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休眠与解除休眠的玉米种子对田间种植鉴定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志杰  李滨  张维兴 《种子》2002,(5):66-66
新收后的玉米种子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休眠性,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与解除休眠的种子对田间种植鉴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指出,进行田间种植鉴定必须使用真正成熟的种子。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遗传模型预测的方法,探究玉米轴部性状的遗传机理,以期为育种家指明育种方向,提高育种效率。以FBHJ和MBUB两亲本组配的含390个家系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分离分析软件包中的F2单世代分析方法,对其穗轴长、粒长、穗轴粗、粒宽、穗轴重、百粒重、粒厚等7个轴部相关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穗轴粗、粒长、粒宽3个性状最适遗传模型为A-0,即无主基因遗传;穗轴重和粒厚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性,符合B-1模型;穗轴长和百粒重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最适模型分别为A-1、A-3,各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介于28.37%~59.11%,其中百粒重性状的遗传率最大。各性状均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Y)对其他农艺性状的回归方程为Y=-57.126+0.176X1+3.069X2+2.890X3+5.108X4,拟合度为0.723。通径分析中粒宽的间接作用和粒长的直接作用表现最大。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轴部性状的遗...  相似文献   

3.
茄子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侵染引起的一种主要土传病害,可使茄子植株萎蔫死亡、大量减产,严重制约着中国茄子的生产。为探明茄子抗青枯病的遗传规律,本研究以茄子高感病自交系“Rf”为母本,高抗病自交系“BC01”为父本,构建F1、F2、BC1P1、BC1P2世代遗传群体,采用伤根灌根接种法进行抗病性表型鉴定,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抗病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代各病级株数呈现多峰、偏态分布;茄子青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符合2MG-EAD模型,由2对主基因控制,感病为显性;主基因在F2、BC1P1、BC1P2世代的遗传率分别为89.84%、43.19%、87.41%。研究结果为定位茄子抗青枯病主效基因,开发相关分子标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爆裂玉米百粒重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爆裂玉米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P2、F1、B1:2、B2:2和F2:3 6个世代百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百粒重性状的遗传适合D-2模型,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爆裂玉米的百粒重是由1对独立主基因控制的加性遗传,主基因的...  相似文献   

5.
果皮着色深度是紫茄品种重要的商品性状.本试验选取果皮着色深度差异明显的高代自交系EP26和EP28为材料,构建6个世代群体P1、P2、F1、F2、B1、B2,采用主+多基因混合模型遗传分析方法开展多世代联合分析,从而探明紫茄果皮着色深度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紫茄果皮着色深度的遗传表现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  相似文献   

6.
油菜半矮杆新品系10D130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株型改良是油菜高产、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之一。矮杆及半矮杆株型有利于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和经济系数、减少收获难度。10D130是一个半矮杆新品系, 用10D130和常规优良品种中双11杂交, 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P1、F1、P2、B1、B2和F2), 以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组合株高及其关联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10D130×中双11组合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的遗传均受到1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0模型)。其中, 株高性状加性效应值为–8.58, 显性效应值为7.44, 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中分别为23.52%、0.91%和17.81%;一次有效分枝起始部位的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2.11, 显性效应值为3.13, 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中分别为49.95%、40.85%和61.15%;主花序长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21, 显性效应值为1.6, 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中分别为0.68%、47.94%和40.07%。一次有效分枝间距的最适宜遗传模型为E-1模型(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其中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0.55、显性效应值为–1.66, 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0.74、显性效应值为–1.29, 均表现超显性遗传, 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三个分离世代群体中分别为10.99%、38.65%和44.10%。一次有效分枝部位高度、主花序长、有效分枝节间距和有效分枝数与株高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果实形状是园艺作物商品性的主要指标之一。明确茄子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可为开发相关分子标记以及选育消费者喜欢的果形新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卵圆茄BC01和长条茄Rf为亲本,构建P1、P2、F1、F2世代遗传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果实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茄子果实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F2代的果实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均呈双峰偏态分布。果实纵径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主基因起增效作用,在F2代的遗传率为73.41%;果实横径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起减效作用,在F2代的遗传率为90.99%;果形指数由1对加性主基因控制,在F2代的遗传率为81.46%。  相似文献   

8.
果实形状是评价冬瓜外观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开展冬瓜果实形状遗传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为冬瓜优质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圆球形冬瓜YO-16和圆柱形冬瓜KX-8为亲本,构建4个世代(P1, P2, F1,F2)遗传群体,并结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冬瓜果实的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果形指数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间呈极显著相关性,其中果形指数与果实纵径的相关性最大。果实纵径的最适合遗传模型是MX2-AD-AD,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008 5%和4.796 8%;果实横径和果形指数的最适合遗传模型都是MX2-ADI-AD,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623 7%和89.403 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765 9%和1.020 3%。上述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均远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因此,在冬瓜优质育种过程中要重视利用主基因,应在早期世代对果形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按照増广NCII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以4个目前市场上主推品种的父本系作测交系,对6份自选系的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共配制24个杂交组合。分析了6份玉米自交系在产量、果穗、植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与产量间的关系及各个组合产量的平均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L2170、L2188能降低穗位高,提高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直径,可用作矮秆抗倒育种材料;自交系L2177和L2188表现增产,增加穗行数和行粒数,而L2170、L2178、L2210表现相反。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L2177、L2178、L2188增大穗长、提高穗行数和行粒数,而L2210表现相反;自交系L2188、L2202表现增产,且L2202表现减少秃尖,提高容重。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总配合力与小区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产量平均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L2177的杂种优势最强,平均杂种优势值为7.93;其次为自交系L2188,平均杂种优势值为6,筛选出L2188×甸49(29.33)、L2202×吉D43076(21.89)、L2202×甸49(19.08)、L2177×甸49(13.11)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瓠瓜果形的遗传规律,本研究以瓠瓜梨形果自交系(H07)为母本,扁圆形果自交系(H14A)为父本,构建六世代(P1, P2, F1, F2, BC1P1, BC1P2)群体,对瓠瓜果实横径、纵径及果形数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瓠瓜的果实纵径与果形指数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三个性状均呈偏态向右分布;果实纵径和果形指数最适遗传模型为MX2-ADI-AD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360 3%和85.775 6%;果实横径最适遗传模型为MX2-ADI-AD,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51.0076%。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瓠瓜果形遗传机制及定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QTL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用两个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的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组配的F2群体共331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37个SSR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 076.7 cM,平均图距15.2 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种子休眠性数据进行分析,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玉米第1、3、5和10染色体上。7个QTL的贡献率在2.45%~26.  相似文献   

12.
普通玉米子粒性状四类效应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倍体胚和三倍体胚乳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以5个玉米自交系及其间配制的F1,F2,BC1,BC2为材料,研究了5个玉米种子性状的胚直接效应、胚乳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除粒宽外,各性状的遗传同时由质效应和胚、胚乳、母体基因效应所控制,丰粒重主要受胚乳和母体效应的影响,粒长的遗传以母体效应为主,粒宽和粒厚以胚乳效应为主。各部位子粒百粒重的胚乳直接加性效应与母体加性效应的协方差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余性状的胚、胚乳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间的协方差均不显著,通过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可对这些性状进行有效的选择。在提高丰粒重的玉米育种中,以任一部位子粒百粒重作为选择标准可起到相同的选择效果,直接选择粒宽的分离类型有利于获得大粒的遗传材料。S22是改良百粒重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13.
种子处理对玉米幼苗抗低温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欧阳西荣  林彰文 《种子》2004,23(6):26-29
在10℃的冷环境中,6-BA处理的玉米种子的幼苗S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都较高,而MDA含量较低.PEG处理的玉米种子的幼苗SOD酶活性和MDA含量较低,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对照略高.人工老化2d的种子幼苗叶片中SOD酶活性较对照下降明显,但其MDA含量高,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低,且变化幅度大.种子老化降低了玉米幼苗对低温的抵抗力,而能改善种子活力的各种处理均可提高其幼苗对低温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4.
玉米农艺性状是影响植株个体发育状况及群体生产效能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甜玉米T8(♀)和T33(♂)为亲本,组配杂交组合,F2代乳熟期调查各单株主要农艺性状,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茎粗的最佳遗传模型符合A-3模型,即2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穗位高的最适遗传模型为B-6,即...  相似文献   

15.
以PH12TB×通D1279、PHB1M×通D1279、通A6×通D1279、826F×通D1279 4份杂交材料诱导单倍体自然加倍自交结实的DH系第一代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出苗时间进行连续52d的调查,应用主基因+多基因DH群体遗传模型及混合分布方法,对种子休眠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都能够出苗的这一区段,种子休眠性强弱是由4对主基因决定,具有加性和上位性效应,主基因遗传力为99.12%~99.50%。  相似文献   

16.
对33个不同来源的玉米基因型磷效率的遗传多样性进行AFLP分析,同时与表型性状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因型间磷效率的遗传距离小,在0.0215-0.1305之间,平均为0.07437;33个基因型的磷效率遗传相似系数按类平均法可聚为4类。33个玉米基因型中的26个基因型(79%)AFLP的分类结果与玉米基因型磷效率的表型性状的分类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花期性状是玉米的重要性状,与熟期、散粉结实率和产量关系密切,对玉米品种选育至关重要。为探究玉米花期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248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玉米自交系作为关联群体,通过2017年和2018年在河北保定和辛集的田间试验调查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和散粉吐丝间隔期4个花期相关性状,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83057个SNP标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4个花期相关性状的基因型、年份、地点、基因型与地点的互作、基因型与年份的互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的遗传率分别为71.77%、71.27%、73.93%,并且两两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散粉吐丝间隔期遗传率为62.50%,仅与吐丝期呈极显著正相关;4个花期性状共检测到18个SNPs-性状关联(共涉及16个SNP位点),单个位点的表型贡献率范围为5.46%~28.36%,仅1个位点在不同性状中检测到;筛选到81个候选基因,其中36个在GO分析中具有功能注释。潜在候选基因GRMZM5G877647编码early flowering 4蛋白,参与光周期的调节;GRMZM2G173630编码类赤霉素受体蛋白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GRMZM2G001139、GRMZM2G375707编码与花器官建成的MADS转录因子。这些潜在候选基因为解析玉米花期性状遗传基础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玉米淀粉含量的杂种优势与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10个玉米自交系及按10×10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90个F2杂交组合在两个地点的试验资料,研究玉米淀粉含量的杂种优势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淀粉含量表现正向的平均杂种优势,但变异幅度较小,最大值在10%左右,并在组合间、地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淀粉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不存在上位性效应。基因显性效应的作用远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个相关群体的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雄穗相关性状对玉米生产至关重要。为了解析玉米雄穗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利用以黄早四为共同亲本组配的11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玉米雄穗一级分枝数、雄穗主轴长和雄穗干重3个性状进行QTL分析。经过对11个群体及亲本两年三点的田间鉴定,单环境和联合环境下的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和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15个在多环境下稳定表达(5个环境以上)的“环境钝感”主效QTL,其中,在染色体bin3.04区域,齐319群体和旅28群体中都定位到1个主效雄穗一级分枝数相关QTL,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7.4%和14.4%,并且2个群体的QTL标记区间高度重叠,在IBM2008 Neighbors图谱上的重叠区间为226.0~230.1。对比不同群体结果发现,在2个群体以上都能检测到的一致性区间21个,其中在第2、第3、第6、第8染色体上的5个一致性区间在3个群体中可稳定表达。这些多环境和多个遗传背景下稳定表达的位点可作为玉米雄穗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的候选位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丰富玉米遗传变异,从1990年起,我们进行了玉米(Zea mays L.)和多年生二倍体大刍草(Zea diploperennis L.)远缘杂交的研究。经过5年8个世代的杂交、回交和自交选择,目前已获得抗逆性、抗病虫能力较强,农艺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14个。在测配1000个杂交组合中,所选系表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导入外缘种质、拓宽玉米遗传基础,进一步提高杂交种增产潜力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