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地统计学及GIS技术对三峡库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及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评价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水平。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养分变异较大,但均为中等变异,其中氮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结构性因素,而有机质、磷、钾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来自于随机因素的影响。另外,研究区各种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均不高,其中有机质、磷、钾非常缺乏,钾大部分区域含量中等,部分地区也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3.
橡胶园施肥穴肥料残留养分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施肥6个月后分别对橡胶园施肥穴土壤中氮、磷、钾的空间分布进行取样分析,并对相同位置橡胶树根系进行测定,探讨胶园中土壤肥料养分与根系分布的相关性。结果发现∶NH-N,NO,-N在施肥穴内0~50cm和100~120cm土层含量较高,60~100 cm土层较小,NH4-N的分布与根系分布的相关性较低,而NO,-N则显示出一定的相关性;磷在土壤中从上至下,施肥穴从内往外的差异性都极大,磷肥在局部土壤中可长期保持高浓度,在施肥穴0~60cm 磷的分布与根系的分布一致性较高,但60cm以下磷分布极少;钾含量分布从上到下逐渐减少,与橡胶树根系垂直分布总体趋势一致。施肥穴外氮、磷、钾各养分含量近似于原土壤的养分含量,说明施肥对肥穴外土壤中养分的增加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4.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技术,对海南定安县145个土壤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得知样点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存在空间自相关,然后采用Kring球体模型插值法,输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据此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定安县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丰富,有效磷含量缺乏,速效钾含量严重缺乏。有机质与全氮的分布格局基本相似,南部含量较高,北部含量较低,四、五等级耕地的有机质、全氮含量高,二、三等级耕地的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低。定安县西北部有效磷含量较高,东南部有效磷含量较低,四、五等级耕地有效磷含量较低,二、三等级耕地有效磷含量较高。整个定安县速效钾缺乏,尤其是北部,二、三、四等级耕地的速效钾含量均很低。 相似文献
5.
超高产棉田产量结构与棉铃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2004年兵团超高产(≥200 kg.亩-1)棉田的调查和验收资料的分析,提出超高产棉田的产量结构特征是“两高两中”,即高密度、高衣分和中等单株铃数、中等铃重。超高产棉田的棉铃空间分布特征是双层塔形结构,即中、下部内围铃为塔的内层,上部铃内围铃和全株的第二果节铃为塔的外层。指出内层铃是超高产棉田的基础,外层铃是超高产棉田的潜力所在。还分别提出了南、北疆争取外层铃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6.
花生连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与土壤养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对不同连作年限花生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养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花生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及花生根际土壤中的真菌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数量明显减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R/S值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连作1年后碱解氮含量变化达显著水平,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细茵数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膜下滴灌容易造成土壤盐分的积累,而土壤盐分积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研究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对指导当地的棉花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便携式野外土壤水分盐分测定仪,通过连续定点监测棉田宽行、窄行距地表15 cm、25 cm的盐分变化,分析其土壤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膜下滴灌棉田的电导率在0.19~4.94 ms·cm-1,土壤电导率的变化与棉田滴水时间直接相关,在滴水前与滴水后,土壤电导率差异显著;但滴水前土壤电导率的日变化与滴水后土壤电导率的日变化不明显;滴灌棉田行间膜下15 cm、25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值的日变化不明显;花期、铃期、吐絮期滴水前在窄行和宽行的25 cm处,电导率都比15 cm处高,但灌水后电导率差异不大;收获期不再滴水的情况下,宽行的盐分比窄行的高;行间不同深度的土壤电导率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从花期到收获期土壤盐分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连作对植棉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对湖南常德植棉区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花连作导致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减少,不同连作年限棉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连作5、10和15年的棉田与种植1年的棉田相比,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减少,而真菌数量在连作10年后大量增加;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不同连作年限的棉田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因生育期的不同而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在4个生育期(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的差异显著,放线菌在苗期的数量与其他3个生育期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库尔勒连作年限分别为3~5、10~15、20~25年的棉田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容重、水稳性团聚体、pH及有机质、总盐、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棉花连作年限增加,土壤容重下降,土壤团粒直径在0.106~2mm的水稳性团粒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pH升高,总盐含量增加;土壤中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含量呈增加的趋势,速效钾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设玉米秸秆不还田(CK)、玉米秸秆旋耕还田(XG)和深翻还田(SF)3个处理,经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分析短期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旋耕还田和深翻还田显著提高0~30 cm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秸秆旋耕还田可提高耕层(0~30 cm)土壤细菌多样性,秸秆深翻还田可提高耕层(11~30 cm)土壤细菌多样性。秸秆深翻还田土壤中富含功能微生物,可作为筛选功能微生物的样品。 相似文献
14.
以麦棉两熟种植以及棉花单作种植为研究对象,以地统计学系统中的半方差函数为基本工具,分别研究了在两种种植方式中,不同取样尺度下的土壤速效磷(P)、速效钾(K)、可交换性镁(Mg)的空间结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麦棉两熟种植模式中的10×10 m2取样尺度下,土壤P、K在0~20 cm土层中均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30×50 m2取样尺度下半方差拟合函数为线性模型,没有空间相关性;土壤Mg在30×50 m2下有空间相关性,在10×10 m2下呈线性模型。单作种植模式下除Mg在30×50 m2取样尺度下,20~40 cm土层中半方差函数拟合呈球状模型外,P、K、Mg在不同取样尺度以及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两个土层中均为线性模型,没有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16.
隔年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养分积累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设置秸秆深翻还田和旋耕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深翻和旋耕还田不施秸秆腐熟剂5个处理,测定玉米茎秆、叶片、穗部和子粒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叶片生理活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显著提高玉米穗位叶以上第3叶(上位叶)及穗位叶以下第3叶(下位叶)叶绿素含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茎鞘氮和钾积累量,并提高玉米产量,增产率为7.56%~28.00%。旋耕和深翻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显著提高穗位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片丙二醛(MDA)活性,显著提高叶片磷积累量;深翻还田配施腐熟剂极显著提高叶片、穗部、子粒氮积累量。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提高玉米叶片生理活性,旋耕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增产率高,干物质积累量较多;深翻还田配施腐熟剂显著提高玉米叶片、穗部和子粒氮积累量。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连作种植制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玉米和大豆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地块相比,连作降低了真菌丰度和真菌物种多样性。大豆连作显著增加了子囊菌(Ascomycota)、孢霉菌(Mortier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Basidiomycota)、球囊菌(Glomeromycota)的相对丰度。玉米连作增加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孢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球囊菌的相对丰度。与休闲地土壤相比,玉米连作和大豆连作种植土壤中变形菌(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绿弯菌(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放线菌(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和浮霉菌(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大豆连作土壤中镰孢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镰孢菌与子囊菌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