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黄瓜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感黑斑病自交系L63和抗黑斑病自交系L9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C1S、BC1R、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黑斑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抗黑斑病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C1S、BC1R、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3%、60.23%、75.18%,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说明控制黄瓜黑斑病的抗性为主基因遗传,并且遗传稳定,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大于24.82%、小于39.77%,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甜瓜果实长度直接决定着果实的形状,是重要的外观性状,但其遗传规律尚不明确.为了探明甜瓜果实长度的遗传方式,以甜瓜长果种质(果形指数为12.0)、圆果种质(果形指数为1.0)构建六世代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春秋两季甜瓜果实长度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甜瓜果实长度呈现典型的数量遗传,偏向圆果亲本遗传,受2对...  相似文献   

3.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兵强  王兰兰  陈灵芝  张茹 《园艺学报》2013,40(11):2263-2268
 以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8A 及其恢复系F19 为原始材料,利用主基因 + 多基因联合分析方 法对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受两对加性— 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第1 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别为0.9314 和 1.1549,均使恢复性增加。第2 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别为–0.5276 和–0.1930,均使恢复性 降低。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别为–2.4038 和0.1036。主基因的遗传率高达97.57%,表现出很 高的遗传力,说明在早期世代就可对恢复性进行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4.
以大白菜抗TuMV品种BP8407的高代自交系和感TuMV品种极早春的高代自交系,抗TuMV品种二青的高代自交系和感TuMV品种春大将的高代自交系配制两个F2群体。以F2群体人工摩擦接种TuMV-C4后的ELISA鉴定的P/N值为抗性鉴定指标,应用P1、P2、F1、F2 4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分析了大白菜TuMV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白菜TuMV的抗性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遗传模型分别为E-1、E-0,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6.51%、77.64%。因此,大白菜对TuMV-C4抗性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式,抗性遗传以主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5.
选用2个叶面积大的黄瓜品种(D9320、D2005)和2个叶面积小的黄瓜品种(D0455、D0401)配制杂交组合,筛选叶面积差异较大的亲本组合D0401×D9320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加性-显性(AD)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瓜叶面积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存在一定的加性效应,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较高。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法对黄瓜叶面积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CSWACC03、CSWCT05BZ和CSCTTT15a位于同一个连锁群上,连锁群总长度为68.3 cM;检测出1个与黄瓜叶面积有关的QTL,与最近标记的距离为3.6 cM,且变异贡献率为8.65 %。  相似文献   

6.
黄瓜叶面积测量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方格纸法、等腰三角形法及数码相机拍照法测定黄瓜叶面积.结果表明,采用这3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耗时、信息量、先进性等因素,数码相机拍照法为最优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瓜叶面积测量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方格纸法、等腰三角形法及数码相机拍照法测定黄瓜叶面积。结果表明,采用这3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耗时、信息量、先进性等因素,数码相机拍照法为最优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花菜花球‘荚叶’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青花菜86101 ×90196组合获得的DH群体和配制的6个联合世代( P1、P2、F1、B1、B2和F2 ) 群体为试材,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花球‘荚叶’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DH群体分析结果表明, 花球荚叶性状的遗传受到2对连锁并具有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主基因+多基因( E-220模型) 的控制; 经6个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 花球荚叶性状的遗传受到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E模型) 的控制, DH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0.80% , B1、B2和F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59%、57.70%和87.07%。上述结果表明: 青花菜花球荚叶性状的遗传受到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控制, 主基因遗传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黄瓜的基因和连锁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30年代起,在黄瓜中已鉴定了大量的基因。1978年CGC(瓜类遗传合作组织)的成立促进了瓜类遗传研究资料的交流和汇集。本文采用CGC(1982)修定的基因命名法则,汇总了已见报道的全部黄瓜基因及可能的连锁组,并探讨了该基因组对其表现型的影响。 一、基因突变体 幼苗突变体:迄今已鉴定出5个非致死颜色突变体: V, vvi, yc-l, yc-2, yp; 4个致死颜色突变体: cd, gc, Is, pl; 6个影响幼苗同一性的突变体: bi, bl, dl, lh, rc,sc。 茎突变体:已鉴定有7个基因影响茎的长度:bu, cp, de, dw, T, In-de, ro。基因 fa只影响茎的外形。 叶突变体: 8个…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感黑斑病自交系L63和抗黑斑病自交系L9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C15、BC1R、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黑斑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抗黑斑病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控制;BC15、BC1R、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3%、60.23%、75.18%,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说明控制黄瓜黑斑病的抗性为主基因遗传,并且遗传稳定,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大于24.82%、小于39.77%,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凤真 《北方园艺》2011,(5):159-162
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实整齐度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实整齐度性状遗传均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西葫芦果实整齐度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唐慧珣  司龙亭 《园艺学报》2013,40(3):549-553
 采用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参考性状,对黄瓜种子休眠性进行遗传分析。运用植物数量 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2 个稳定的黄瓜高代自交系M6(P1)与M87 (P2)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 和F2 共6 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瓜 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1 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在B1、B2 和 F2 这3 个家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75%、44.60%、64.2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3.89%、13.20% 和3.38%。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50.36%、42.20%、32.33%。黄瓜种子休眠的遗传体系中主 基因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方差占有较大比例,不适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茎/叶性状不同的3个茎瘤芥自交系为亲本配制了2个杂交组合,对其P1、P2、F1、F2 群体茎/叶性状的遗传体系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茎/叶性状遗传体系均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D-0)构成;F2 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60.17%~68.74%,多基因遗传率为6.83%~10.23%;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负向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大果刺黄瓜自交系CNS5和小果刺黄瓜自交系RNS4为亲本,构建P_1、F_1、P_2、B_1、B_2和F_26世代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连续两季的黄瓜果刺大小的表型值(基座直径)进行遗传分析,以探究黄瓜果刺大小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黄瓜果刺大小的遗传符合C-0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均为正向,基因上位性效应累计为正向。2016~2017年连续两季F_2群体中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79.21%和71.25%,相对较高,环境效应分别为20.79%和28.75%,影响较小。在基因定位策略上,选择高代回交群体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5.
切花小菊分枝性状杂种优势表现与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切花小菊的分枝是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用不同分枝特性的切花小菊品种‘QX-145’(作 母本)和‘南农银山’(作父本)杂交获得F1 群体,对F1 杂种的一级分枝数、分枝高度、一级分枝长度 和分枝角度等4 个分枝性状在2011 和2012 两个年度的表型数据进行记载,运用单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 个分枝性状在F1 群体中广泛分离,变异系 数为14.60% ~ 38.89%;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普遍存在,除一级分枝长度外,其他3 个性状的中亲优 势值均达极显著水平,中亲优势率分别为–21.46%、–46.96%和–8.85%。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切花小菊 一级分枝长度、分枝角度符合A-0 模型,无主基因控制;一级分枝数和分枝高度符合A-4 模型,主基因 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45%和53.92%。  相似文献   

16.
西葫芦株型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株型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西葫芦株高与叶片数性状遗传均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的株高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而叶片数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表明西葫芦株型育种宜早代选择;对西葫芦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可选择株型紧凑的亲本材料,通过杂交、回交转移主基因,选育株型紧凑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托桂型菊花花器性状杂种优势与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托桂型菊花品种‘QX-053’为母本,非托桂型菊花品种‘南农惊艳’为父本配制组合,调查F1代10个花器性状在2012和2013年的表型,运用单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花器性状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0个花器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除花径、舌状花数、舌状花长和管状花宽外,心花直径、舌状花宽、管状花数、管状花长、最深齿裂长和花柱长等6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值均达极显著水平。10个花器性状中,花径、心花直径、舌状花长、舌状花宽、管状花数、管状花长和花柱长均符合A-0模型,即无主基因控制,可能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多基因控制;而舌状花数、管状花宽、最深齿裂长符合B-1模型,即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的两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3.85%、42.86%和5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