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银耳生长的香灰菌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耳TremelafusiformisBerk.在我国的民间栽培早于1832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川通江涪阳鄢家沟银耳碑记有:“前黑色,丙申(1896年)俱白”注意了银耳菌体中有黑色菌丝。杨新美1941年用芽孢悬液繁殖,陈梅朋1959年用菌... 相似文献
2.
3.
结果表明,香灰菌浸出液对促进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50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同时试验结果还表明:香灰菌菌龄及不同培养方式对这种促进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银耳生产被称为一种快速高效农业产业。在银耳之乡福建省古田县有千家万户银花开,不尽财源滚滚来之说。银耳生产成为当地农民生财致富实现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银耳室内立体栽培(图1),一户农家只要建造56平方米面积的菇房4个,一次就可栽培银耳2万多袋,从接种到收成35~40天;春秋两 相似文献
5.
银耳及香灰菌为互生菌。香灰菌将木材中不易被银耳利用的物质分解,为银耳的生育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一般银耳菌丝的分离是采用耳木分离法,分离到的菌种难以确保为纯银耳菌丝,是非银耳及耳友的混合菌丝。我们采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进一步分离,得到由单个银耳及香灰菌原生质体萌发形成的纯菌丝。 相似文献
6.
《中国食用菌》2015,(4)
该实验对纯香灰菌(Hypoxylon sp.)培养及其与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混合培养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等培养原料基质降解相关酶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香灰菌长满菌袋后淀粉酶与漆酶活力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木聚糖酶活力在培养至15 d达到最大值5 000 U·m L-1,纤维素酶活力培养至5 d后,稳定在40 U·m L-1左右,可以有效降解木料培养基。银耳与香灰菌混合培养后,在固体培养过程中,其中胞外可溶性蛋白浓度和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活力变化规律与香灰菌纯培养相似,而淀粉酶在培养至第10天达到最大值2 253 U·m L-1,其胞外可溶性蛋白浓度与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漆酶活力培养至第5天达到最大值71.33 U·m L-1,随后迅速下降,蛋白酶活力变化情况与淀粉酶相似,第15天酶活力达到最大值3.05 U·m L-1。说明混合培养中两者具有互作效应,可以有效促进胞外蛋白的分泌,提高基质降解相关酶活力,促进菌体对基质的降解,提高养分的供应。该结果可为银耳优良菌种的选育,两者的配比以及栽培料的选择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银耳香灰菌配合比及其生长态势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所有已被栽培的食用菌中,银耳菌种的分离、配合不仅困难,培育一个出耳性能优异的菌株尤为不易,这与银耳营养生理的复杂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近代银耳栽培史自1914至1983年,许多真菌学界前辈对银耳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杨新美教授就对银耳芽孢种的分离及其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从调查中提出了银耳与香灰菌的伴生现象。其后(1954)又写出了《中国的银耳》一文,总结了我国银耳栽培的历史经验及现状,1965年还进行了银耳人工接种的新技术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概略地介绍了银耳菌种制备与配合的一般方法,但泛泛论者多,涉及实质问题者寡。人们泛知必须将银耳芽孢或菌丝与香灰菌丝适当搭配混合才能出耳。在生产实践中,有两个实质性问题,从现有资料中并无明确阐述,其一,人们 相似文献
8.
9.
银耳培养料栽培是取代传统的木材(原木或段木)栽培,主要以杂木屑、棉籽壳等为原料,辅以麦麸、蔗糖、石膏等作为培养料,进行塑料袋或罐、瓶式栽培。目前我国银耳产量的95%为培养料袋栽。1银耳栽培季节 相似文献
10.
绣球菌系世界名贵珍稀食用菌之一,日本、韩国已获人工驯化栽培成功,我国正在探索开发。本文阐述绣球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管理,系统地提供一条可行的技术线路。 相似文献
11.
<正>1常见霉菌1.1木霉木霉又名绿霉,常发生在银耳培养料内,也侵染子实体。其菌丝生长浓密,能缠绕、切断寄主的菌丝,还会分泌毒素,使培养基变黄消解。危害严重时,培养料全部变成墨绿色,发臭变软, 相似文献
12.
13.
1菌种搅拌由于银耳菌种瓶内银耳菌丝多在菌瓶上部,香灰菌丝多在菌瓶下部,而底部还有部分未长到菌的培养料,所以银耳菌种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拌种。混合均匀的菌种可提高菌袋出耳率,使出耳快。未混合均匀的菌种可能导致接入料袋内的种块没有菌丝(培养料),或只有一种菌丝,或两种菌丝的量不均衡。若接入的菌种块没有菌丝,则菌袋 相似文献
14.
15.
16.
铆钉菌(Gomphidius viscidus)是一种著名的野生食菌,以清香的气味、致密的质地而受采食者的偏爱。由于该菌系菌根菌,目前尚不能进行人工栽培或半人工栽培。为进行食菌资源调查,合理开发和广泛利用野生食菌,本所对铆钉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一、分类地位该菌在邓叔群的分类中,列入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腊伞科(Hygrophoraceae)铆钉菌属(Gomphidius)。伊藤分类系统则将铆钉菌列入铆钉菌科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辽宁省香葱灰霉病的致病菌,对采集自新民市兴隆堡镇的香葱灰霉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香葱灰霉病的病原菌为葱细丝葡萄孢(Botrytis byssoidea),适宜碳源为葡萄糖和果糖,适宜氮源为硝酸铵、酵母膏和蛋白胨;10~3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超过30℃菌丝生长缓慢,35℃菌丝停止生长;p H为5.0~1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 H为7.0;对光照敏感,24 h连续光照和12h/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24 h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慢。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干腐病拮抗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铃薯干腐病发生严重地区,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1株拮抗菌BAM-2,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BAM-2对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接骨木镰孢菌(Fusarium sambucin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及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率均达80% 以上,其胞外抗菌物质经60~100 ℃处理30 min、胰蛋白酶及胃蛋白酶处理、紫外线照射及反复冻融处理,抑菌率均维持在95%以上;pH值在2~11之间抑菌率保持在83%以上。说明BAM-2的胞外抗菌物质对植物真菌病害抑菌谱广,在热、酸碱、蛋白酶、紫外线照射及反复冻融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研发为抗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农药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一、形态特征 (一)成虫:雄虫体长4.5~5.4毫米,雌虫5~6毫米。体淡褐色,头深褐色,紧贴在隆凸的胸下。口器黄色,下腭须4节。触角丝状,共16节,长1.6毫米,1、2节粗壮,1~3节黄褐色,从第4节起逐渐呈褐色。腹眼黑色肾形,顶端逐步变狭。单眼三只,排列成近一字形,单眼周围黑色。胸部具褐色毛,背板向上隆凸呈半球形。前翅发达,长3.8毫米,宽1.6毫米,透明,胫脉分3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