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对近年来上思县甘蔗施用糖厂酒精废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当前该县甘蔗施用酒精废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以供当地甘蔗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近年来在优化甘蔗品种结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分析其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对广西蔗区甘蔗品种结构优化的途径提出建议:应加大甘蔗新品种选育力度,转变育种思路与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优良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与示范推广的力度,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并制定甘蔗优良新品种在当地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11月1日,2013年先正达杯"中国好甘蔗"种植大赛在广西武鸣县隆重召开,共有来自周边村的100多位蔗农兴高采烈地杠着甘蔗前来参赛,共享丰收成果。经过现场称重,蔗农宁练光以三根甘蔗16.2公斤的优秀成绩,勇夺武鸣县"甘蔗王"称号。据记者了解,此次甘蔗大赛从11月1日持续至11月21日,共将在广西30个乡镇举办30场比赛,共同见证先正达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产品在甘蔗上的优异表现,同时脱颖而出30位"甘蔗王"。比赛将邀请广西当地植保部门和经销商、零售商共同参与,预计参赛农户达3000人,宣  相似文献   

4.
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方法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氮肥在甘蔗种植中的利用率,以当地甘蔗当家品种ROC22为材料,设3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和3种不同施用方法,通过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的调查,研究氮肥与甘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促进甘蔗分蘖、伸长生长和增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但增产量并非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以600 kg/hm2尿素施用量增产效果较好。甘蔗蔗糖分则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有所下降。氮肥早施促进甘蔗早拔节、早生长和提高甘蔗产量,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的积累和提高甘蔗品质。低氮处理和中氮处理的二次施氮法分别比三次施氮法增产5010 kg/hm2、4600 kg/hm2,高氮处理的一次施氮法比三次施氮法增产8175 kg/hm2;低氮处理和中氮处理的一次施氮法甘蔗蔗糖分分别比三次施氮法提高0.65个百分点和0.79个百分点,高氮处理的二次施氮法甘蔗蔗糖分比三次施氮法提高0.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甘蔗凤梨病防治药剂,寻求最佳使用技术方法,结合新植蔗下种,采用蔗种单芽包衣、双芽包衣、双芽浸种等3种方式对28.7%精甲霜灵·咯菌腈·噻虫嗪FS防治甘蔗凤梨病效果进行田间评价。结果表明,28.7%精甲霜灵·咯菌腈·噻虫嗪FS蔗种双芽包衣和双芽浸种2种处理都能有效防治甘蔗凤梨病。28.7%精甲霜灵·咯菌腈·噻虫嗪FS 942~1605 mL/hm2蔗种双芽包衣防效为58.69%~61.20%、28.7%精甲霜灵·咯菌腈·噻虫嗪FS 1000~1500倍液蔗种双芽浸种处理防效为51.51%~54.70%,明显优于对照农药50%多菌灵WP,且对甘蔗安全。甘蔗凤梨病高发区,可结合当地甘蔗生产实际,于甘蔗下种期,采用28.7%精甲霜灵·咯菌腈·噻虫嗪FS防治甘蔗凤梨病,蔗种包衣处理剂量以942 mL/hm2为宜,蔗种浸种处理药液浓度以15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6.
旨在保护贵州育种单位知识产权,指导当地甘蔗杂交育种亲本组合的制定。采用SSR标记和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技术相结合(SSR-CE/FD)的技术,对12个贵州甘蔗材料进行基因型分析,利用NTsy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21对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共获得131条扩增带,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0.1%,平均每对引物产生6.2个条带。其中11个条带为7个品种(系)中某一品种(系)的特征条带;利用这些特征条带可以迅速将该7个品种(系)的中某一品种(系)与其他材料区分开。引物SMC31CUQ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且可以将12个甘蔗材料完全区分开,是分辨率最高的引物。UPGMA聚类分析表明12个甘蔗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64~0.92。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贵州3个审定品种和9个区试材料基于131个SSR条带的指纹图谱,12个甘蔗无性系之间遗传基础较为狭窄,育种工作中应选用遗传背景差异大的甘蔗亲本,从而拓宽贵州甘蔗品种(系)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一项由咨询公司Spark Consultoria Estratégica商业情报小组进行的调查表明巴西甘蔗种植中使用的农药下降了2%(以美元计算)。据该公司称,2019年甘蔗能源业中使用的农药产品总额为14.41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14.71亿美元。但是,研究表明,以当地货币计算时,增长了15%,为54.62亿雷亚尔。根据Spark的数据,农药总施用面积增加了1%,达到6270万公顷。  相似文献   

8.
随着不同转基因生物(GMO)制品的不断商业化,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也需不断更新。由于甘蔗红糖为甘蔗汁经高温熬煮浓缩而成,红糖中残留的DNA降解严重、含量低、片段短,且蛋白及糖分杂质含量高,所以甘蔗红糖DNA是比较难以收集并进行分子检测的。为了在转基因甘蔗红糖商业化前建立起转基因甘蔗红糖DNA的提取及分子鉴定技术,本研究以转基因甘蔗和非转基因甘蔗为材料,模仿传统的红糖制作工艺,分别获得了转基因甘蔗红糖与非转基因甘蔗红糖。通过对DNA提取方法进行改进,设计不同扩增片段长度的引物,并对传统PCR与荧光定量PCR进行比较,建立了稳定的甘蔗红糖DNA的提取方法及外源基因分子鉴定技术该技术对转基因甘蔗红糖与非转基因甘蔗红糖进行准确鉴别,为今后转基因甘蔗红糖的商业化所需的转基因食品鉴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后面更为重要的转基因甘蔗白糖DNA的提取及分子鉴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采用间比法,通过对10个玉米新品种与对照种的对比试验,对农艺性状、产量等进行综合评分。南校205、亚航0901、5152与对照正大619相比表现高产、稳产,可以进行示范推广;5118属于早熟、矮秆品种,适合与甘蔗、木薯等进行间套种,可根据当地的生产情况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甘蔗新品种桂糖32号的种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桂糖32号是广西甘蔗研究所以粤糖91-976为母本,以ROC1为父本,利用有性杂交技术育成的甘蔗新品种。2011年3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选育经过2001年9月广西甘蔗研究所甘蔗育种项目团队制订甘蔗杂交育种计划,委托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种场在海南进行甘蔗杂交。2002年3月广西甘蔗研究所获得甘蔗种子,3月26日在塑料大棚中播种育苗,5月8日幼苗二次  相似文献   

11.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主要的糖料作物,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世界各国在甘蔗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遗传改良来选育和推广优良甘蔗新品种是保持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手段。甘蔗生产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干旱是影响甘蔗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甘蔗的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选育高产高糖抗旱新品种是甘蔗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甘蔗抗旱性是由多种机理共同起作用的复杂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蔗抗旱机制和抗旱育种进展,本研究主要从甘蔗的形态特征(叶片和根系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生化指标(质膜透性,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甘蔗抗旱相关基因、甘蔗抗旱相关蛋白以及抗旱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等方面对甘蔗抗旱生理基础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及对甘蔗传统抗旱育种和现代分子抗旱育种(转基因育种, DNA甲基化育种)进行概述,以期为中国甘蔗抗旱研究与抗旱遗传育种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利用柳州市沙塘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一级站2010—2012年甘蔗生长发育观测资料与主要的气象因子,重点分析了新植蔗、第一年宿根蔗和第二年宿根蔗旬伸长量与旬降水量、旬平均温度、旬平均日照时数的关系,并对甘蔗旬伸长量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蔗伸长量与旬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该旬降雨量大,甘蔗旬伸长量就高,与当地降水规律重合,通过相关性分析,气象中的水分因子,降水量、相对湿度、旬平均水汽压与新植蔗、第一年宿根蔗和第二年宿根蔗旬伸长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旬平均温度与新植蔗旬伸长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不显著,与第一年宿根蔗和第二年宿根蔗旬伸长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旬平均日照时数峰值对应旬伸长量低值,通过相关性分析旬平均日照时数与新植蔗、第一年宿根蔗和第二年宿根蔗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水分因子是决定甘蔗高度的关键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3.
<正>4月11日至19日,富美实农业解决方案公司在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和圣保罗州举办了一场线虫防治观摩会活动。本次活动参与者为当地的甘蔗种植户,大田实地参观项目选在施用了富美实Marshal Sta(r活性成分:丁硫克百威)杀线虫剂和Quartzo(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生物杀线虫剂的甘蔗田中,旨在让参与  相似文献   

14.
探索内生菌对甘蔗抗旱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开发利用甘蔗内生菌抗旱性功能菌株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课题组前期分离鉴定的6株甘蔗内生菌为供试菌株,甘蔗品种'ROC22'幼苗接种7天后进行干旱胁迫,然后取完全展开的第一叶叶片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 表明,E3、09和YC89均有较高的ACC脱氨酶活性,不同甘蔗内生菌菌株对甘蔗...  相似文献   

15.
甘蔗-大豆间作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我们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甘蔗-大豆(1∶1)间作、甘蔗-大豆(1∶2)间作、甘蔗单作)和2种施氮水平(常规施氮,525 kg hm–2和减量施氮,300 kg hm–2)。结果表明,施氮水平连续3年对甘蔗产量均无显著影响;相比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模式在2010年显著降低了甘蔗产量,但2009、2011年和3年均值都表明间作模式对甘蔗产量无显著影响。3年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甘蔗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种植模式对甘蔗株高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甘蔗茎粗、有效茎数和单株产量,与甘蔗单作相比,2009年的甘蔗-大豆间作显著降低了甘蔗有效茎数,2011年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甘蔗茎粗和单株产量均显著大于甘蔗单作。相关分析表明,甘蔗产量与甘蔗单株产量、有效茎数和株高均呈正相关,其中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下甘蔗产量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的甘蔗产量与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来看,减量施氮和间作大豆对甘蔗产量影响不显著,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也没有显著负面影响。从节约成本和维持甘蔗产量来考虑,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甘蔗种质总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及能源作物之一。甘蔗种质RNA的提取是甘蔗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提。本实验是以成熟甘蔗的叶片为材料,通过对前人的植物RNA提取方法进行改良,寻求最佳的甘蔗总RNA提取方法。通过改良最后得到的异硫氰酸胍法Ⅲ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省时等特点。用该法提取得到的甘蔗总R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获得28S、18S和5S rRNA3条带,并且28S rRNA的亮度大于18S rRNA的亮度。表明该方法提取的RNA完整性好,纯度高。另外对所得部分甘蔗种质的总RNA进行RT-PCR检测,可特异扩增出目标片段,说明用异硫氰酸胍法Ⅲ提取的甘蔗种质总RNA,可以直接用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试验。  相似文献   

17.
分子设计育种在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甘蔗基因组庞大且高度杂合,染色体呈非整倍性,导致其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十分缓慢。为加快甘蔗育种进程,提高其育种效率和准确性,简述了甘蔗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现状及其瓶颈,并总结了应用于甘蔗的分子标记种类及其问题,阐明分子标记在甘蔗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中的作用,进而从甘蔗产量和糖分性状相关QTL的定位、主要抗病基因(抗褐锈病基因、抗黑穗病和抗黄斑病基因)的定位及其在抗病分子育种上的应用,以及关联分析方法在甘蔗重要性状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对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综述。最后对甘蔗重要性状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为甘蔗分子育种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于甘蔗遗传基础狭窄,传统的甘蔗杂交育种难以获得创新种质,而辐射育种为创新种质提供了新途径。为探讨~(60)Co-γ辐射对甘蔗杂交种子的诱变作用,以70Gy的剂量对5个甘蔗杂交组合的种子进行辐射处理,鉴定其对甘蔗杂交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处理对甘蔗杂交种子萌发状况的影响较小,甘蔗杂交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辐射处理对甘蔗杂交种子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较大,甘蔗杂交组合间存在的差异偏大。辐射后的甘蔗幼苗出现生长缓慢、矮小、叶片卷缩等发育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19.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和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disease,SMD)是引起果蔗种性退化的主要原因,其有效的防治方法是种植果蔗健康种苗。为评价果蔗健康种苗的田间效果,笔者进行果蔗健康种苗与其普通种茎苗新植田间比较试验,并应用分子检测技术对种苗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和甘蔗花叶病病原病毒(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及甘蔗线条花叶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果蔗健康种苗较其普通种茎苗蔗茎产量增产23.85%,甘蔗蔗糖分提高0.36个百分点;茎长增长20.6 cm、节间增长2.47 cm、单茎重增重0.65 kg;萌芽快,萌芽率提高24.6个百分点,分蘖率提高18.4个百分点,但两者的有效茎数差异不明显。健康种苗未检测出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及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甘蔗线条花叶病毒。研究表明,果蔗健康种苗具有显著的增产提质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甘蔗气候类型和特点的客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作物生态学原理选定评价指标,应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全国甘蔗气候分类。划分的9类甘蔗气候区都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其气候特点既反映光、温、水时段分配匹配的差异,也反映气候要素总量差异,基于同一标准分析了各类甘蔗气候的利弊影响。提高了对于我国甘蔗气候的整体性客观认识,对甘蔗生产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