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种群空间格局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聚集强度各指标对福建省虎头山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综合聚集强度各指标的结果表明:不同立木级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基本呈聚集分布,随着立木级的增大,各种群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杉木、米槠和少叶黄杞聚集强度表现为大→小的趋势,拟赤杨和木荷聚集强度表现为大→小→大→小的趋势,虎皮楠和丝栗栲聚集强度表现为小→大→小的趋势,低立木级阶段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作用。高立木级阶段引起的树种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作用或自身聚集性。表2参13。  相似文献   

2.
地形因子对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影响,因树种而异。影响杉木优势度的首要因素为坡向和海拔,影响木荷的首要因素为坡度和坡形,而影响甜槠的首要因素为坡位和坡形。对同一立地因子而言,不同树种的适应性在其不同资源位上反应不一。因此,在杉木伴生树种选择时,要考虑到不同树种对地形、地貌的要求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天然杉木混交林及主要伴生树种凋落物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武夷山天然杉木混交林凋落物的数量及季节动态变化调查结果表明:天然杉木混交林的凋落量和生物循环速率均比杉木单优群落的大,各树种四季落叶量差异显著,而杉木天然混交林四季凋落量变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天然杉木混交林中杉木和各伴生树种鲜叶大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和毛竹、丝栗栲、木荷、甜槠六个树种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在伴生树种之间,木荷和米槠的营养元素含量较相似,苦槠与甜槠的营养元素含量较相似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择伐强度对人工杉阔混交林土壤温度的影响,分别对人工杉阔混交林不同择伐强度(中度34.4%、强度51.2%和极强度69.5%)3 a后的林地土壤温度(深度0-20 cm)进行实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度和强度择伐下,土壤温度升高范围为0.2-1.2℃,升高幅度在5.0%以内;极强度择伐下,土壤温度升高范围为1.3-3.3℃,升高幅度在5.3%-10.8%;林地土壤温度随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升高,0和5 cm的土壤温度升高幅度较大,尤其是极强度择伐。林地0-15 cm土壤温度与择伐强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林地20 cm土壤温度与择伐强度具有相关性但不显著;一元二次方程能较好地模拟土壤温度与择伐强度的关系。不同强度择伐3 a后,林地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符合指数方程,且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杉阔混交林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对武夷山保护区杉阔混交林中 1 1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在杉阔混交林中 ,不同公式计算出的生态位宽度值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 .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重要值之间也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 .重要值较大的种群对生境的适应性也较强 ,其生态位宽度较大 .杉木、木荷、丝栗栲、马尾松种群属宽生态位种 .大多数种对的生态位重叠较大 ,对资源的共享趋势明显 ,群落稳定性较好 .宽生态位种与其它种群的生态位重叠机会大 ;反之 ,则小  相似文献   

7.
选择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海拔1 300~1 600 m且处于同一坡面上的4个固定样地(40 m×50 m),采用点格局方法比较分析了各海拔梯度下不同林层(受光层和非受光层)优势种群的空间点格局。(1)武夷山典型针阔混交林4个样地全林树木的胸径分布、树高分布均呈倒“L”型,幼龄树木占比大,种群垂直连续性好,径级结构和群落更新良好;黄山松、格药柃和马银花是4个针阔混交林样地均存在的优势树种。(2)随着海拔的升高,上述3种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上集群分布增加,随机分布减少,在30~50 m尺度上均匀分布增加。(3)在受光层中,这3种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上呈现集群分布增加的趋势,30~50 m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而在非受光层中,马银花在0~30 m尺度上的集群分布增加,随机分布减少,30~50 m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药柃在0~30 m尺度上既有集群分布也有随机分布,30~50 m尺度上的均匀分布减少,随机分布增加。因此,随海拔升高,优势种群在0~30 m小尺度上的集群分布程度增加;非受光层的种群空间格局受海拔变化的影响较受光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段杉阔混交林中,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木荷(Schima superba)、上杭锥(Castanopsis lamontiivar.shanghangensis)、厚叶厚皮香(Ternstroemia kwangtungensis)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是主要建群种。在不同海拔段的群落中各建群种的优势变化明显。随海拔升高,乔木层中杉木、毛竹、木荷的优势下降明显,厚叶厚皮香、黄山松和上杭锥则随海拔升高其重要值增大。在下木层中,这些树种的优势明显下降,仅厚叶厚皮香在950-1250m的海拔段其重要值的排序进入前10位。在地被层中,部分树种幼苗的重要值有所提高,表明这些建群种有一定的更新潜力。  相似文献   

9.
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频次分布比较法、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x-x回归式法以及Taylor幂法则等测定方法研究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结果表明:其分布遵从负二项分布和奈曼-A型分布,且以奈曼-A型分布为佳.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以小规模的丛生聚集,丛的大小约为2~3株;根据Iwao的x-x回归式,在可靠性95%、精确度90%时,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种群最适抽取样方数在60~80之间,并随单位面积马尾松种群平均株数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中林木的空间位置和森林功能息息相关,为更好地掌握树种的空间分布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活动,在浙江省天目山区设置了30 m×30 m的针阔混交林样地15个,使用全站仪对样地边界和胸径≥5cm的木琴植物个体进行精确测量定位,同时进行种类识别、挂牌、定位和每木检测,获取基础数据。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3种结构参数表征针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上,混交度为0.700~0.900的比例较大,树种平均混交度为0.712。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的林木零度混交和轻度混交的比例不高,中度混交和强度、极强度混交占很大比例。林分空间大小分化差异较小,在空间结构单元里,林分平均的大小比数位0.477,大部分个体分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林分中有近一半的树木处于优势地位,总体优势度有继续上升的潜力。树种问的大小比数有一定差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空间比其他树种略小一些,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杉木Cunninghamia larweolata,短柄抱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等优势不明显,其余树种生长占优势地位。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角尺度为0.500等级的分布频率最大,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33,林分中极少有很均匀和很不均匀的结构单元出现,整体林木水平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未来的演替过程中,林分分布有随机分布的趋势。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合理,林分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中。图3表4参20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中倒木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红松针阔混交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稳定的地带性天然森林植被。开展其倒木的研究,不仅能有效地监测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动态,而且能加深刻生态功能的认识,为合理管理倒木资源提出对策,通过研究得知,风害是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红松阔叶林有50%的死亡木是由于根拔,干折和冠折等风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13.
择伐强度对天然针阔混交林更新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闽北天然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不同强度择伐(弱度13.0%、中度29.1%、强度45.8%、极强度67.1%)作业试验,并应用聚集度指标测度方法分析5个主要种群择伐10 a后更新格局。结果表明:在择伐经营的前提下,天然更新良好,且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林分更新密度增大;不同择伐强度对主要种群更新格局的类型没有影响,5种主要种群更新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但择伐强度不同,各种群集聚程度和平均拥挤度都呈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探讨天然更新理论,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科学经营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凹叶厚朴杉木混交林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凹叶厚朴杉木混交林各经营模式林分的生物量、生物量组成及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的林分中,以行间混交的生物量及生产力最高, 分别为74.96 t/hm 2 和6.25t/ ( hm 2·a); 混交林各经营模式的营养空间分布均比杉木纯林合理,对林木生长有促进  相似文献   

15.
探索马尾松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规律,从而指导人工马尾松林的合理经营管理和开发利用。运用扩散系数的t检验、Morisita指数的F检验以及一些种群聚集强度指数来研究缙云山马尾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结果表明缙云山马尾松以大中型个体为主,不同地段的马尾松空间格局分布有所差异,但整体表现不明显,总体表现为随机分布。文章同时指出为避免马尾松林的消失,应分批次种植马尾松幼苗,从而使马尾松种群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长白山地区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中乔木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组成及空间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科学经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长白山光明林场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平台,通过对连续1 hm2面积内乔木幼苗和大树进行定位调查,分析了该森林群落中乔木幼苗的物种组成;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样地内典型阔叶乔木(水曲柳、紫椴)和针叶乔木(红松、臭冷杉)幼苗的空间分布及幼苗与大树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 样地内乔木幼苗树种组成丰富,共调查到幼苗10 865株,隶属于17个乔木树种,且幼苗全部来自样地内大树树种,未发现样地外其他树种的幼苗;(2)从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在较小的研究尺度上,水曲柳、紫椴、红松和臭冷杉的幼苗均呈现聚集性空间分布;(3)从幼苗与大树空间分布的关系来看,在一定的研究尺度范围内,水曲柳、紫椴幼苗与其大树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红松、臭冷杉幼苗与其大树则表现为负相关关系。结论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中主要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的幼苗在较小尺度上多表现为聚集分布,主要阔叶乔木幼苗与大树在空间上呈正相关,主要针叶乔木幼苗与大树在空间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6种聚集度指标研究叶尔羌河下游灰叶胡杨(Populus pruinosa)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方法]在新疆叶尔羌河下游阿瓦提县境内天然灰杨林内设置50 m×50 m样地4个,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测定.[结果]灰叶胡杨林内物种贫乏、生物多样性低,灰叶胡杨密度较低,其种群龄级结构呈中部大、两端小的正态分布,幼苗较少,中树个体丰富,属稳定型种群.[结论]灰叶胡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符合聚集分布,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聚集强度不同,幼树、小树为聚集分布,中树阶段为随机分布,至大树阶段转向聚集分布,种群龄级结构为稳定型种群.  相似文献   

19.
缙云山草珊瑚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缙云山草珊瑚种群年龄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扩散系数的t检验、Morisita指数的F检验来研究缙云山草珊瑚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同时采用K,GI,m^*,PAI以及CA来研究其聚集强度,结果表明,缙云山苹珊瑚种群为间歇型的种群结构,不同地段的草珊瑚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差异,表现为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但总体上表现为集群分布且聚集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蒙古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概率函数和聚集强度指标对蒙古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拟合和分析比较.种群各层次均呈聚集型分布,但在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的过渡中,聚集强度由大变小,但最终没有消除聚集的特性.在蒙古栎林分生长的立地上,群聚有利于种的存活和延续,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种的繁殖特性和林隙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