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县2001年开始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白灵菇生产技术.白灵菇属于中低温型食用菌,在5—20%范围内出菇,白灵菇出菇前期必须有一低温刺激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我县白灵菇出菇期为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造成夏季前后的4—11月份菇棚处于闲置阶段,白灵菇的生物转化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出菇方式对白灵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8种不同出菇方式白灵菇产量和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的出菇方式对白灵菇的出菇时间、菇形、色泽、大小等均有较大的影响。覆土栽培会延迟出菇时间 ,且子实体商品性状差 ;不同方式间生物学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分析表明 ,双排袋泥垛式出菇及双向卧式出菇是白灵菇最理想的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天津市白灵菇发展迅速,种植户迫切需要针对性较强的栽培技术。本文在连续几年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天津市白灵菇出菇季节和市场需求,提出天津市种植白灵菇的设施建设、适宜品种,各级菌种培养料比例、菌种制作与培养.出菇菌棒制作以及菇棚管理等技术。  相似文献   

4.
我县2001年开始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白灵菇生产技术.白灵菇属于中低温型食用菌,在5~20℃范围内出菇,白灵菇出菇前期必须有一低温刺激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我县白灵菇出菇期为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造成夏季前后的4-11月份菇棚处于闲置阶段,白灵菇的生物转化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5.
白灵菇不同出菇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灵菇6种不同出菇方式(脱袋两段立式覆土出菇、脱袋立式覆土出菇、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双排袋泥垛式单向出菇、双向卧式出菇、单向卧式出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方式较好。其出菇、采收时间最短,子实体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品质也较好,是白灵菇生产上适宜推广的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白灵菇在实际栽培中经常遇到白灵菇不能正常出菇的问题,影响白灵菇的商品价值。一、影响白灵菇商品价值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白灵菇迟出菇、不出菇的表现:菌袋整批出菇缓慢,菌龄超过130天没出菇或者出菇时间快慢不一。迟出菇、不出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错过接种期多为原料准备跟不上或灭菌灶衔接不好。白灵菇属中温菌,低温可以刺激出菇。按其生长规律和自然气温,一般为秋接种,冬出菇。通常长江以北地区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接种为宜;南  相似文献   

8.
白灵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不适,或者栽培管理不当,会使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受到干扰和抑制,从而形成畸形菇,严重影响白灵菇的产量和品质,甚至完全丧失商品价值。因此,了解白灵菇畸形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灵菇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畅销,价格坚挺,栽培者普获效益.湖北省广水市郝店镇铁城村韩家华秋季种植3 000袋,2004年3月底止,通过吉阳食品(广水)有限公司收购计8 700元,扣除成本,获利6 500元,每袋平均纯收入2.16元,比其他菇类效益都高.因此,白灵菇成为众多珍稀菇菌栽培品种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0.
白灵菇定位出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灵菇是近几年驯化成功,并商业性栽培的珍稀菇种。原产于新疆,新疆民间称之为“天山神菇”。因其色泽洁白,形似灵芝,风味独特,且营养、药用价值较高而享誉海内外,是一种名贵、高档食用菌,东南沿海有“素鲍鱼”之称。近几年,白灵菇生产发展迅速,但由于其栽培时间短,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因而出菇率低、出菇不整齐、产量低。经过几年来的栽培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白灵菇定位出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供广大菇农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丁湖广 《北京农业》2001,(11):20-20
白灵菇,又名翅鲍菇,白阿魏蘑,是我国世纪末新开发,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一个珍贵菇品.  相似文献   

12.
<正> 白灵菇的学名叫阿魏侧耳,又名阿魏蘑.它的子实体洁白如雪,肉质细腻脆滑,浓香袭人,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同时白灵菇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被誉为“天山神菇”。白灵菇人工栽培刚刚兴起,生物转化率一直较低。通过几年实践,我们探索出可使白灵菇转化率由30%提高到60%的  相似文献   

13.
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秋冬季生产白灵菇,一般在5至6月份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份制作栽培种,8月份制作出菇菌棒进行发菌管理,10月份后创造出菇条件,进入冬季出菇采摘。通常栽培白灵菇一般只在冬季出一潮菇,第二潮菇量很少,并且菇形也差,多数菇农不再管理。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50%,为了提高白灵菇的效益,充分利用白灵菇菌袋中的营养资源,菇农一般在春季利用白灵菇菌筒废料栽培鸡腿菇,  相似文献   

14.
白灵菇迟Ⅲ菇、不出菇的表现主要有3点:一是出菇缓慢,从接种日起,菌龄超过130天。二是出菇快慢不一,如同一接种期的整批菌袋中,先后出菇时间可以相差1个多月。三是不出菇,接种后数月,菌袋不现菇蕾。迟出菇、不出菇,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失误和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市场销售的白灵菇鲜品要求菇形圆整洁白,单片重量在125~225g为商品菇。但在出菇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盖小肉薄、反卷呈老熟状、重量不足100g的小片菇,菇农俗称其为小老菇。  相似文献   

16.
香菇在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品种选择和发菌管理不当等原因而产生畸形菇,直接影响香菇的品质,降低商品菇经济价值与生产效益.本研究对陕西省延安市香菇生产中出现畸形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常菇的污染率显著小于畸形菇的污染率;正常菇的菌丝体较畸形菇浓密、健壮、旺盛,菌丝体的生长速度极显著快于畸形菇.  相似文献   

17.
1栽培季节安排 白灵菇从母种制原种要40~60天,栽培袋接种后到出菇需要150天以上.由于白灵菇菌丝长满菌袋以后,并不能立即出菇,需要有一定时间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所以生产季节要提前.生产时间安排是4~5月制原种,6~7月接栽培种,11~12月份出菇.在温度上应掌握出现8℃以下低温的月份,倒推5个月(150天)即为正常制作菇袋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白灵菇和其它大多数种类食用菌不同的是,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后熟阶段,也就是菌丝长满袋后必须再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顺利出菇并实现优质高产.现介绍白灵菇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白灵菇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友贤  陈朝阳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1):205-205212
白灵菇又名翅鲍菇、白灵芝菇,野生时生长于中药阿魏植物上而得名,它是刺芹侧耳的白色变种.白灵菇菌肉肥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具清热、降血脂功效,是一种理想的健康食品.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季节选择、栽培场所确定、培养基配制、茵种选择、接种、出菇管理、采摘等内容,以期为白灵菇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