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产卵选择性是衡量植食性昆虫寄主专一性的主要性状之一。为揭示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的植物是否影响其成虫产卵植物选择性,于室外网室中采用重复观测设计开展试验,研究幼虫期取食靶标豚草或非靶标苍耳对成虫在这2种植物上的产卵选择性。在非选择性试验中,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豚草和苍耳后的产卵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成虫在2种植物上的产卵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如幼虫分别在豚草和苍耳上取食,其成虫在豚草上分别产18.94和21.90粒卵,而在苍耳上分别产24.39和25.12粒卵。对卵粒大小(用体积表示)的分析表明,产卵植物之间及其与幼虫取食植物互作对卵粒大小均无显著影响,但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成虫所产卵粒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幼虫取食豚草的成虫产卵粒显著大于取食苍耳的产卵粒。卵孵化率为60%~70%,在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产卵选择频次的分析未发现幼虫取食不同植物以及成虫产卵测试植物等处理影响产卵选择偏好。本研究结果说明,广聚萤叶甲雌成虫产卵数量决策行为受幼虫取食植物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外来广聚萤叶甲在我国大陆潜在分布区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豚草是传入我国的恶性外来入侵杂草,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LeSage)是新近发现、专食豚草的潜在有效天敌。为预测广聚萤叶甲的潜在分布范围,利用CLIMEX软件对该叶甲与豚草及其近缘植物三裂叶豚草、向日葵等潜在寄主植物的适生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采用由生态气候指数(EI)衍生的生物-气候风险指数(BCRI),分别分析了该叶甲与这3种植物同域分布的范围。广聚萤叶甲在我国大陆的潜在分布区向北可以分布到沈阳,向南可能分布到海南;而华东、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是其适宜的分布区域。广聚萤叶甲与豚草在我国北部的共同适宜边际区到达山东济南,与三裂叶豚草和向日葵的北部边际区达到辽宁沈阳,而该叶甲与这3种植物的共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和西南东部等地。我国北方种植的向日葵受广聚萤叶甲取食危害的风险很低。  相似文献   

3.
豚草卷蛾的寄主专一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2年在北京对从澳大利亚引进原产地为北美的豚草卷娥,对有代表性的15科37种主要经济作物、粮食作物、观赏植物及与豚草近缘或形态上相似的植物,进行了食性测定,特别对菊科植物中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向日葵,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多种选择、诱导、强迫性等产卵、取食试验。结果表明:(1)常规方法的测定:无论选择性试验还是非选择性试验,豚草卷蛾只在豚草、三裂叶豚草、银胶菊和苍耳上产卵,并完成发育;而在供试的其它寄主上均未发现成虫产卵,也未发现幼虫企图咬食或钻蛀的痕迹。(2)特定方法的测定:豚草卷蛾不选择向日葵植株产卵;仅在混栽区诱导实验中,发现低龄幼虫可转移到茎秆较细或倒伏的向日葵上蛀食并形成虫瘿,并能完成发育,但向日葵不是豚草卷蛾的适口寄主植物。对影响豚草卷蛾取食行为的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后,作者认为该天敌可在我国长江以南非向日葵作物区释放,在北方向日葵作物区能否释放,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 采用叶碟法、叶面积法和室内观察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黄翅绢野螟对波罗蜜(‘马来西亚1号’‘海大1号’‘四季波罗蜜’)、榴莲蜜、面包树、大果榕和桑树(‘台湾长果桑’‘粤椹大10’)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 取食面积及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后的存活率。结果表明, 黄翅绢野螟1~2龄幼虫对波罗蜜的取食偏好不明显, 对不同植物的取食选择率差异不大; 随着龄期的增长, 3~5龄幼虫逐渐表现出偏好取食波罗蜜。黄翅绢野螟在不同植物上的日均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 偏好在波罗蜜和面包树上产卵, 在‘马来西亚1号’波罗蜜上着卵量占所有供试植物上的总产卵量的22.13%。各龄幼虫对不同植物的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5龄幼虫进入暴食期, 对3个波罗蜜品种、榴莲蜜、面包树和大果榕的取食量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2个桑树品种。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48 h后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 取食‘马来西亚1号’波罗蜜存活率最高(98.51%), 取食‘台湾长果桑’存活率最低(0.37%)。综上, 黄翅绢野螟偏好选择波罗蜜属植物进行取食和产卵, 对榕属大果榕存在转移为害潜在威胁, 对桑属桑树潜在为害风险较低, 研究结果可为黄翅绢野螟在不同植物上的为害风险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入侵杂草豚草的天敌昆虫——外来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豚草不同部位叶片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对不同日龄幼虫和成虫的生长速率和食物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定。幼虫取食上部叶片的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下部叶片,但与中部叶片无显著差异。广聚萤叶甲幼虫鲜重在6日龄前成倍增长,之后趋于平稳;各日龄幼虫的近似消化率均很高(〉80%),并随幼虫龄期增大而逐渐降低,但到10日龄时又有所升高;幼虫对食物的转化率与近似消化率之间未表现出常见的反比关系;幼虫取食的相对表现(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率和相对代谢率)呈现早期高于晚期的变化格局。初羽化成虫(4d内)的取食量明显较高,之后基本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幼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深入了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龄期幼虫的取食特性,采用叶碟法对6个科的24种植物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选择性试验中,酸模叶蓼上幼虫百分率最高,为29.81%;菜豆上次之,为27.36%.3龄幼虫选择性试验中,菜豆上幼虫百分率最高,为28.66%;酸模叶蓼上次之,为26.21%;该虫较喜食的其它几种植物上幼虫百分率由多到少依次是葎草、向日葵和苘麻,而玉米叶片上的幼虫取食百分率最低,初孵幼虫为0,3龄幼虫为4.28%.5龄幼虫在上述6种植物茎秆或果实上取食停留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试验说明,亚洲玉米螟幼虫保持了对原始寄主的取食特性.  相似文献   

7.
2009年8月底在广东韶关发现专门取食豚草的昆虫——广聚萤叶甲。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一棵被轻度取食的豚草上聚集卵块129块、幼虫121头、蛹20头、成虫10头。说明广聚萤叶甲群集性强;在豚草繁殖生长完成前,迅速完成产卵、孵化、发育、成熟的生活周期。目前发现广聚萤叶甲对豚草具有专一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非选择性试验和皿内饲料吸引选择试验测定了二点委夜蛾对不同植物的产卵选择和取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顺序为小麦(麦茬麦苗)大豆棉花玉米;成虫在同一寄主植物上不同部位的产卵率有一定的差异,小麦和玉米下层产卵率高于上层和中层,而大豆和棉花上层产卵率显著高于中、下层。二点委夜蛾初孵幼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顺序为:甘薯棉花大豆马齿苋马唐花生玉米小麦,而叶片取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甘薯马唐花生棉花大豆小麦马齿苋玉米。二点委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显著不同,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取食选择性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控制试验,采用培养皿叶盘法,研究了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选择、非选择性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非选择性试验中,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在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叶片组织(处理组)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球孢白僵菌玉米叶片(对照组),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5.7%和62.5%,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茎秆组织上的取食率与对照组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 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6.3%和20.6%,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和对照组玉米茎秆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对照组幼虫取食率显著高于处理组,第48 h时在处理组和对照组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3.1%和45.6%,差异极显著。本研究初步表明,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行为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转Bt基因棉通过非靶标寄主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对寄生蜂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选择性试验和非选择性方法,观察斑痣悬茧蜂对取食Bt棉叶和常规棉叶的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产卵选择偏好,并观察子代蜂在不同处理幼虫体内的发育表现。[结果] 取食Bt棉叶的斜纹夜蛾幼虫体重与取食常规棉叶的没有显著差异,而取食Bt棉叶的甜菜夜蛾幼虫体重显著小于取食常规棉叶。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选择性试验表明,斑痣悬茧蜂未表现出对取食Bt棉寄主幼虫的偏好。[结论] 斑痣悬茧蜂子代的历期、存活以及羽化成蜂的体型大小等发育适应度特征,不受寄主幼虫所取食的食料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郭薇  周忠实  郭建英  马骏   《植物保护》2010,36(5):179-182
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 LeSage)是我国近几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inn.)天敌。鉴于该叶甲在豚草生物防治上的重要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介绍了区别雌雄虫的重要外部特征。认为雄虫生殖节端部有倒"V"形的黑斑,而雌虫无"V"形黑斑。这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展该叶甲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主要的外来恶性杂草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外来恶性杂草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惊人的繁殖能力,一旦入侵,能排挤当地物种,蔓延迅速,很快成为优势种群。我国主要恶性杂草有紫茎泽兰、香泽兰、蔓泽兰、凤眼蓝、喜旱莲子草、刺花莲子草、大米草、豚草等。防治这些外来恶性杂草主要措施可以采用加强检疫、替代控制、农业及机械防除、人工防除、生物防治、化学防除,以及研究有害杂草的利用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豚草是一种世界性恶性入侵杂草,从原产地引入专一性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豚草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豚草天敌的筛选和利用备受瞩目。本文着重评价了目前应用和研究比较广泛的3种天敌昆虫的安全性,对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和展望,并对其以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利用天敌昆虫进行豚草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综述了豚草的分布和危害,介绍了豚草的生物防除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目前豚草生物防除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豚草的生物防除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Classical biological control remains the only tool available for permanen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that flourish through absence of their co‐evolved natural enemies. As such, this approach is recognized as a key tool for alien species management by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the 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EPPO) and the European Strategy on Invasive Alien Species (ESIAS). Successful classical biological control programmes abound around the world, despite disproportionate attention being given to occasional and predictable non‐target impacts. Despite more than 130 case histories in Europe against insect pests, no exotic classic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has been released in the EU against an alien invasive weed. This dearth has occurred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 numbers of exotic invasive plants being imported and taking over National Parks, forests and amenity areas in this region, as well as a global increase in the use of classical biological control around the world. This paper reviews potential European weed targets for classical biological control from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perspectives using the criteria of historical biological control success, taxonomic isolation from European native flora, likely availability of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invasiveness outside Europe and value to primary industry and horticulture (potential for conflicts of interest). We also review why classic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European exotic plants remains untested, considering problems of funding and public perception. Finally, we consider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that surrounds such biological control activities within constituent countries of the EU to suggest how this approach may be adopted in the future for managing invasive exotic weeds in Europe.  相似文献   

16.
三裂叶豚草是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恶性杂草。本研究探索了植物源壬酸水剂对野外自然生长的三裂叶豚草的防治效果,分别于6月下旬和8月上旬两个时期,利用5%和10%两个浓度的壬酸水剂对三裂叶豚草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结果表明,北京地区8月上旬为三裂叶豚草现蕾期,此时施药不再有新出苗的植株结籽,为防除三裂叶豚草的最适时期。采用10%壬酸水剂,有效成分用量8 000g/667m2,喷液量80L/667m2进行喷雾防治,7d和28d的株防效分别达到94.9%和91.2%,结籽三裂叶豚草仅4.6株/m2,比对照减少了93.11%,单株种子数量为261.78粒,比对照减少了83.73%,产生的种子少,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豚草生物防治效果评价技术体系,采用基于成像光谱遥感技术的多波段光谱辐射仪,研究豚草被广聚萤叶甲取食后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冠层光谱特征值评价广聚萤叶甲对豚草的控制效果.广聚萤叶甲的取食会引起豚草的冠层光谱发生变化,在绿光区560nm和近红外区710~810nm处,随着被取食程度的加重,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在黄光区660nm处,随着被取食程度的加重,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逐渐升高.豚草被广聚萤叶甲取食后,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再归一化植被指数均显著低于未被取食的对照组.在可见光绿光区560nm处和近红外区710nm和760nm处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其被取食程度均达到显著负相关,故可以将可见光绿光区560nm、近红外区710nm和760nm这3个波段作为监测的敏感波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