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开发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必然。而研究和实践表明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因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可以再生、环保,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替代能源。特别是太阳能资源更为丰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从近期看,光伏发电可以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解决特殊应用领域,如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阶段划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农村长期受到能源问题的困扰,家庭用能主要依靠当地可获得的自然资源,往往供不应求。80年代初中国农村基本解决了燃料不足的矛盾,农民开始选择使用优质能源。文章根据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将其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严重缺能阶段、基本满足阶段和商品化阶段,提出了各阶段划分的主要特征指标和基本特征,为认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户用能源消费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农业部与世界银行ESMAP和亚洲开发银行两次关于中国农村能源合作研究中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的抽亲调查为基础,揭示了农村户用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了农村经济发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能源消费市场及商品能源的消耗带来的变化,并且对目前中国农村户用能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趋势和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金湖县被国家列为“九五”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根据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实际,分析了能源供应与消费的特点,提出了“九五”重点建设的“四大”工程,即:太阳能开发利用推广工程、城市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和能源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5.
《农电管理》2004,(4):42-43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思考和探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共同的命题。本篇重点就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德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策略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和交流。  相似文献   

6.
《农村电气化》2008,(3):50-51
1 丹麦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后,丹麦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丹麦已经成为世界上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先锋。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逐年增长,由1990年的6%左右增至2003年的近13%。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由1994年的不到5%增加到2003年的23%,并计划在2008年进一步提高到29%左右。  相似文献   

7.
《农村电气化》2004,(8):44-44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众所周知,煤炭、石油均为矿物能源,是古生物在地下历经数亿年沉积变迁而形成的,其储量极为有限,而且不可再生。按照现在的能源消耗,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等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8.
《农村电气化》2012,(3):62-62
近日,国家能源局在北京召开课题验收会,国家电网公司能源研究院承担的《智能能源体系研究》项目通过验收。《智能能源体系研究》课题首次提出智能能源的定义、特征、内涵及框架,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智能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能源保障、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建议。研究成果为我国能源政策与规划的制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木质能源的地位及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质能源是生物质能的一种,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木质能源在农村能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木质能源除提代燃料外,还有发展畜牧业、化学工业等用途,并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木质能源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10.
浅析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之初,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增加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标,世界很多国家都寄希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上。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达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为此,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实施或正在准备实施一种新的鼓励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扶持政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简称PRS0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