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褐纹病(Ascochyta,sp)是近几年来在大连地区花生上流行的一种新病害。一般年份花生减产10—20%,严重年份减产40%以上。其为害程度已远远超过了花生褐斑病(Cercospora arachidcola)和花生黑斑(Cercospora personata),成为花生叶部的重要病害,也是花生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为了弄清此病发生分布的情况,于1982—1983年曾先  相似文献   

2.
大连地区近年来花生栽培面积约50余万亩,是我区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但由于受多种花生叶部病害的为害,经常引起早期落叶,造成早衰,因而降低了花生的产量及品质。据估计每年因花生叶部病害而减产约为20—40%,成为花生栽培上的严重问题。为此我们于81—82年开展了调查和试验工作,并将结果整理如下,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3.
有色二孢属菌颈腐病(有色二孢属菌病,颈腐),在美国南部花生产区间隔性的严重发生。据报导南非、澳大利亚、委内瑞拉、以色列都有此病发生。这种致病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腐生或寄生在多种作物上。D·gossypina能使花生种子产生病害(种仁内部病变),亦可侵染柑桔、甘薯、桃、紫苜蓿、茶。 Garren与Wilson在未鉴定病原前定的普通名称叫“颈腐”(Collar rot)。他们认为是一种真菌所致的病害。他们认为冠腐病不是美国花生的主要病害,颈腐病在前几年已有发生。1965年美国花生因颈腐病和冠腐病减产1%。报导说,严重的地方减产25—50%  相似文献   

4.
云南花生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庆滢  杨丽英 《花生学报》2003,32(Z1):415-417
对云南省花生的叶斑病病原菌作了分离和鉴定,于花生成熟期从病株的叶部取样分离出花生叶斑病病菌株10个,经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表明4个菌株是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3个菌株是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Berk & Curt)V.Arx,回接试验结果表明云南花生叶斑病病原菌为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 和 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Berk & Curt) V. Arx.  相似文献   

5.
花生缺铁性黄叶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花生缺铁性黄叶病,是因降雨或灌溉引起的生理性缺铁性病害,由于土壤、种植方式等方面原因,已成为影响冠县花生单产最大的因素之一,发病面积占全县花生总面积的56%~75%,一般减产15%~30%,严重地块达50%~70%,甚至绝产.通过调整种植模式,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预防和防治措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花生抗锈病和叶斑病间的相关分析姜慧芳,段乃雄,胡端红(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2)花生锈病和叶斑病是危害花生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单独发病时,可引起荚果减产25%~50%,若两种病害同时发生时,可引起荚果减产70%或更为严重。这两种病害的...  相似文献   

7.
花生条纹病毒在我国曾报导为花生轻斑驳病毒。该病毒引起的花生病害广泛流行于北方花生产区。病害发生早,发病率高,早期感染可造成花生减产20%左右。带毒花生种子是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间,病害被蚜虫传播和扩散。为此,我们于1990和1991两年对地膜覆盖驱蚜防病和增产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试验设计及方法 1、试验处理:(1)银灰膜(超薄膜)、(2)透明膜(超薄膜)、(3)不覆膜(CK)。 2、试验方法:1990、1991两年试验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花生网斑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西省花生网斑病是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Pauer & Boerema)所致病害。在自然寄主上,该病菌的分生孢子以双胞为主(96.6%),少数三胞(1.9%)、单胞(1%)和四胞(0.5%)。在人工培养基上,单胞分离的单、双胞菌系,其所产生的分生胞子均以单胞为主,极少数是双胞。诱发产孢以使用燕麦琼脂培养基,辅以近紫外光照射效果最佳,人工接种,单孢菌系都产生同样的网斑症状而且产生的分生孢子以双胞为主。电镜观察表明其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体式,分生孢子是次生分隔。  相似文献   

9.
花生疮痂病是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害流行年份一般病田减产10%~30%,严重田块损失可达50%以上.近年来在国内逐年扩大蔓延,威胁着花生生产.本文从该病的分布、危害、病害症状、病原菌及其生物特性、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对其国内外研究展开论述,提出该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综述半干旱所花生抗性育种的成就,兼及其它研究单位的某些进展,并就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作了讨论。 叶部真菌病:晚斑、早斑、锈病是分布最广、经济上最重要的花生叶部病害。通常在花生种植地区均有发生,但其感病率及严重度因地点、季节而异。任何一种发病即可造成大幅度减产,併发则损失更为惨重。在印度,如锈病与晚斑同期发病,可致减产70%。此外,这些病害还能影响籽仁品质、粒级和茎蔓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大麦条纹病是由病原真菌(Drechslera graminea (Rab) Shoem)引致的一种种传病害,其有性世代为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 graminea Ito & Kurib).大麦(Hordeum vulgare L.)出苗前,颖壳和种皮内的菌丝体生长荫发侵染大麦幼苗.病害的症状为叶片呈条纹状坏死或纵裂,感病植株很少或根  相似文献   

12.
花生锈病是我国花生生产上发生较严重的一种流行性病害,以南方为主,逐年向北方蔓延,南方尤以广东、广西、福建花生产区发病严重,中部的湖北安徽等省,北方的河南、山东等产区都有锈病发生。轻病年减产15%左右,大流行年产量损失少达25%,高达50%以上,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较严重的,有碍于花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花生叶斑病包括黑斑[Cercosporapersonata(Berk et curt)Ell]和褐斑(C.arachidicola Hori),此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生,引致植株严重落叶,一般产量损失10—20%,严重的在20%以上。由于叶斑病在通常情况下,为害时间长达三个月,过去又缺乏效果好,残效期长,成本低的药剂品种,药剂防治效果不明显。1985—1986年开展了药剂防治叶斑病的小区及大面积试验,比较数种药剂防治叶斑病的效果及使用技术。其中以新农药“丰米”防病增  相似文献   

14.
1989/90年度世界花生总产量为2187万吨(生果计,下同),比上一年度的2305万吨减产5%,造成世界花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第一大花生生产国印度,尽管面积有所扩大,但由于花生生长季节期间雨水严重不足和收获时多雨,致使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及产品质量都有所下降,全国冬夏两季花生总产量比创纪录的1988/89年度减产4%以上。我国也因花生主产区发生严重干旱,减产幅度达  相似文献   

15.
花生锈病遗传的双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花生锈病(Puccinia arachidis Speg。)近年来是我国花生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广东普遍发生,尤其在湛江等地区较为严重,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损失达50%以上,对广东花生生产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试图从杂交育种入手解决这个问题。亲本采用高产的珍珠豆型(Spanish type)和抗锈的多粒型(Valencia type),希望从杂交后代中选出高产、抗锈品种。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锈病遗传的双列分析,探求该病的遗传、变异规律,以指导花生抗锈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6.
花生炭腐病     
这种真菌能使花生产生枯萎、根腐、茎腐(干腐、炭腐、灰茎腐),也可使花生叶片产生叶斑,还能使荚壳与种仁产生腐烂(黑荚),当病菌生长在种仁的子叶上时还能产生隐藏的腐烂。炭腐菌(M.phaseoli)已在世界各地多种寄主和土壤中发现,能为害蚕豆、向日葵、甘薯、甜瓜、番茄、玉米、高粱及许多杂草。现在研究范围已类似甘薯黑斑病。病菌对花生成株影响很小,有些地区荚果在土壤里开始成熟时受害较重。Bouriquet与Jaubert报导在Senegal地区花生种子因受该病为害减产34%。现已报导的有冈比亚、阿根廷、委内瑞拉、印度、以色列和美国花生上发现炭腐病。  相似文献   

17.
花生叶斑病的生物防治 由叶片、土壤及其它生境得到了不同种的非致病菌。鉴定了这些非病原菌分离物对引起诸如花生叶斑病病原菌C.arachidicola和C.personatum的拮抗活性。筛选并确认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Pseudomonas cepacia对控制叶片致病菌有应用潜力。在实验室测定中,它们完全控制了病原真菌,在小面积田间试验中,防病效果达70%。对花生叶片每隔14  相似文献   

18.
花生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侵染性病害,该病在国外已有很多研究报导。近几年,花生花叶病在我国花生主要产区的辽宁、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均有大面积发生,其中尤以辽宁省的旅大地区发病较为严重。据调查,发病率低者20%左右,高者80—90%,重者可达100%,发病面积逐年在扩大。一般可导致花生减产20%左右。因此,花生花叶病已成为当前生产急需解决的课题。目前对此病害存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病毒病害;另一种认为是生理病毒。为了弄清花生花叶病的发病原因,我们从1975年以来,对该病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工作,本文主要报导我们1975—1977年对本病害的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在花生秆汁培养基上的产孢量优于前人推荐的3种培养基。培养过程中,不同光照处理对病菌产孢不敏感;不同温度处理产孢量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我省花生连作面积较大,据调查,全省每年有三年以上连作田200多万亩,个别重点产区县(市)连作田占花生播种面积的40%以上。连作造成花生严重减产,连作一年,减产10%以上,连续三年连作,减产30%以上。为此,解决花生连作障碍,成为当前花生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得知,花生叶斑病和线虫病是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叶斑病初侵染病原菌主要分布于地表,线虫主要分布于地下20~30cm土层内,据此.我们研制了“土层翻转改良耕地法”,并对其解除花生连作障碍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