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2和2013年在中国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进行了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及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丙酮提取,乙酸乙酯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9.1和8.0~11.0 d;采用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酯胺悬浮剂(SC),分别按有效成分200和300 mg/L的剂量于幼果期开始施药,施药3~4次,施药间隔期为10~15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7和14 d采样测定,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分别为0.004~0.053和0.004~0.072 mg/kg。其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符合中国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0.05 mg/kg),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中国可将氟唑菌酰胺在芒果上的MRL值暂定为0.2 mg/kg。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的含量,以乙腈+水为流动相、C_(18)色谱柱、柱温35℃、进样体积为20μL、DAD检测器,在波长为230nm和275nm条件下,对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6~400mg/L范围内,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 7和0.999 9,相对标准偏差为0.38%和0.25%。在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9.7%和99.6%。  相似文献   

3.
新农药介绍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26(10):47-47
中文通用名称:吡唑醚菌酯 英文通用名称:pyraclostrobin 农药登记名称及商品名: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凯润)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悬浮剂中有效成分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含量的GC-FID分析方法。采用RTX-1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和FID检测器,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内标,对试样中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进行分离和检测。方法对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和0.999 9,标准偏差为0.11和0.05,相对标准偏差为0.45%和0.50%,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9.01%和99.89%。  相似文献   

5.
采用离体叶盘法测定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两个单剂及两药剂8个复配组合对葡萄霜霉的毒力。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对葡萄霜霉的EC50分别为0.655 4、1.582 1μg/m L,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1:1、1:2、1:3、1:4、1:5、1:6、1:7、1:8混配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1:5配比的SR值最大,为1.92。田间药效试验中,保护和治疗试验连续2次施药,分别使用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1 500倍液和1 000倍液的用量对葡萄霜霉的防效为87.15%和85.41%,均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用于小麦叶锈病防治的化学药剂,本研究选取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及二者不同比例复配组合,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单剂及其不同复配比例在作为保护剂使用时对小麦叶锈病的室内防治效果,并测定了室内筛选确定的最佳比例复配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及对小麦叶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室内防效试验显示: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及二者不同比例复配对小麦叶锈病病斑扩展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吡唑醚菌酯的抑制作用更强,其EC50值为0.01μg/mL。联合毒力评价表明:所有复配组合均表现出协同相加作用,吡唑醚菌酯·氟环唑质量比50∶133复配时增效系数(SR)最大,为1.50。室内及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在所设浓度梯度范围内,防效与浓度呈正相关;在有效成分120 g/hm2剂量下,26%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SC)的田间防效为85.12%,优于各自单剂处理。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所有处理均能保证不同品种小麦正常生长,未发生药害现象。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复配对小麦叶锈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为生产上防治小麦叶锈病和科学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德国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37号盛福大厦15层100026 010-65876608) PD20070124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翠贝/醚菌酯/50%/2007.05.18至2012.05.18/低毒黄瓜自粉病100-150克/公顷喷雾PD20070135醚菌酯原药//醚菌酯/94%/2007.05.29至2012.05.29/低毒德国德固赛公司(上海市淮海中路93号大上海时代广场2301室021-64374889) LS20071292 520克/升单氰胺水剂//单氰胺/520克/升/2007.05.09至2008.05.09/中等毒葡萄调节生长10-20倍液喷雾LS20071318 520克/升单氰胺母药//单氰胺/520克/升/2007.05.10至2008.05.10/中等毒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250mm×4.6mm(id)Agilent C_(18)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在250nm波长、柱温30℃和进样体积5μL条件下,对毒氟磷和吡唑醚菌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毒氟磷的紫外吸收标准曲线方程为v=6 166 587.557 1x+79 698.995 7、吡唑醚菌酯的紫外吸收标准曲线方程为v=2 476 571.638 9x+26 998.154 9:毒氟磷和吡唑醚菌酯标准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和0.999 9,有效成分的平均值为20.41%和5.34%,标准偏差为0.09和0.03,变异系数为0.46%和0.55%,平均回收率为99.91%和100.21%。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水为流动相,使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30nm及275nm波长下对240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乳油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 0和1.0000,标准偏差为0.04和0.08,变异系数为0.41%和0.60%,平均回收率为100.40%和101.23%。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籽粒DON毒素(包括DON、3-ADON和15-ADON)的控制效果,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禾谷镰刀菌野生型菌株PH-1的室内活性, 同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了这些药剂对DON毒素的抑制效果, 并开展了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12种原药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强弱依次为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菌酯>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井冈霉素A。氟环唑EC50和EC90离体胁迫均刺激DON毒素产生, 其他杀菌剂EC50和EC90胁迫均抑制DON毒素产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30%丙硫菌唑OD和20%叶菌唑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87.68%~94.77%; 430 g/L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45%咪鲜胺EW、25%氟环唑SC、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57.63%%~85.49%; 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嘧菌酯SC病指防效分别为72.18%和51.98%, DON防效分别为43.06%和-7.96%; 24%井冈霉素A AS病指防效和DON防效分别为42.37%和62.87%。药剂离体和田间控毒效果不完全一致, 赤霉病有效防控是DON防控的前提, 病害防效与DON防效不完全一致, 本研究为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2种杀虫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和4种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250 g/L吡唑醚菌酯EC、125 g/L氟环唑SE和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通过单独或组合在玉米心叶期(V12)一次性施药,并在药后7 d接种玉米弯孢菌,随后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施药成本、施药后的增产效益和玉米价格,采用贝叶斯推断统计方法计算净利润的概率。在盈利平衡点(纯利润为0),通过施药获得净利润的概率变幅在0.328~0.998之间;如果要获得1 500元/hm~2的净利润,各施药处理概率的变幅为0.024~0.993,其中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处理的盈利概率最高(0.986~0.993),其次18.7%丙环唑·嘧菌酯SE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处理的盈利概率也超过0.947。本研究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是防治当地玉米病虫害理想的杀虫剂杀菌剂施药组合。  相似文献   

12.
《农药登记公告》2011,(1):13-27
企业/登记证号/农药名称/总含量/剂型/有效成分及含量/有效期/毒性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上海市西藏中路18号港陆广场20层200001 021-23203000)PD20093402烯酰·吡唑酯/18.7%/水分散粒剂/吡唑醚菌酯6.7%、烯酰吗啉12%/2009.03.20至2014.03.20/低毒德国阿格福莱农林环境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80号1号楼1204室100101 010-65821632)PD20096813赤·吲乙·芸苔/0.136%/可湿性粉剂/赤霉酸0.135%、吲哚乙酸0.00052%、芸苔素内酯0.00031%/2009.09.21至2014.09.21/低毒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京广中心34层100020 010-65893000)PD365-2001吡虫啉/200克/升/可溶液剂/吡虫啉200克/升/2006.06.27至2011.06.27/低毒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0%甲基硫菌灵WP、80%代森锰锌WP、250g/L吡唑醚菌酯EC、10%苯醚甲环唑WG、250 g/L咪鲜胺EC、250 g/L嘧菌酯SC和250 g/L丙环唑EC 7种杀菌剂对樟树溃疡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有效成分浓度为0.80μg/m L时,供试药剂对樟树溃疡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50 g/L咪鲜胺EC的效果最好,抑制率达100%,显著高于其他药剂的效果。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59.64%、57.22%、46.40%、36.54%、19.27%和2.62%。  相似文献   

1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珍珠李叶枯病主要病原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作用,并进行田间施药防病试验,调查各药剂的实际防效。结果表明,氟硅唑·咪鲜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较高,EC50均低于0.03μg/mL;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325 g/L苯醚甲环唑·醚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的田间防病效果较好,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15.
探索乙嘧酚、醚菌酯、醚菌+啶酰菌、唑醚+氟酰胺、苯醚甲环唑+醚菌酯、粉唑醇6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草莓的安全性,为药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要求,进行了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病效果。试验的醚菌+啶酰菌、唑醚+氟酰胺、苯醚甲环唑+醚菌酯、醚菌酯4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优良,达85%左右;乙嘧酚和粉唑醇的防效次之,乙嘧酚中、高剂量防效高于粉唑醇,低剂量防效与粉唑醇相当。醚菌·啶酰菌、唑醚·氟酰胺、苯醚甲环唑+醚菌酯、醚菌酯这4种杀菌剂防效优良,建议在生产上推荐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6.
分别用25%丙环唑EC(敌力脱)、25%吡唑醚菌酯EC(凯润)、22.5%啶氧菌酯SC(阿砣)、42.4%唑醚·菌酰胺SC(健达)、35%氟菌·戊唑醇SC(露娜润)和42%肟菌·戊唑醇SC(拿敌稳)进行大田药剂防治香蕉黑条叶斑病试验。第3次施药后7d调查结果,25%丙环唑EC(敌力脱)1 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凯润)1 875倍液、22.5%啶氧菌酯SC(阿砣)1 000倍液、42.4%唑醚·菌酰胺SC(健达)3 000倍液、35%氟菌·戊唑醇SC(露娜润)1 000倍液和42%肟菌·戊唑醇SC(拿敌稳)2 000倍液与空白对照相比,防治香蕉黑条叶斑病效果分别为54.49%、63.43%、76.40%、81.14%、78.12%和74.88%;第3次施药后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34.54%、50.31%、68.49%、78.41%、72.62%和60.32%。在生产上可使用42.4%唑醚·菌酰胺SC(健达)3 000倍液、35%氟菌·戊唑醇SC(露娜润)和22.5%啶氧菌酯SC(阿砣)1 000倍液喷施叶片3次,间隔15 d喷施1次,对香蕉黑条叶斑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对辣椒炭疽病具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选用10种不同杀菌剂于2021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次药后7 d, 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的防效分别为85.1%、82.7%和81.9%;25%吡唑醚菌酯乳油、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三者的防效在75.8%~77.8%之间;8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和25%溴菌腈乳油等处理的防效在69.2%~74.6%之间;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相对较差。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及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可作为福建地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18.
火龙果溃疡病是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严重危害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离体枝条试验和大田试验评价了25% 吡唑醚菌酯·毒氟磷悬浮剂对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 吡唑醚菌酯·毒氟磷悬浮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毒力最高(EC50值为1.628 mg/L),其毒力略高于单剂25%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0. 01~2mg/kg添加水平范围时,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5. 0%~99. 6%、94. 3%~98. 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 5%~4. 2%、0. 8%~4. 6%,方法的定量限(LOQ)均为0. 01 mg/kg。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种同时分析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乙腈-水为流动相,使用ODS-C_(18)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在246nm波长下对试样中的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进行液相分离和定量分析。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和0.999 4;标准偏差为0.07%和0.04%;变异系数为0.35%和0.40%;回收率为99.4%和99.4%。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率高,可以满足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