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奶牛真胃变位的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真胃变位 ( Abomasal Displacement)是指真胃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 ,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导致营养失调的内科疾病。该病是奶牛常发病。笔者在 2年的临床实践中共参加 3例奶牛真胃变位的诊治工作 ,其中左方变位 2例 ,右方变位 1例 ,成功率 1 0 0 % ,并且探讨出一种简单易行的诊疗方法 ,报道于后。1 临床症状1 .1 左方变位的临床症状 精神呆滞、沉郁 ,迅速消瘦 ,被毛逆立 ,颌下胸垂水肿 ,鼻镜湿润。大便稀软、恶臭 ,色泽变深 ,心音未见异常 ,瘤胃蠕动音减弱。左侧部特别的凹陷 ,1例左肷部前半部膨起后半部凹入 ,界限明显 ,触诊膨胀为气性臌胀… 相似文献
2.
103例奶牛真胃变位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公司自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奶牛发生真胃左移77例,真胃扭转26例,共103例,年均发病率2%。现将在治疗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1 发病情况1.1 病牛与月份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103例病牛按月发病的多少进行分析,其中1~5月发病76例,占738%,而我们浙江一带1~5月正是奶产量的上升期和高产、稳产期。1.2 病牛与产后的关系 我们人为地把产后分为1~30天,31~90天,91天以后三档进行分析,在90天以内病例有70例占68%。1.3 病牛与年单产的关… 相似文献
3.
4.
5.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保健医院在一年内共治疗奶牛的真胃变位 3例 ,其中治愈 2例 ,死亡 1例。 3例奶牛的真胃变位都发生在产后 2 0d左右 ,现将诊治情况作一报道。1 临床症状牛的真胃变位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 3例奶牛表现为厌食高能量的饲料 ,产乳量与采食量均下降 30 %~ 5 0 %。随着病程的延长 ,病牛不吃或吃一点草 ,反刍减少或不反刍。病畜精神沉郁 ,脱水 ,眼窝下陷明显 ,体温、呼吸、脉搏正常。常伴有轻度腹痛 (如后肢踢腹 ) ,发生瘤胃膨气 ,随着病程的延长 ,瘤胃内容物逐渐变为液状 ,腹围变大 ,腹部下沉。通常便量减少 ,带有肠粘膜…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由正常位置移到瘤胃和网胃的左侧与左肋弓之间。真胃变位85%~88%在左侧,部分在右侧。其年发病率一般在1-2%左右,若饲养管理不善其年发病率还会更高,有的甚至达8-10%。治疗真胃变位的方法有很多,有口服轻泻剂、促反刍剂、抗酸药、或拟胆碱药等药物治疗方法,有针刺放气疗法,有翻滚疗 相似文献
11.
真胃变位(abomasal displacement)是指真胃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功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消化系统疾病。真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疾病,多发于高产奶牛分娩前后,一般情况下多发生左方变位,在断奶前一般发生右方变位。该病主要造成奶牛的淘汰率增加,生产能力下降,治疗费用增多,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介绍在富宁兰养殖场实习期间遇到的奶牛真胃变位病例,并从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预防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有效防治奶牛真胃变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全县310头奶牛进行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的检测,及时发现了疫情,探讨了疫情的扩散。说明了实验室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中国乳制品消费水平位于全球前三,奶牛养殖业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扩大,繁殖疾病成为影响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因素之一。繁殖疾病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包括营养、卫生等方面,体内激素不平衡也会诱发繁殖疾病的发生。本文对引起奶牛繁殖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繁殖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减少奶牛能量代谢病的发生,降低由此给养殖场(户)带来的损失,本文分析了奶牛酮病、肥胖综合征、胎衣不下等奶牛常见能量代谢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多年来的临床治疗实践经验和治疗方案。奶牛酮病可以通过提高血糖水平、解除自体酸中毒、调整瘤胃机能、氯酸钾抗酮疗法等中西医疗法对症治疗;奶牛肥胖综合征可以通过补糖、保肝、解除自体酸中毒、促进糖的生产和吸收等中西医疗法对症治疗;胎衣不下可以通过手术疗法,全身和局部用药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的重要疾病,可降低产奶量和乳品质,增加治疗和预防成本,给牧场带来经济损失。病因多样,包括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病原体均可引起传染性乳房炎。临床症状复杂,需要特定实验室方法进行准确诊断。奶牛乳房炎传统方法诊断准确性低,分子生物学检测发展前景大,基于微生物培养试剂盒和环介导等技术有望提高奶牛乳房炎诊断准确性和治疗精准度。治疗方面,抗生素类药物是常用的方法,但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需要开发新型药物用于奶牛乳房炎治疗。近年的研究显示,噬菌体有望作为替代品治疗奶牛乳房炎,部分植物及其衍生物具有抗菌作用,天然分泌因子如乳铁蛋白和磷脂酶A2也具有治疗潜力,但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使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奶牛产奶性能成为可能。本文对与奶牛产奶性能相关的一些微卫星标记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