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研究目的如下:①确定瘤胃液内奇链支链脂肪酸(OBCFA,如C15:0、iso C15:0、anteiso C15:0、C17;0、iso C17:0、anteiso C17:0和C17:1)与尿嘧啶、嘌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②通过评价牛奶中潜在的OBCFA分泌情况预测产奶牛十二指肠微生物蛋白的流通量;⑧应用独立设置的数据评价预测方程的准确性;①比较预测方程是否比以日粮干物质摄人量和日粮特性为基础的预测更准确。试验1:选择4头奶牛,按1:4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分组。日粮由不同植物组成的青草青贮和统一的精料组成,研究瘤胃内OBCFA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应用嘧啶和嘌呤作为瘤胃微生物的标记,研究在饲喂4、12和17h后瘤胃内微生物蛋白产量与OBCFA(g)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瘤胃内微生物蛋白的产量与OBCFA紧密相关(r^2=0.716,RMSE=4.45)。为了校正瘤胃微生物品种造成的标记物浓度之间的差异,将C17:0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结果导致预测的相关系数升高(r^2=0.780,RMSE=3.92)。试验2:给产奶牛饲喂相同的青草青贮和不同淀粉浓度的基础日粮,来评价十二指肠微生物流量和乳中OBCFA的关系,同样观测到瘤胃液和乳中OBCFA的产量与十二指肠微生物流量之间紧密相关(RMSE=4.28),但是如果将直链C17脂肪酸包括在回归方程中时,预测的相关系数没有增加(RMSE=4.92)。用3组独立的数据对目前的预测方程进行评价,通过方程对乳中分泌的OBCFA和直链C17脂肪酸的观测平均值进行计算,得到预测误差的均方根分别为20.5%和13.4%。比较最新得出的方程与以前发表的以干物质采食量和日粮特性为基础所得出的预测方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发现前者更为准确。通过本试验,首次可以在DMI不可以准确计算的条件下.通过牛奶中OBCFA含量对十二指肠微生物流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究瘤胃中合成奇链支链脂肪酸(OBCFA)的前体物与瘤胃液、血浆及牛奶中OBCFA含量的相关性。选择体重、胎次、泌乳日龄和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27头,所有奶牛饲养在同一圈舍中饲喂相同饲粮4周,于最后3 d采集奶牛的瘤胃液、血液及牛奶样品,分别测定瘤胃液中支链氨基酸(BCAA)、挥发性脂肪酸(VFA)及OBCFA含量以及血浆、牛奶中OBCFA含量。结果表明:1)瘤胃液中丙酸和戊酸含量与奇链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较弱,瘤胃液中支链VFA和BCAA均能在瘤胃液中找到与之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的OBCFA,以上相关关系多属于中等强度相关。2)瘤胃液中丙酸和戊酸含量与血浆中十七烷酸(n-17∶0)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瘤胃液中支链VFA和BCAA均能在血浆中找到与之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的OBCFA,以上相关关系多属于弱相关或中等强度相关。3)瘤胃液中丙酸含量与牛奶中奇链脂肪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10),而瘤胃液中戊酸含量与牛奶中n-17∶0含量趋于显著正相关(P...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及遗传算法(GA)探讨泌乳奶牛乳脂中奇数链和支链脂肪酸(OBCFA)含量与肠道CH4产量的相关性。数据库选自13个试验,包含有224个瘤胃液乙酸、丙酸和丁酸的配对数据,以及7个OBCFA的数据。甲烷的产量(mmol/molVFA)根据乙酸、丙酸和丁酸计算得来,以占总VFA含量的相对值来表示。CH4产量与乳脂中OBCFA含量的相关分析采用MLR和PLS,结果显示该模型为线性预测模型。GA模型根据乳脂中OBCFA含量预测瘤胃液中各VFA占总VFA的相对比例;该模型的CH4产量根据乙酸、丙酸和丁酸占总VFA的比例预算得来,预测误差低(均方根预测误差<5%),数据方差高达66%,相关系数接近0.8。预测误差的方差小于由CH4含量计算得来方差的40%。7个OBCFA数据显示,支链脂肪酸iso C14∶0,iso C15∶0和iso C16∶0与CH4产量呈正相关,而奇数链脂肪酸C15∶0和C17∶0与C17∶1cis-9之和与CH4产量呈负相关。因此,该模型分析显示,乳脂中OBCFA含量与瘤胃CH4产量密切相关,可以用来预测CH4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纯碳水化合物为体外发酵底物,旨在探讨奶牛瘤胃中奇链支链脂肪酸含量与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不同比例的纤维素(F)和淀粉(S)为培养底物(F∶S=0∶100,25∶75,50∶50,75∶25,100∶0)进行体外发酵。于体外发酵6,12,18,24 h采集发酵液并测定奇数和支链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结果显示:瘤胃液中奇数直链脂肪酸占总OBCFA的比例最大,且C15及其异构体所占的比例大于C17及其异构体的比例;F∶S对iso C15、anteiso C15、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牛链球菌相对丰度受F∶S影响(P<0.05)。此外,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和C15含量正相关(r=0.25~0.70,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负相关(r=-0.28~-0.38,P<0.05);而嗜淀粉瘤胃杆菌与iso C15和C15含量负相关(r=-0.26~-0.43,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正相关(r=-0.26~0.35,P<0.05);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负相关(r=-0.35~-0.57,P<0.05);而牛链球菌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正相关(r=0.34~0.43,P<0.05);反刍兽新月单胞菌与C15含量正相关(r=0.31,P<0.05),与anteiso C17负相关(r=-0.26,P<0.05)。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结构能显著影响瘤胃奇链支链脂肪酸的含量,以及纤维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的菌群丰度,并且奇链支链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存在相关性,因而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种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乳脂中奇数和支链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乳脂中OBCFA的种类和来源1.1种类奇数和支链脂肪酸(OBCFA)包括奇数碳原子中的直链脂肪酸(如C15:0)和支链脂肪酸(如isoC15:0)以及偶数碳原子中的支链脂肪酸(如isoC14:0);另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确定乳脂奇数和支链脂肪酸(OBCFA)含量与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关系。选择同一胎次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处于产奶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各3头(同一时期奶牛产奶量相近)。采集的12 h内的瘤胃液和乳样本,分别测定瘤胃液中VFA的含量和乳脂OBCFA的含量。结果表明:瘤胃液中各种VFA含量均能找到与之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OBCFA含量(P≤0.05或P≤0.01)。以乳脂OBCFA含量预测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57、1.06和0.33,预测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的为0.13。结果提示,以乳脂OBCFA含量为基础得到的预测瘤胃液中各种VFA含量的回归方程可以应用于瘤胃内VFA含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牛奶脂肪酸构成,提高乳脂中CLA含量,研究瘤胃液、血浆和乳脂中脂肪酸的代谢规律,探寻提高乳品质的合适途径,本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向日粮中添加不同植物油(即葵花油、亚麻油、菜籽油,3种日粮的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同)对奶牛瘤胃液、血浆中脂肪酸及乳脂中CLA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3种不同植物油,葵花油组、亚麻油组乳脂中的CLA比例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且以葵花油组最高;乳脂中PUFA的比例则是亚麻油组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2)3组间血浆中C14∶0、C16∶0、C18∶0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菜籽油组C18∶1的比例显著高于亚麻油组和葵花油组(P<0.05),而后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亚麻油组和葵花油组t11-C18∶1的比例与菜籽油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中C18∶2的比例差异显著(P<0.05);(3)采食添加不同植物油日粮后,瘤胃液中各种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瘤胃液中CLA的比例不同时间点均较低。由本研究可知,在优化奶牛乳脂肪酸构成提高CLA含量方面,以葵花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前为止尚未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能够估计奶牛甲烷产量,而本试验估测了甲烷产量与乳脂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奶牛乳脂脂肪酸组成预测其甲烷产量。本试验利用了包含10个日粮处理和50个试验观测动物的3个奶牛试验数据。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了延胡索酸钙、二烯丙基二硫化物、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亚麻籽粕、亚麻油和丝兰粉。甲烷产量通过开路间接呼吸测热仓测定并以g/kg干物质(DM)采食量表示。乳脂脂肪酸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并以各脂肪酸占总脂肪酸量比例的形式表示。采用含有一个随机试验效应的单变量混合模型回归技术确定乳脂脂肪酸组成和甲烷产量间的关系。多变量模型通过利用以施瓦茨贝叶斯信息数据为基础选择脂肪酸的逐步过程推导出来的。试验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为(17.7±1.83)kg/d,乳产量为(27.0±4.64)kg/d,甲烷产量为(21.5±1.69)g/kg干物质。乳脂中C8∶0、C10∶0、C11∶0、iso-C14∶0、iso-C15∶0、C16∶0和anteiso-C17∶0与甲烷产量(g/kg干物质采食量)呈正相关(P<0.05),而iso-C17∶0、cis-9C17∶1、cis-9C18∶1、trans-1...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饲喂高精料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发酵情况,选取4头初产的健康荷斯坦牛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饲喂高精料日粮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液中乳酸、总VFA、丁酸、戊酸和总支链VFA的含量,同时乙丙比显著降低,但未能显著降低乙酸和NH_3-N水平;同时,与饲喂低精料日粮相比,饲喂高精料的奶牛瘤胃液中的生物胺含量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瘤胃液p H与瘤胃液中生物胺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高精料日粮显著提高了瘤胃液中的乳酸杆菌数量(P0.05),但对牛链球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喂高精料改变了奶牛瘤胃的微生物菌群,进而影响了瘤胃的发酵参数,并促进消化道内异常代谢产物——生物胺的生成与转移,进而影响奶牛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全自动人工瘤胃模拟装置,研究了蛋白质来源不同的4种日粮(豆粕,豆粕 棉粕 菜粕,鱼粉 棉粕 菜粕,膨化大豆)对泌乳奶牛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来源的日粮对泌乳奶牛瘤胃液氨氮浓度、挥发性脂肪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瘤胃液pH值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亚油酸底物葵花籽油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和瘤胃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5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雌性成年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对照期和试验期(添喂葵花籽油7 mL/d)各15 d,低精料日粮常规饲养。每期结束后采集瘤胃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喂葵花籽油后,瘤胃液pH无显著变化;而氨氮(NH3-N)水平和TVFA显著升高(P〈0.05);乙、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乙、丙、丁酸比例(C2+C4)/C3比值和微生物粗蛋白(MCP)均无明显变化;(C18∶1)和c9,t11-CLA(P〈0.05)浓度均明显升高。表明在山羊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葵花籽油,可在不改变瘤胃发酵类型和不影响瘤胃微生物本身的情况下促进瘤胃消化代谢,调节瘤胃液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全混合日粮(TMR)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peNDF)水平对泌乳中期奶牛瘤胃液和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30头体重约650 kg、2胎次、产后(120±8)d、日均产奶量(33.03±1.59)kg、体况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组,通过控制搅拌时间获得低(9.02%)、中(10.56%)、高(11.25%)3个peNDF水平的TMR,每种TMR饲喂1组奶牛,每组10头。TMR精粗比为60∶40。预试期21 d,正试期6 d。结果表明:1)随着peNDF水平的提高,瘤胃液中肉豆蔻酸(C14∶0)、反9肉豆蔻烯酸(C14∶1trans9)、珍珠酸(C17∶0)、顺6油酸(C18∶1 cis6)含量降低,异棕榈酸(C16∶0 iso)、反9棕榈烯酸(C16∶1 trans9)含量上升,高peNDF组和低peNDF组差异显著(P0.05)。2)随着peNDF水平的提高,乳中顺9肉豆蔻烯酸(C14∶1 cis9)、顺10十五烯酸(C15∶1 cis10)、顺10十七烯酸(C17∶1 cis10)、顺11油酸(C18∶1 cis11)、反9,12亚油酸(C18∶2 trans9,12)含量降低,异肉豆蔻酸(C14∶0 iso)、C16∶0 iso含量上升,高peNDF组和低peNDF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peNDF水平的提高,乳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提高,肉豆蔻烯酸△9去饱和酶指数、油酸△9去饱和酶指数降低,高peNDF组和低peNDF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在高精料条件下,泌乳中期奶牛饲喂低peNDF水平(9.02%)TMR可改善乳中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3.
奶牛泌乳前期,饲喂高谷物日粮易导致代谢紊乱。为了揭示谷物日粮对瘤胃健康和奶牛代谢紊乱的机理,本试验选取8头奶牛,饲喂4种谷物(0%、15%、30%、45%)日粮,采集瘤胃液,利用核磁共振、气质联用仪、流动注射串联质谱,最终鉴定并定量了93种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5%谷物日粮条件下瘤胃代谢物与其他3种日粮(0%、15%、30%)明显不同;试验期第1天和最后1天的瘤胃代谢物也显著不同,说明11 d的预饲期偏短。饲喂高精料日粮时,瘤胃多种毒性及炎性物质,如腐胺、甲胺、乙醇胺和短链脂肪酸,均有增加;多种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鸟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缬氨酸、苯乙酰甘氨酸也有变化。本试验结果显示,利用多种代谢组平台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揭示日粮对瘤胃代谢物的影响,有助于认识谷物日粮对奶牛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胆碱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以玉米秸为基础日粮 ,应用体外发酵产气法研究胆碱对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效率、饲料降解率、瘤胃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⑴胆碱可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长 ,促进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 ,提高微生物蛋白质产量 (P 0 0 5 )。⑵胆碱对瘤胃微生物对粗饲料的降解和利用并无显著影响 (P 0 0 5 )。⑶培养 2 4小时后 ,胆碱并不能提高瘤胃液中总氮和氨态氮浓度 (P 0 0 5 )。⑷胆碱可刺激原虫生长 (P 0 0 5 )。⑸胆碱对瘤胃液pH值的影响不大(P 0 0 5 )。⑹胆碱对瘤胃液的挥发性脂肪酸及乙、丙、丁酸浓度 ,乙 /丙比例均无显著影响 (P 0 0 5 )。结论是 :胆碱可刺激瘤胃微生物生长 ,促进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 ,在反刍动物日粮中应添加胆碱 ,但添加时应考虑到动物日粮组成及动物缺乏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供给含不同脂肪酸组成(长链和饱和度)和化学组成(游离脂肪酸、脂肪酸钙盐和甘油三酯)的脂肪源对泌乳奶牛日粮消化能浓度和消化能采食量的影响。对照组日粮中添加2.9%的长链脂肪酸,3个处理组日粮中分别添加3%含饱和(C18∶0)游离脂肪酸(SFA)、脂肪酸钙盐(CaFA)和富含C16∶0的甘油三酯(TAG)的脂肪,主要用于替代日粮淀粉。研究结果表明,CaFA处理组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22.8kg/d)低于对照组(23.6kg/d)和TAG处理组(23.8kg/d),但与SFA处理组相当(23.2kg/d)。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日粮由于提高了泌乳奶牛乳脂率,乳脂校正乳产量高于对照组,但在脂肪处理各组间,生鲜乳产量和乳成分没有区别。4组日粮的干物质消化率、能量消化率、碳水化合物组分消化率及蛋白消化率没有影响。CaFA处理组日粮长链脂肪酸消化率最高(76.3%),对照组和SFA日粮处理组居中(70.3%),TAG日粮处理组最低(63.3%)。与对照组日粮相比,脂肪处理组日粮含更高的消化能(12.31MJ与11.89MJ),消化能采食量高于对照组,但脂肪处理各组间消化能采食量没有区别,这可能是由于供给脂肪的包被率较低或试验处理组之间干物质采食量和它营养成分消化率区别较小,导致各试验处理不同脂肪酸差异较大的消化率并没有在消化能采食量这个指标上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奶牛日粮中添加肉豆蔻酸对反刍动物甲烷产量和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12头体重710±17.3 kg、泌乳日龄290±41.9d经产奶牛于拴系式牛舍中饲养。根据胎次和泌乳天数随机分为两个处理组:①饲喂泌乳奶牛全混合日粮(对照组),②饲喂泌乳奶牛全混合日粮,并额外添加5%肉豆蔻酸(以干物质计)。奶牛08:30和13:00饲喂2次/d、0:500和15:00挤奶2次/d。试验为完全随机设计模型,奶牛通过7 d预饲期饲喂对照日粮,获得处理测定的本底值;接着进入10 d的适应期,最后进入1d、8 h的试验测定期。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肉豆蔻酸甲烷产量降低了36%(608.2 vs 390.6±56.46 L/d),乳脂率降低2.4%(4.2 vs 4.1±0.006%)。日粮添加肉豆蔻酸使乳脂肪酸中C14∶0和cis-9 C14∶1分别降低了139%和195%;甲烷产量与乳脂中C14∶0含量呈负相关(r=-0.58),与cis-9 C14∶1也呈负相关(r=-0.47)。添加肉豆蔻酸对乳脂中CLA,trans-10C18∶1,trans-11C18∶1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通过本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肉豆蔻酸可以抑制反刍动物产甲烷菌的活性,降低甲烷产量;但并不影响乳脂中CLA和transC18∶1脂肪酸的组成。  相似文献   

17.
EPA/DHA对体外发酵及瘤胃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DHA/EPA对体外发酵和瘤胃液脂肪酸变化的影响。试验通过采用持续动态人工瘤胃装置,向发酵罐中添加EPA/DHA,连续培养7 d,分析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及发酵模式的改变。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EPA/DHA使瘤胃液pH升高(与CK相比,Trt1和Trt2分别升高了0.11和0.35),Trt2 与CK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与CK相比处理组3种主要挥发酸中乙酸浓度下降(P<0.01),丙酸浓度升高(P<0.01),丁酸浓度下降(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对照组相比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添加EPA/DHA使瘤胃液脂肪酸成分发生改变。与CK相比处理组C18∶0含量显著下降(P<0.01); t 11 C18∶1含量显著升高(P<0.01);c-9,t-11 CLA含量显著升高(P<0.01),但是两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因此,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EPA/DHA可以改变瘤胃发酵模式,影响不饱和脂肪酸瘤胃氢化过程,使脂肪酸组成发生改变,为采用新的营养措施调控反刍动物产品中CLA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麻叶荨麻和羊草组合对乌珠穆沁羔羊表观消化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2只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乌珠穆沁羔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日粮1(天然牧草)、日粮2(羊草∶荨麻=1∶0)、日粮3(羊草∶荨麻=0∶1)、日粮4(羊草∶荨麻=1∶1)等进行饲养试验。其中预试期2周、正试期2个月。结果表明,日粮3组30d的干物质消化率、有机物消化率、粗蛋白质消化率显著低于日粮2组(P0.05),但在60d时的差异皆不显著(P0.05);日粮4组在30d和60d的NDF消化率显著高于日粮2组(P0.05);日粮3组在30d和60d的瘤胃液氨氮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日粮组(P0.05),总VFA浓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乙丙比显著高于日粮2组(P0.05);日粮3组的瘤胃液细菌蛋白在30d低于日粮2组,但瘤胃液总微生物蛋白含量及pH在各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荨麻与羊草比例为1∶1时不影响乌珠穆沁羔羊的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纤维类物质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19.
顺式和反式C18∶1异构体为反刍动物中脂肪酸转化的中间体,其产生的数量决定动物副产品品质的好坏;然而,顺式和反式C18∶1异构体的生成途径始终不清楚,并且其比例随日粮精粗比变化而变化。本研究旨在追踪异油酸的代谢途径,同位素标记的异油酸与瘤胃混合微生物在不同日粮下共同培养,瘤胃中的主要代谢产物为反式C18∶1,体外培养体系中接种饲喂粗料或精料日粮的山羊瘤胃液,并向该体系中添加[1-13 C]标记的反式-11C18∶1。培养0、5、24h后瘤胃液中富集的13 C脂肪酸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检测,发现在硬脂酸和所有的顺式和反式的C18∶1中异构体均检测到13 C。95%标记13 C的异油酸与精料培养5h后饱和为硬脂酸,粗料为底物的培养体系中有78%的异油酸饱和为硬脂酸。结果表明,大多数异油酸被饱和为硬脂酸,部分被异构化为顺式和反式C18∶1异构体,尤其是饲喂粗料的反刍动物体内。  相似文献   

20.
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料籽实(即葵花籽、亚麻籽、菜籽)的外源脂肪,对奶牛瘤胃液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乳脂中共轭亚油酸(CL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例以及血浆中长链脂肪酸比例变化的影响。3种日粮的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3种不同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及乙/丙比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乳脂中的共轭亚油酸(CLA)比例及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葵花籽作为外源脂肪显著提高乳脂中CLA的比例;3组间的血浆中C14:0、C16:0、C18:0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菜籽组C18:1的比例显著高于亚麻籽组和葵花籽组(P<0.05),而后2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亚麻籽组和葵花籽组t-C18:1、C18:2的比例与菜籽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亚麻籽组和葵花籽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