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贵溪市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评价耕地综合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条件、空间形态、生态安全4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构建江西省贵溪市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综合指数模型在GIS平台上实现指标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并根据测得的耕地质量综合分值,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镇发展的要求划定贵溪市基本农田。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加权指数和模型计算得到的贵溪市耕地综合质量分值在[58.51,97.78],耕地质量加权平均综合指数为81.89,耕地综合质量整体较优。2)通过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和布局调整优化,贵溪市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45 413.25 hm2,基本农田综合质量分值较调整前增加了5.58。该研究可以为县域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天门市为例,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数据,借助GIS技术,综合选取耕地自然质量、区位、社会经济和生态四方面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架评价模型,以探讨耕地红线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天门市整体耕地条件优良,较少部分耕地条件较差无法纳入耕地红线布局范围。根据评价结果将耕地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其中将Ⅰ级、Ⅱ级区耕地划入耕地红线布局范围,共确定耕地区域128 330.62 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6.24%。研究认为该评价模型能有效量化各影响因素,引入景观指数对生态指标进行量化,弥补了以往研究对生态方面刻画的不足,评价结果为县域耕地红线布局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综合国土整治"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其本质就是可以有效提高耕地质量。从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3个方面构建了综合国土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将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模型,以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项目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的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整治后各村镇耕地自然质量分、经济质量分和生态质量分等3大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2)耕地经济质量分提高的数值及幅度都明显高于各自的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说明当前综合国土整治在改善耕地经济质量方面的效果最明显;(3)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质量总得分的提高幅度为33.25%,可见通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的耕地综合质量可以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耕地红线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科学合理的划定耕地红线仍是目前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该研究运用“耕地最低保有量”和“耕地压力指数”法,探讨区域耕地红线的划定方法并分析当前赤壁市各乡镇耕地红线状况.结果表明:2003 ~2012年赤壁市耕地面积总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和标准人均耕地面积均有降低趋势,粮食总产和单产在波动中有所增加,耕地压力指数先减后增.2010年后赤壁市耕地压力增大,主要原因是新增耕地利用效率较低.赤壁市各乡镇间耕地压力状况差异较大,耕地压力最小的柳山镇只有0.38,而压力最大的陆水湖办事处高达22.59.目前陆水湖办事处、蒲圻办事处、赵李桥镇和官塘驿林场已经越过区域内部的耕地红线,建立区际之间的占补平衡和实施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是减缓区域耕地压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耕地质量是农产品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耕地质量效果评价对各级政府的农业产业规划以及农民的耕种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聚类分析法得到耕地质量多因素指标评价体系中综合等别的客观划分,结合地学统计的方法,选用江苏省赣榆县为例,对耕地质量评价做了实证研究。得出赣榆现势耕地质量以东部、中部和南部等别较高,北部和西部等别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将本轮耕地质量等与2002年的农用地等别比较,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对赣榆县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其质量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将遥感技术引入到耕地质量评价中,可使耕地评价工作更加科学与客观。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遥感影像,并获取研究区域内100个样本点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通过对研究区域内耕地养分质量和耕地生产力质量进行评价,构建耕地综合遥感监测评价模型,实现耕地质量综合评价。运用该模型对衡水市安平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的耕地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平县一等和二等耕地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的西南部、东北部和北部地区;三等和四等耕地数量较多,分布相对广泛,这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较差,中低产田仍然存在,在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中存在一定面积的盐碱地。根据评价结果及研究区域的土壤特点,提出了完善灌溉系统建设、加强土壤培肥措施实施的建议,以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10.
节约和集约使用耕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了解耕地变化的趋势特点,从而更好地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护及持续利用.通过从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选取原则等方面的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农四师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7两年的集约利用程度较高,1998、2002~2005年五年的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弱,1999~2001年三年的集约利用程度最低.其变化除了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外,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耕地质量与区位规则组合加权决策基本农田模型研究——以都江堰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本农田在实际划定过程中存在主观随意性太强,过多的迎合经济发展,忽视耕地的质量要求的问题,本次研究从耕地质量入手,考虑耕地肥力、连片性等,并结合耕地区位条件,确定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建立基本农田划定的辅助决策模型,为科学合理高效地划定基本农田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以平坝、丘陵、山地等地貌,区域内耕地质量和区位条件差异明显的都江堰市为例,对基本农田划定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规划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14.
《江西农业学报》2022,(4)
以耕地资源优渥的岳阳市君山区为研究对象,在ArcGis与Geoda软件的支持下,采用面积加权求和法、耕地集中度指数法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君山区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异质性规律,并提出了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结果表明:(1)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别与国家经济等别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规律,国家利用等别大致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此外各镇耕地分布相对分散。(2)君山区耕地质量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表现为国家经济等指数>国家自然等指数>国家利用等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大部分行政村表现为非显著性,正相关HH与LL型耕地多以组团形式分布,负相关HL和LH型耕地主要呈零星分布。(3)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与君山区实际情况,将耕地划分为4类保护分区,并提出相应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君山区耕地质量状况,为研究区耕地质量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研究区的土壤微量元素铜、锌、铁、锰的有效态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选择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采用Geostatistics Analyst地统计分析模块中的Kriging插值方法,对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态锌平均含量0.50 mg/kg,在甘肃省养分分级标准中占Ⅳ级;有效锰含量平均11.01 mg/kg,有效铜含量1.01 mg/kg、有效铁14.60 mg/kg,在甘肃省养分分级标准中均占Ⅱ级。有效铁是黄羊区最高,张义区最低;有效锰丰乐区最高,清源区最低;有效铜黄羊区最高,张义区最低;有效锌永昌区最高,张义区最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延吉市农田土壤肥力状况,为延吉市农田土壤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82个农田土壤样品,其中玉米农田57个,水稻农田25个,对其进行土壤肥力相关的化学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的农田土壤肥力进行分级研究,并给予综合评价。[结果]延吉市农田土壤肥力指标可归为4个主要成分的82个评价因子,通过聚类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玉米样点IFI值的得分在-1.643 21.732 0,水稻样点IFI值的得分在-1.673 11.712 9。[结论]该方法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田区土壤的肥力标准概况以及能对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及丰缺度作出相对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界定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思路。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以农用地分等单元为评价单元,首先根据耕地生产能力的形成机理,在农用地分等确定的耕地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利用PI模型计算土壤修正系数,测算出扶风县2005年耕地的自然生产能力为98.7万t。在此基础上,选取种子投入、化肥投入、农药投入、机耕投入、灌溉投入和劳动力投入6项人为投入要素,利用Cobb-Douglas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扶风县耕地利用生产能力为51.8万t。根据扶风县2000~2005年农村社会经济调查资料,测算出扶风县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为39.4万t。以实际生产能力为本底,分别以利用生产能力和自然生产能力为预期,测算出扶风县耕地生产能力的现实潜力和理论潜力分别为12.4万和59.3万t。 相似文献
18.
作为农民生活品质重要标志之一的农村人居环境,其质量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居住环境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安溪县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梯度的感德镇槐植、大格和炉地三个村庄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鉴满意度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村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认为: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不高;不同发展状况的村庄满意程度不同;村民满意度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完备度上,还反映在后续修缮维护方面;人居环境满意程度与乡村环境不一定正相关。最后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实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