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灵芝的子实体水浸取汁,按10%的比例加入到冰淇淋配料中,得到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的功能性冰淇淋.  相似文献   

2.
为了制备复方蛹虫草含片,试验以含片的色泽、风味、口感、组织状态作为考察指标,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以确定含片的最佳处方。结果表明:复方蛹虫草含片的最佳处方是药材提取物的比例为42%,硬脂酸镁的比例为1%,阿斯巴甜的比例为7%,薄荷脑的比例为2%,甘露醇的比例为48%,说明复方蛹虫草含片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3.
蛹虫草简称北冬虫夏草,也叫北虫草或蛹草,历代医著称其为“滋补圣品”。在日本、韩国,蛹虫草被称为“中国神草”。本文综述了蛹虫草中虫草素在抗癌作用上的研究进展,旨在促进虫草素在抗癌方面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蛹虫草的活性成分与冬虫夏草基本相同,常被用作冬虫夏草的替代品。虫草素是虫草属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提高虫草素含量,应用吖啶橙对蛹虫草无性型孢子进行诱变,筛选虫草素含量高的突变菌株,并对获得的稳定遗传的突变株进行再诱变,经二次诱变得到的突变菌株其虫草素含量可达290.60mg/L,比初发菌株提高了7.4倍。  相似文献   

5.
蚕虫草是冬虫夏草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其虫草素的含量高于冬虫夏草中虫草素的含量,而虫草素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如何提高虫草素的产量一直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过去的相关研究,对利用蚕虫草培育过程的优化来提高虫草素产量的具体方法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蛹虫草中虫草素差异表达基因cDNA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分离与虫草素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为克隆相关基因提供研究基础。对虫草素表达产生的差异进行基因水平的分析,做了双向调控的分析,即以高表达虫草素的突变型菌株作为检测子,以未作移码诱变处理的出发野生型菌株作为驱动子,同时,以未作移码诱变处理的出发野生型菌株作为检测子,以高表达虫草素的突变型菌株作为驱动子。经过消减杂交后得到一组正调控基因片段的克隆,并对该组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  相似文献   

7.
蚕虫草的培育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潘中华 《江苏蚕业》2001,23(4):13-14
本课题主要对蚕虫草的培育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利用5龄蚕接种蚕蛹草菌,适温饲养下硬化后给予一定温、湿度、光线,经人工处理可得到与天然冬虫夏草较相似的蚕虫草。  相似文献   

8.
通过选取、引进优质母种、经过转管培养获得优质原种,再繁育成液体菌种,接种在蚕蛹及大米添加蛹粉的培养基上,研究与总结菌丝培养期、转色催蕾期、子实体管理期三个主要阶段的培养条件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江苏蚕业》2016,(3):1-6
蚕蛹虫草是中国特有的新资源食品之一,业已证明在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功效,已形成产业化趋势,其干燥工艺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基于本单位培育的蚕蛹虫草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的处理温度和时间,检测蚕蛹虫草水分含量变化,有效成分虫草素和虫草多糖在处理过程中的损失,正交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虫草自然阴干后或含水率14%的蚕蛹虫草,在恒温干燥器中处理,在满足蚕蛹虫草样品含水率达标的前提下,即虫草产品含水率在10%以下时,70℃温度处理2 h处理条件下,有效成分虫草素含量损失最少,80℃温度处理2 h处理条件下,有效成分虫草多糖含量损失最少。本研究为蚕蛹虫草综合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选育北虫草菌种,以0.1、0.3、0.5 mL接种在360日龄无公害鸡蛋尿囊腔和卵黄囊腔内,以喷雾干燥蛋虫草粉质量为指标,考察北虫草在鸡蛋内培养与制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尿囊腔内接种0.3mL菌种培养18日龄时,菌丝体生长明显,蛋虫草粉质量显著增加。鸡蛋是较好的具备多种营养元素的单一培养基,接种北虫草菌种成功培育蛋虫草,突破真菌微生物在液体、固体培养基的生长模式,简单易行、周期短、产量高,为工业化生产北虫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虫草素是蛹虫草中具有药用功能的活性成分。采用超声波技术获得柞蚕蛹虫草虫草素萃取液后,利用固相萃取柱对虫草素进行预分离,再利用反相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监测制备虫草素。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固相萃取柱可以高效地分离柞蚕蛹虫草萃取液中的虫草素,虫草素洗脱液中的虫草素质量分数达47.05%,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监测制备的虫草素样品纯度达到99%以上,其萃取、分离、制备工艺简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酒是以谷物或含糖分的水果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因其独特而传统的色香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酒类产品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代人的饮食消费中仍占相当大的份额。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北虫草菌种和蒙山九州虫草菌种接种人工饲料育的家蚕,进行蚕虫草的人工栽培技术试验,调查了菌种、接种时间、方法、接种量以及接种后的感染、死亡、硬化及出草情况,结果表明:菌种是决定人工栽培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以5龄第2~5天的家蚕幼虫为接种最佳时期,采用1—1液体菌种,接种量以0.050~0.100mL为宜,接种后2d开始明显出现感染症状,3d开始大批蚕死亡并硬化,接种后7d蚕虫草出草率达85.33%。  相似文献   

14.
蛹虫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综述其在人工栽培技术、液体深层发酵、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及开发现状.探讨了蛹虫草是否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仍需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蛹虫草中虫草素、腺苷综合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蛹虫草为材料,采用超声波水提法、超声波醇提法、水热回流法和醇热回流法4种提取方法,选择虫草素和腺苷的最优提取方法,并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超声波水提法中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虫草素、腺苷综合提取效率的影响,确定虫草素、腺苷综合提取最佳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水提法是综合提取虫草素和腺苷的最优方法,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用10倍量的水于60℃超声波提取2次,每次40min。  相似文献   

16.
蚕蛹虫草中虫草素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实验主要对蚕蛹虫草中虫草素(3’—脱氧腺嘌呤核苷、学名3’—Deoxyadenosine)进行纯化及纯度鉴定。结果表明:经过对蚕蛹虫草子实体及菌丝的粉碎、石油醚脱脂、80℃水浴10小时、调节等电点沉淀、732-NH_4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浓缩、5℃下低温结晶,可得到一定纯度的虫草素晶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水热回流法提取蛹虫草培养残基中活性成分虫草素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 选取液料比、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虫草素含量,确定水热回流法提取蛹虫草培养残基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蛹虫草培养残基中虫草素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均<2%,准确度RSD为2.64%,标准曲线线性相关性高。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影响水热回流法提取效果的因素依次为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液料比、提取温度,其中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提取物虫草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提取温度和液料比影响不明显(P>0.05)。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蛹虫草培养残基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液料比25:1、提取次数5次、提取温度70 ℃、提取时间60 min,该提取条件下测得蛹虫草培养残基中虫草素含量为1.48 mg/g。【结论】 采用本研究确定的水热回流法最佳工艺参数能有效提取蛹虫草培养基活性成分,且操作简单实用,提取物活性成分得率稳定,为后续蛹虫草培养残基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工培养蛹虫草与冬虫夏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蛹虫草为珍稀中药材,基于为培养出含有类似天然冬虫夏草主要活性物质的蛹虫草提供基础依据的目的,对人工培养蛹虫草及菌丝体、子实体和冬虫夏草及菌丝体中的氨基酸、多糖、虫草素等活性物质含量与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蛹虫草与冬虫夏草在氨基酸种类上完全一致,但人工培养蛹虫草中赖氨酸、酪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组氨酸则显著降低;二者组成的多糖基本一致,但冬虫夏草特有一个分子质量约100 kD的组分,该组分占多糖总量的1.38%,人工培养的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显著高于冬虫夏草。以上成分的细微变化是否是造成二者药理活性差异的原因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甘肃省新发现的蛇形虫草属真菌细蛇形虫草,并对其有性型(Ophiocordycepsgracilis)和无性型羽束孢(Paraisaria dubia)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采集自甘肃夏河的细蛇形虫草的寄主为一种蝠蛾幼虫(Hepialus sp.),采集地海拔3500m。僵虫体表包裹黄褐色菌索;子座单生,从僵虫头前...  相似文献   

20.
蛹虫草药效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蛹虫草作为一种药(食)用菌已经被广泛接受,在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笔者综述了近几年来蛹虫草药效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