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我市在进行较大面积超高茬抛栽稻示范种植的基础上,进行超高茬不同抛期试验研究,旨在完善其配套栽培技术,从而为大面积种植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
超高茬抛栽稻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实施该技术,可实行麦草全量还田,培肥地力,同时,因避免了大面积生产中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现象,还起到保护环境的良好效果.在试验示范过程中,不同留茬高度对抛栽质量、群体发展以及最终产量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为此,2004年特进行本试验,为进一步推广该技术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超高茬塑盘抛栽稻的最佳密度,2005年我们在东兴镇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连续3年的探索研究,超高茬抛栽稻配套栽培技术已不断完善,为探索超高茬塑盘抛栽稻最佳施肥用量,2004年笔者在东兴镇进行了本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超高茬塑盘抛栽氮肥最佳运筹配比,2004年在东兴镇进行了同一施肥量前后期不同比例的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超高茬全量麦草免耕水稻塑盘抛栽,就是在麦子留高茬(30cm左右)收割后,把多余草秸塞入原麦田沟系内,让其全部秸秆自然还田,然后将秧苗均匀抛入大田中.我市已连续3年对这一稻作方式进行试验示范.本文将综合3年试验资料,结合示范方实践,对其生产优势、生育特点及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等进行探讨,为该项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袁传宗  杜家清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97-97,238
基于广德县油菜茬免耕抛栽稻生产过程中,对易发生除草灭茬、立苗缓慢、施用有机肥、根倒伏、早衰脱力等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3年晚造进行的免耕稻不同叶龄抛栽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3.5~4.5叶龄时进行抛栽,秧苗立苗回青快,能明显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效蘖多,成穗率高.保持良好的经济性状,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油茬稻免耕抛栽技术的优势,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促进这一耕作新模式快速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0.
11.
以盐粳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超高茬麦套稻不同共生期对小麦后期生长以及水稻茎蘖动态、产量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稻区应根据区域温光资源的特点,确定合理的麦稻共生期,保证水稻在最佳温光条件下抽穗扬花、灌浆结实,以有效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在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旋耕抛栽稻与常规耕翻抛栽稻相比,前期表现缓苗期延长,分蘖发根期推迟。后期表现生长旺盛,叶面积大,光合产物积累多、运输快,具有穗数略减、增粒、增重而增产的特点。比留茬30 cm免耕抛栽稻前期发苗早、死苗率低、僵苗少,中期高峰苗出现时间早而多,成熟时有效穗数略减,但每穗粒数多,粒重高,产量增。比留茬15 cm免耕抛栽稻的分蘖、发根、长叶等生育进程慢,产量相近。单位面积纯收入排序为:旋耕抛栽稻>留高茬免耕抛栽稻>不还草旋耕抛栽稻,留茬15~20 cm免耕抛栽稻>留茬30 cm免耕抛栽稻。全量还草旋耕抛栽技术具有生态环保、培肥土壤、减轻病虫草害、省工节本、操作简便、增产增效等多方面优点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超高茬旱直播稻施肥规律,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特进行了超高茬旱直播稻不同施肥量试验。  相似文献   

14.
新型稻作技术超高茬麦套稻是目前稻作栽培技术中最省力、最简便的栽培技术.超高茬麦套稻就是麦子还未收割前,将药水处理过的稻种套播在麦田里,与麦子形成一定的共生期,麦子在机收时留高茬20~30cm,自然竖立在田间,稻田上水后任其自然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试验,表明稻草还田使用克无综、农民乐、草甘磷三种除草剂灭茬除草进行免耕抛秧,省工省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其选择和用量可视稻田中杂草的种类、多少等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相似文献   

17.
超高茬麦套稻是指在麦子尚未成熟时将稻种套播在麦田里,与麦子形成一定的共生期,割麦时留高茬自然还田.为探索并完善超高茬麦套稻的高效优质栽培技术,加快该技术在苏州地区的推广,我们于2000和2001年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点,二因裂区设计,研究了免耕抛栽稻高产群体起点及其肥料运筹。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点,二因裂区设计,研究了免耕抛栽稻高产群体起点及其肥料运筹.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