长呈降低趋势,原因可能为当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不能满足植物根系吸收时,植物根系会分泌一些有机酸来活化土壤中的磷元素供植物吸收。土壤全钾含量没有显著差异,速效钾含量随着植被的生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借用退化沙荒地附近种源地土壤种子库的客土方式,分析客土+保水剂、客土2种不同措施对退化沙荒地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作用,为沙荒地植被自然恢复与重建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种子库物种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且双子叶植物居多,未发现乔灌木植物种子,种子密度是种源地(1 524.64粒/m2)沙荒地(843.76粒/m2)。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0~10cm土层内表现为:客土+保水剂客土沙荒地,在10~20cm和20~40cm土层内3种处理样地无明显差异。3客土和客土+保水剂处理地,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远高于沙荒地,客土地的生物量(937.80g/m2)是沙荒地生物量(287.11g/m2)的3.27倍。但根冠比是沙荒地(1.85)客土(1.69)客土+保水剂(1.04),说明土壤干旱在某种程度上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4不同改良措施下草本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客土+保水剂客土沙荒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是客土地与客土+保水剂处理地之间相差不大,但都明显高于沙荒地。  相似文献   

9.
坡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女儿寨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坡面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①随着退耕还林后植物群落的演替,土壤容重呈变小之势,而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度则呈变大之势,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不断改善。②在5个类型中以自然恢复植被全量养分含量最高,枫香 扁柏最低;速效养分以柑桔为最高,其它几种类型没有规律性的差异。随着退耕还林后时间的延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的含量不断增加,土壤保肥、供肥能力随着群落演替而加强,土壤自肥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10.
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总结分析土壤健康概念与内涵、土壤-植被系统的组成与边界的基础上, 着重从植被类型与特征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物理健康、化学健康和生物健康3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的差异,为亚热带地区退化林地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湖南省长沙县选取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按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采集凋落物层分析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以及不同分解层凋落物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1)凋落物层及其各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林地不同分解层表现为: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不同分解层之间的差异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大。2)凋落物层C含量以PLL最高,LCQ最低,而N、P含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C、N、P含量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3)无论是整个凋落物层C储量还是各分解层凋落物C储量,均以PLL最高,其次是LAG,LVR最低,而N、P储量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4)整个凋落物层以及各分解层凋落物的C/N比值均表现为:PLL>LVR>LCQ>LAG,而C/P、N/P比值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呈下降趋势;C/N、C/P、N/P比值基本上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结论】随着植被恢复,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N、P含量增加,C/N、C/P、N/P比值下降,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随着植被恢复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设计设置N、P、K 3因素3水平的施肥试验,分析N、P、K配比施肥对高阿丁枫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素对高阿丁枫苗期生长影响最大,其次为N素,而K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水平的N、P、K配比施肥对试验苗有不同的影响,最适合高阿丁枫苗期生长的施肥处理是N1P1K1,即氮肥1.25g·株-1、磷肥5g·株-1、钾肥1.25g·株-1。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迁安市马兰庄铁矿区为例,对铁矿排土场的生态恢复进行了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植被恢复等摸底调查研究,对该区域的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植被恢复对高寒沙区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高寒沙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性质改良效果的差异,探讨各植被区沙地土壤恢复过程的异质性和人工林木的可开发利用潜力。[方法]以沙珠玉治沙试验林场内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寒沙区6种植被类型区(乌柳、青杨、赖草、柠条、沙棘、柽柳)以及3个对照区(农田、流动沙丘、丘间沙地)土壤的机械组成、p H值、有机质及全N、全P、全K等理化性质指标。[结果](1)植被恢复生长51年后,从黏粒和粉砂粒增加的比例角度分析,土壤质地改良顺序为沙棘(206.3%)柠条(108.5%)青杨(70.5%)乌柳(56.8%)赖草(54.1%)柽柳(42.3%);从全N、全P和全K增加的比例角度分析,土壤养分改良顺序为青杨(198.2%)柠条(166.7%)沙棘(155.3%)乌柳(82.6%)赖草(75.4%)柽柳(53.9%),土壤全P含量偏低,平均0.42 g·kg-1;(2)植被恢复生长51年后,柠条、沙棘、青杨、赖草、乌柳和柽柳林下0 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20.19、18.25、30.81、23.57、22.13和10.62 g·kg-1,比流动沙丘或丘间沙地相应的提高了766.7%、702.4%、689.8%、517.4%、491.5%和343.9%。[结论]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土壤p H值的变异系数较小;各样地土层间有机质含量差距不断扩大,表聚性越来越明显,并且随深度增加各土层恢复效果存在滞后性。柠条和沙棘适宜在共和盆地推广种植,建议实施适当地抚育管理措施,以促进高寒沙区林场实现可持续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排土场造林后,由于林草植被覆被率增加,使有害气体的浓度显著降低。通过对排矸年限50年的排土场内有林地和无林地的 SO2、NOX、CO 浓度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有林地比无林地 SO2、NOX、CO 浓度分别降低31.8%、34.5%、20.1%;风化层矸石碎屑养分含量全氮、全钾含量分别增加33.3%和16.6%;地表温度、土壤温度(0~10 cm)、空气温度(高50 cm)分别降低9.9℃、10.7℃、1.5℃,相对湿度却增加4%~15%。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田阳县开展了封山育林对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封山3年后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明显,2个试验地的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及植被覆盖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A试验地的物种数增加了13种,增量达59.09%;重要值降多升少,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0%。B试验地的物种数增加4种,增量仅为19.05%;在重要值中,木本及藤本植物降多升少,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而草本植物则升多降少,部分植物的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植被覆盖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18.
以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典范相关分析法研究退化侵蚀地植被恢复区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N与P,土壤微生物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细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土壤酶活性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脲酶、多酚氧化酶、磷酸酶和转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N,P的转化有关,而N,P的转化与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的累积有关;脲酶、多酚氧化酶及磷酸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C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转化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N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脲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N素含量,降低土壤P素水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N素负相关;不同植被恢复群落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在各对典范变量上的聚集趋势可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健康诊断与立地类型划分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主体,具有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 。植被类型是 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微生物特性的重要因子,研究森林植被类型对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丰富生物多样性及缓解全 球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团聚体的相互影响及交互作用,均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 重 要影响 。本研究重点阐述了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及稳定性、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研究进 展,并提出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时空替代法,即在立地条件一致或相近的条件下,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选择不同地点上不同治理年限的流动沙地来代替同一生长地点上的不同恢复年限的流动沙地。以若尔盖县高寒沙地示范区内未治理流动沙地、生态恢复年限分别为3年、5年、10年的高寒沙地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高寒流动沙地与草地土壤颗粒含量差异明显,随着治理时间的递增,流动沙地土壤黏粒、粉砂等细颗粒物质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逐渐演变为表层较下层细,可能是受植被恢复地表植被影响所致,通过10年的沙化治理,流动沙地的土壤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从本试验看出土过程在川西北高寒地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防大于治。因此,应继续加强对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荒漠化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