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测定土壤中的有效硅含量可及时了解当前土壤硅素肥力的状况,对指导施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影响土壤有效硅测定的因素与控制技术,以期对正确地评价保护地土壤的供硅能力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水稻土有效硅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49-11551
[目的]探讨安徽省水稻土有效硅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硅肥施用提供借鉴。[方法]采取土壤有效硅测定方法间对比分析法以及土壤有效硅含量与土壤性质间相关分析法。[结果]采取不同方法测定有效硅含量间虽有较大差异,但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供试水稻土有效硅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多数水稻土有效硅含量低于临界值。土壤母质和基本性质对有效硅含量有较大影响。[结论]安徽省水稻土有效硅测定以浓度1%柠檬酸法和pH4.0醋酸-醋酸钠法方法较好。成土母质、土壤pH、黏粒含量是影响有效硅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水稻土有效硅含量及硅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省水稻土取样分析和进行水稻施用硅肥盆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土有效硅含量高低顺序为湿潮土> 砂姜黑土> 盐化潮土> 棕壤。每666 .7m2 施用含SiO2 55% 的高效硅肥5 ~10kg,可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改善水稻生物性状,增强抗逆性,与对照相比,水稻增产7-8% ~21.5% 。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耕地土壤有效硅含量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江西省10 种主要母质的497 个农田土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层土壤有效硅( Si O2) 平均含量为60 .0 mg/kg ,含量低于100 mg/kg 的土样占83 .5 % ,低于50 mg/kg 的土样占64 .4 % 。水稻土缺硅面积占91 .5 % 。地区分布特点是南低北高,东低西高。土壤有效硅含量与成土母质和复种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与土壤p H 值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全 N、速效 N、 P、 K 含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从化区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硅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广州市从化区农田土壤有效硅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产量增长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采用描述性统计、地统计学、相关性分析与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的方法对从化区土壤有效硅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为60.31 mg·kg-1,总体偏低,并呈现中度变异;在中心区域、粮食主产区和丘陵地带,土壤有效硅含量较高;有效硅含量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呈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成土母质对其也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中,成土母质对从化区农田土壤有效硅的影响程度居于首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土壤性状、理化性质和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影响。以扬州市1984、2005、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4、2005、2020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分别为0.27、0.28、0.43 mg·kg-1,整体上均处于较低水平;1984—2020年有效硼含量增加0.16 mg·kg-1,增幅达59.26%;1984、2005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主要集中在Ⅲ、Ⅳ级水平,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8.33%、92.47%;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大幅提升,Ⅱ级和Ⅲ级占比高达99.37%。土壤性状对土壤有效硼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成土母质中,黄土母质和基岩残积物的有效硼含量较高;不同土壤质地中,轻黏土的有效硼含量较高;土壤理化性质中,土壤pH和有机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有显著影响。人为活动中,施肥结构和耕作方式等的改变也是影响土壤有效硼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需注重硼肥的补充,可以通过调整土壤pH值及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等提高农田土壤有效硼含量。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土壤有效硅含量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安徽省各地采集的251个土壤样品有效硅平均含量为155.7±8.5ppm,其中53.8%土样含量低于100ppm,霍邱、合肥至芜湖一线以南以西地区有效硅含量低,以东以北地区含量高。主要土类土壤有效硅含量,砂姜黑土>潮土>石灰岩土>黄棕壤>水稻土>粗骨土>红壤>紫色土。不同母质土壤有效硅含量,黄土性古河湖相沉积物>近代黄泛>石灰岩>湖积物>下蜀黄土>河流冲击物>紫色岩>第四纪红土>花岗岩>泥质岩类土壤。土壤pH与有效硅含量之间呈正相关,酸性土壤缺硅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5,(9):7-8
本文利用1998-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和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分析了我国总体和东中西部各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状况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在逐年下降;(2)我国各区域耕地减少量不一,西部地区减少最大,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3)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建设占用耕地、灾害损毁耕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0.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针对当前中国学者对耕地数量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重庆市荣昌县1996—2004年耕地数量变化为例作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4年全县耕地数量减少较快,平均每年净减少率为0.99%;(2)耕地变化区域性差异明显,且耕地相对减少较快的乡镇并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3)生态退耕是全县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建设占用耕地并不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4)当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不大,而累计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且建设占用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11.
姚涛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9):229-232
介绍了1980-2011年陕西省耕地面积的变化态势,对影响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指出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受政策因素和社会-经济-农业系统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政策因素一方面在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当中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红线,又通过政策因素来抑制耕地过快和非理性减少;社会系统因素中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经济系统因素中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由投资、外延扩张以及农业经济调整引致的;农业系统因素主要是通过农业科技要素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在实证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区域耕地动态平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关注的热点,其核心是耕地资源承载力问题。本文梳理了承载力的概念、起源与发展,系统概述了4种代表性的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农业生态区法、生态足迹法、模型指数法以及综合评价法),归纳了承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和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4种方法,对比了4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多出现于大、中尺度耕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之中,且较为容易构建,而在小尺度的研究中,如村域单元等,尚未形成代表性研究成果;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多以主观方法为主,如专家咨询法,缺乏定性方法的选择;而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趋向于对综合性研究方法的选择。故今后在研究方法选择上也应优先考虑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3.
揭示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三轮土地承包及黑土地保护等提供依据。本文以拜泉县作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求得耕地细碎化综合评价值,并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耕地景观细碎化深受地形影响,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区耕地细碎化水平最高,丘陵地区其次,平原地区最低。耕地权属细碎化受到土地分包方式、户均耕地面积等影响;2)耕地细碎化模式中,“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低度细碎化”和“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中度细碎”占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33.33%、17.20%;3)耕地细碎化影响因素主要为权属、设施和自然切割力。权属切割力呈现高度负相关,设施和自然切割力呈现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5、0.617、0.661,权属切割力的影响最大。拜泉县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可从景观与权属双重视角下探索东北黑土区耕地细碎化治理对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制定耕地第三轮承包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全面综述国内外关于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对策的研究文献,结果表明: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的种植结构、粮食产出、生产技术效率、劳动力、土地利用格局及土地市场等方面产生影响,但整体上看,其负面效应突出.为应对耕地细碎化问题,不同地区从农村市场化、土地综合整治及法律制度保障3个主要层面制定相应对策.在坚持农田生态稳定和民众广泛参与的前提下,耕地细碎化问题的解决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6—2005年宁夏国土部门的统计数据,对宁夏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反映出近10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推进,宁夏耕地面积存在下降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宁夏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社会经济综合作用、农业发展和退耕还林三大因素是影响宁夏耕地面积变化的三个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全面综述国内外关于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对策的研究文献,结果表明: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的种植结构、粮食产出、生产技术效率、劳动力、土地利用格局及土地市场等方面产生影响,但整体上看,其负面效应突出。为应对耕地细碎化问题,不同地区从农村市场化、土地综合整治及法律制度保障3 个主要层面制定相应对策。在坚持农田生态稳定和民众广泛参与的前提下,耕地细碎化问题的解决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广西耕地数量与质量现状进行了概述,从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重用轻养、土壤污染严重、农田撂荒与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占优补劣、耕地补充重开发轻整理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耕地质量降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科学用肥用地,提高政策保障能力、科学配置耕地资源,完善耕地征用机制、增加高产田(地)征用成本,依靠科技开展耕地整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整治力度等措施,以提高广西耕地质量,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福建省连江县耕地土壤的有效硼含量水平,采集并分析了406份耕地土壤样本,结果表明:连江县72.1%的耕地土壤缺硼,有效硼的含量与土壤成土母质、有机质、pH值、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提出了科学施用硼肥、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9.
耕地资源系统认知的演进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是人类改造和利用地表而形成的最古老和最广泛的人地系统,耕地质量是耕地系统诸要素耦合状态的表达,耕地资源是在一定时间、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耕地开发利用价值的体现。本文厘清了耕地系统、耕地质量、耕地资源认知内涵与演进过程,解析了耕地资源的“自然-人文”构成要素与耦合关系、“水平-垂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协同与转换关系、“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与响应机制,以及“经济-生态-社会”服务价值与演变规律,构建了“二维要素-三重功能-多元价值”的耕地资源认知系统,提出了系统认知耕地资源的新思路,解构了耕地资源内部机制与外部价值,以期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自然资源资产“两统一”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耕地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