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通过多年来对小麦冠层温度和生物性状观测,结果发现自然界存在小麦温度分异现象,可将不同基因型小麦按冠层温度划分为冷型小麦、暖型小麦和中间型小麦等不同类群,这些类群的生物学性状有明显的差异,尤其在叶片输出功能期、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蛋白质氮含量、丙二醛含量、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等方面.冷型小麦在上述诸方面表现较优,即使在严重干旱和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下也是如此.通过杂交试验表明,这些性状具有遗传性.又进一步从解剖学角度揭示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各器官在灌浆结实期的结构差异以及在干旱和淹水条件下冷、暖型小麦叶片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的生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不同温型的小麦品种,通过测定群体冠层温度、叶片功能持续期以及丙二醛含量等参数,研究了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期间,冷型小麦群体冠层温度持续偏低,其叶片功能期、蒸腾速率等性状明显优于暖型小麦品种,在籽粒灌浆后期表现尤为明显。冷型小麦对干旱的特殊适应性将为旱地小麦品系(种)的选择和高产栽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单施氮肥(N)、氮钾配施(NK)、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对冬小麦田间群体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单施氮肥、氮钾肥配施(CK、N、NK)措施在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容易导致较高的群体冠层温度和群体内地面温度,群体叶片SPAD值较低,不利于小麦的生长,造成减产;而氮磷肥配施、氮磷钾肥配施(NP、NPK)措施则相反,更有利于小麦的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冠层温度调控幅度在0.5~8℃,地面温度调控幅度0.5~16℃,群体叶片SPAD值改善幅度3~17个单位。此外,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群体内相对湿度、CO2浓度的影响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系)灌浆期绿叶数和冠层温度的连续观测试验研究表明:小麦品种间冠层温度可分成2种类型,cy626,cp601、rb6为温度偏低型(冷型);ys9h、9430、nr9405为温度偏高型(暖型).绿叶数和冠层温度之间关系密切,温度偏低型小麦的绿叶数在抽穗期至成熟期均高于温度偏高型小麦.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型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温度型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灌浆期干物质、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积累规律的差异,为不同温度型小麦的利用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个冷型小麦品种"RB6"、"陕229"、"小偃6号"和3个暖型小麦品种"9430"、"偃师9号"、"NR9405",从扬花3d开始到灌浆后期,取6个小麦品种的强势和弱势籽粒,分别测定干质量、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不同温度型小麦籽粒物质积累规律的差异。【结果】在小麦扬花-灌浆后期,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的干质量呈增长趋势,且冷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的干质量在灌浆期均较暖型小麦增长快;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曲线一致,均呈单峰曲线,扬花后7d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21d以后趋于平稳,最终二者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增长趋势,从灌浆初期开始,冷型小麦各个品种籽粒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暖型小麦。【结论】灌浆期冷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物质积累速度较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快,最终积累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在黔西北山区进行两年的肥料试验,分析了施肥与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后小麦产量增加,氮磷钾肥配施时小麦产量达到最高,为5 811 kg/hm2。单施氮、单施钾和氮钾肥配施处理与不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肥可以提高小麦对土壤中氮、磷的吸收,且肥料配施效果优于肥料单施;单施氮肥时氮肥利用率仅为30.09%,分别与磷、钾、磷钾肥配施后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单施磷肥时磷肥利用率仅为17.40%,分别与氮、氮钾肥配施后磷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小麦冠温的多态性及其与品质变异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对小麦冠层温度长期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小麦冠温多态性研究,以揭示其和小麦籽粒品质变化的关联。【方法】将具有不同冠温状态的小麦材料置于不同环境条件尤其气象条件的影响之下,以引起小麦籽粒品质的变异。【结果】小麦按其冠温状态可分为3种类型:冷型小麦,其冠温年年表现为冷型态;暖型小麦,其冠温年年表现为暖型态;中间型小麦,其冠温主要表现为包括冷型态,暖型态在内的6种状态。在不同环境影响下,冷型小麦的品质变异最小,最为稳定;暖型小麦次之;中间型小麦变异最大,最不稳定。其实质在于小麦植株体内所进行的有关生理生化过程的稳定性因小麦温度型而异。【结论】鉴于冷型小麦具有品质变异小的特性,因而,降低小麦株温、培育出冷型小麦可能是解决小麦品质广幅生态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旱作免耕条件下燕麦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K)、氮磷肥配施(NP)和氮磷钾肥配施(NPK)6个处理,研究其对旱作免耕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旱作免耕燕麦田的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在燕麦生育期内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高低顺序均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单施钾肥>不施肥,土壤微生物量磷高低顺序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单施钾肥>不施肥,其中氮磷钾肥配施和氮磷肥配施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不施肥处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肥处理产量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单施钾肥>不施肥,除单施磷肥和单施钾肥处理外,其他处理均与不施肥处理显著差异,其中氮磷钾肥配施处理产量最高,为2 238.25 kg/hm2,较对照增产24.3%.  相似文献   

9.
抗旱小麦的冷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 4种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 ,通过测定功能叶片光合速率、群体冠层温度、叶片功能持续期 ,以及可溶性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等指标 ,研究抗旱小麦的冷温特性。结果表明 ,在籽粒灌浆期间 ,抗旱小麦和冷型小麦的冠层温度持续偏低 ,它们的许多性状如叶片功能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等明显优于暖型小麦和耐旱性差的小麦 ,在籽粒灌浆后期表现尤为明显。因此 ,在生产中 ,冠层温度可以作为衡量旱地小麦代谢功能的指标 ,并将为旱地小麦品系、品种的选择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7,(1):54-59
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单施氮肥(N2)、氮钾配施(N2K)、氮磷配施(N2P)、氮磷钾配施(N1PK,N2PK,N3PK,N4PK)对夏玉米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或缺素施肥(CK,N2,N2K,N2P)措施对玉米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的群体内地面温度改变较少,温度较高,氮磷钾肥配施(N1PK,N2PK,N3PK,N4PK)措施对群体内地面温度改变较大,温度较低,二者温度相差0.2~12.0℃,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施肥或缺素施肥(CK,N2,N2K)处理对玉米大喇叭口期的群体冠层温度影响较小,温度较高,氮磷钾肥配施(N2PK,N3PK,N4PK)处理的群体冠层温度较低,二者温度相差0.2~7.0℃;不同施肥措施对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群体内相对湿度,大喇叭口期群体内CO_2含量影响较小。通过合理施肥可以改善田间群体微环境,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小麦吸浆虫的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化学防治要掌握“主攻蛹期,成虫期扫残”的防治策略。用40 %甲基异柳磷乳油3.75 kg/hm2拌毒土于蛹期,撒施于土内,防治效果为84.48 %。成虫期防治,用10 %一遍净可湿粉剂2000倍、10 %大功臣可湿粉剂2 000倍或80 %敌敌畏乳油1 000倍喷雾,或80 %敌敌畏乳油2.25~3.75 kg/hm2拌麦糠熏杀,防治效果达95 %~100 %。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我省及黄淮区试、生产试验资料,分析了皖89236小麦的增产潜力、产量三要素通径系数和动态结构,并作了抗逆抗病性模糊评判等,结果表明皖89236产量分布主要集中在5250—7500kg/ha;随产量水平上升,三要素的总趋势是上升的,但穗粒数在产量水平低于6750kg/ha时上升较快,而成穗数、千粒重则在产量水平高于6750kg/ha时增幅较大;对产量的贡献,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要素间相关系数较大,因而自调能力强,综合抗性好,对白粉、叶锈、叶枯、赤霉等病害中-高抗,抗倒伏,耐青干,稳产性好,适应范围广,是个潜力很大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动本地区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筛选出适宜连云港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特组织本组试验,以期为本地区小麦产业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麦株型分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小麦的狭义株型从不同角度进行定性分类,提出了量化指标。根据茎秆分布形态,小麦的株型可分为W型、V型、桶型、长条型、线状型等基本类型。一般常把小麦株型分为扩张型、松散型和紧凑型三类。通过试验比较植株茎秆的收敛程度认为:用形态特点描述株型更为准确合理,且易于量化描述和品种辨别。  相似文献   

15.
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期间在温室、大田对小麦穗、旗叶进行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籽粒形成后如遇高温,正常灌浆进程受到抑制,粒重下降,2.小麦旗叶在高温条件下,叶面薄膜组织受损,影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3.小麦品种间对高温反应不同,为筛选抗耐高温品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张文虎  王忠  顾蕴洁  孔妤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3):12-15,27,封2
小麦的表层胚乳会形成糊粉层,在颖果发育过程中,糊粉层将灌浆物质转运到胚和胚乳细胞内部。选用发育不同阶段的小麦颖果,树脂包埋后结合半薄切片技术和超薄切片技术观察其糊粉层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技术研究糊粉层细胞的表观形态及相关元素定性半定量分析,在胚乳细胞转化为糊粉层细胞的成因、发育过程和功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糊粉层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成熟后的糊粉层细胞富含大量的蛋白、脂类和P、K、Ca、Mg等矿质元素,这些发育和结果上的特点为糊粉层是灌浆废物在表层胚乳积累形成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的杂种优势现象是普遍的、明显的和有利用价值的.目前小麦杂交制种的主要途径是三系配套和化学杀雄.影响三系杂交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优良亲本的选择以及异交栽培措施的搭配.本文就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的因素及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农杆菌二元载体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以菜豆几丁质酶基因转化小麦东农 774 2。农杆菌感染后的愈伤组织以 G4 183 0 mg· L-1筛选 5周 ,经 PCR和 PCR- Southern杂交检测 ,有0 .3 8%的愈伤获得转化。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小麦共操作小花 3 85朵 ,其中有 68.3 0 %的小花结实 ,经 PCR和 PCR- Southern杂交检测 ,获得转基因植株的转化频率为 0 .52 %。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我区小麦产量,本次试验以农麦88作为供试小麦品种,研究新型肥料绿聚能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在小麦应用上的肥效差异。结果表明,小麦施用绿聚能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效果与效益明显,田间观察表现为施用绿聚能复合肥的穗型大小整齐,小穗少;而施用普通复合肥的穗型大小不整齐,小穗占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20.
对2年7个组合P_1、P_2、F_1、F_2、B_1和B_2六世代资料进行世代平均数遗传分析,估算了小麦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单株有效穗、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等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所研究性状除受加性、显性作用外,还普遍受上位性影响.上位性大小和类型因性状、组合和年份而异.在上位性中,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每穗粒数以〔1〕为主,千粒重、单株有效穗以〔i〕为主,株高以〔i〕、〔1〕为主,收获指数〔i〕、〔j〕、〔1〕均较重要.可用双基因互作模型解释所研究性状的基因作用,三级或更高级基因互作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