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宽  郑能文  蒋敏华  王星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364-2367
为验证不同监测方法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效果,测试了智能性诱、智能灯诱、田间赶蛾的稻纵卷叶螟虫情动态。结果表明,性诱监测诱集蛾量明显低于灯诱监测,且在主害代未能形成明显的峰期和峰次,监测效果不如灯诱监测。灯诱监测诱集蛾量虽然少于田间赶蛾,但其诱蛾动态与赶蛾监测基本吻合,且灯诱峰次多、始见期早。田间赶蛾与灯诱比较,高峰日早,峰型更为明显。智能灯诱监测可较好地反映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发生动态,性诱、灯诱、田间赶蛾、田间调查等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可准确测报稻纵卷叶螟各世代的峰期及蛾量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研究性诱剂在临安水稻稻纵卷叶螟监测预报上的可行性以及监测效果,采用了性诱剂监测与田间赶蛾和灯诱监测对比试验,通过4年田间赶蛾与智能测报灯2种监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监测,结合最近2年性诱剂监测的试验数据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田间赶蛾受天气和虫情发生程度影响较大,灯诱监测诱集能力较弱,其峰期不如田间赶蛾和性诱剂监测明显。性诱剂监测所得数据显示,其监测峰形明显、峰值较高、峰次较多,能够较好地反映临安地区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在实际监测预报工作中可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进稻纵卷叶螟监测技术,明确气象要素对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监测影响,应用临海市3个监测点稻纵卷叶螟成蛾数量消长动态监测资料,开展对2015年稻纵卷叶螟两种不同监测技术与气象要素需求关系及其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监测与日平均气温存在极显著相关,但与日雨量和日照时数无显著关联。经对模型分析提出:灯下诱蛾初始见蛾临界温度为日平均气温20℃,较田间赶蛾增加1℃~2℃;灯下诱蛾日平均气温在26℃左右时数量达高峰,较田间赶蛾峰期气温低1℃~2℃,相对灯下诱蛾较田间赶蛾对气温需求范围趋窄。因此,田间赶蛾仍是当下稻纵卷叶螟监测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性诱剂在丘陵地区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上的应用效果,以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为材料,于2014年5~10月在湖南省汨罗市开展了稻纵卷叶螟田间消长动态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与自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系统赶蛾等常规方法相比,稻纵卷叶螟性诱剂的诱蛾量相对偏少,自动虫情测报灯、田间系统赶蛾与性诱剂诱集的诱杀比分别为13.5︰1、23.5︰1;但其对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动态变化的监测与常规方法基本一致,蛾高峰出现日期准确。综合来看,性诱剂可用于湖南丘陵地区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监测,为该地区统防统治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大面积植保无人机防治提供更加准确快速的预测信息,同时可显著降低人工测报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器及其自动计数系统试验,对性诱监测和测报灯灯诱及田间赶蛾进行诱捕效果、发生期、自动计数的准确性分析,探求稻纵卷叶螟新的测报方法,使其监测简易化、自动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2015~2017年连续3 a在邵阳县应用昆虫性诱电子测报系统对稻纵卷叶螟成虫开展性诱监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诱蛾量均远大于灯诱但远低于田间赶蛾,成虫始见期、高峰期与田间赶蛾高度吻合,其监测效果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和普通性诱捕器;但自动计数系统存在计数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改进后可用于卷叶螟动态监测及预测预报,以便提高测报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稻纵卷叶螟不同监测方式的效果,对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稻田赶蛾、性诱监测、灯诱监测3种稻纵卷叶螟监测方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监测方式对稻纵卷叶螟五(3)代、六(4)代的世代划分、成虫高峰期及高峰日的判定基本一致;3种监测方式3个代次累计监测蛾量变化趋势不一致,赶蛾累计监测量变化趋势与田间发生程度变化趋势一致;性诱效果可能受气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稻纵卷叶螟测报实践中,应综合应用3种监测方式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稻纵卷叶螟信息素诱捕剂在测报中的效果及其应用前景,笔者通过两个厂家的信息素诱捕、常规田间竹竿赶蛾和普通测报灯(毒瓶)200W白炽灯进行蛾量监测比较,宁录公司提供的信息素诱捕剂敏感度高,与常规田间赶蛾数据相当吻合,效果优异、性能稳定,能够客观表达纵卷叶螟迁飞和蛾峰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稻稻纵卷叶螟专用性信息素诱集法与田间赶蛾法比较,评估昆虫性信息诱集法的使用效果和应用价值,结果表明,性诱剂的测报数据与田间赶蛾法测报数据基本吻合,对稻纵卷叶螟测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15—2017年丹阳市植保植检站对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集法监测的蛾峰日比较准确,能够很好地反映对象害虫在田间的数量消长趋势。因此,在实际预测预报中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依据,与传统的灯诱法和赶蛾法相结合能显著提高稻纵卷叶螟测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为论证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用于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的可行性,并为其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于2018年—2019年对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PT-R-02型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赛扑星"进行了田间监测稻纵卷叶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能清楚地监测到稻纵卷叶螟的始见期、高峰期,与人工赶蛾监测结果一致;诱虫量低于测报灯诱集,但明显优于普通性诱监测器;自动计数准确率较高。因此,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可用于稻纵卷叶螟的动态监测及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
性信息素诱集法与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性信息素诱集与人工赶蛾2种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性信素诱集法监测的稻纵卷叶螟蛾高峰与赶蛾法相比,具有峰次多、高峰明显的特点,同时高峰出现的时间与赶蛾法比较吻合。因此,性诱法可以作为稻纵卷叶螟一种常规监测方法,与赶蛾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提高纵卷叶螟预测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信息素诱捕技术在测报中的效果及其应用前景,笔者于2009年—2012年开展了信息素诱捕剂诱集稻纵卷叶螟的观测试验,并与同步进行的常规测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信息素诱捕技术可作为传统测报田间赶蛾方法的一种补充,较普通测报灯(毒瓶)敏感,适于基层测报员监测稻纵卷叶螟,实现了害虫监测预警技术多元化、简约化、自动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试验,使用新型飞蛾诱捕器搭配性信息素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诱集,与人工赶蛾监测数据对比,明确新型诱捕器用于田间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飞蛾诱捕器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黏胶式诱捕器,监测蛾峰与田间赶蛾一致,且在水稻生长后期更能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实际发生态势,可代替人工赶蛾作为田间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寻求稻纵卷叶螟新的测报方法和开展大面积性诱剂防治,笔者进行了性诱剂、不同诱捕器对稻纵卷叶螟成虫诱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诱蛾峰期明显,较田间赶蛾峰期迟1~6d,诱蛾量约为200W白炽灯虫量的25%。不同诱捕器的诱测效果比较表明,翅膀型诱捕器优于菱形粘胶型诱捕器。  相似文献   

16.
《农技服务》2017,(23):213-214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城乡丰富灯光及其他因素的干扰,致使传统灯诱效果下降;田间赶蛾等传统测报方法又费时费力,相应的监测手段发展滞后;耕作制度的改变和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该虫发生特点显著变化,对其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智能化性诱监测系统应用,结果表明:智能化性诱监测对稻纵卷叶螟(各代次)监测的效果较为真实,是监测工作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结合2004-2019年太仓市稻纵卷叶螟草地赶蛾始见日、田间赶蛾迁入峰、峰期亩蛾量、田间虫卵量、危害发生程度等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太仓市稻纵卷叶螟草地赶蛾始见日集中在6月10-15日,四(2)代田间稻纵卷叶螟蛾峰期主要集中在7月5日之前,早发年在六月下旬,迟发年到7月上旬,迁入峰呈现早发的态势;危害代数从二三代为主转变为二三四代持续危害,但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自然发生量逐年减少态势,田间危害程度也呈现逐年减轻态势,揭示新规律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单季直播稻田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单季直播稻田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改进的研究,结果表明,单季直播稻田稻纵卷叶螟测报办法采用田边杂草赶蛾和大田赶蛾相结合来预测发生期;将大田定点调查改为随机调查卵密度来确定发生量的方法,测报技术简便,准确性高,工作强度比原测报方法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三都县稻纵卷叶螟的监测和防治预报提供参考,对贵州省三都县2009年、2010年稻纵卷叶螟灯下诱集蛾量动态及2010年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三都县稻纵卷叶螟灯下始见期年际间不同,2009年始见期是5月11日,2010年是4月30日;灯下诱集蛾量与田间虫害的发生程度存在关联性,可利用诱集峨量对稻纵卷...  相似文献   

20.
在对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赶蛾法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从提高测报精确度和方法科学性角度,提出了如何以稻纵卷叶螟形态学、生物学为突破口,革新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方法,以期能够准确地预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并制定防治策略而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